马陵古道

#

人文历史

马陵古道距郯城县城东南16公里,隶属红花镇,全区南北长2公里,总面积有2000余亩。主要景点有孔望山望海楼、马陵古道、孔子登临处、一步跨亿年、红石海、龙母庙、孙膑弃灶处、龙尾谷、良泉涧、黑龙泉井、由吾修仙洞、石上甘露池、仰天佛、雪乡农家乐、细石器遗址等。目前景点系开放式原生态,下一步将按照景区总体规划进行整体开发。 
望海楼位于山外岩村正东1公里的山顶上,是一座高大的石峰,山峰围绕,地势高耸。巨石错叠,形如石楼。上接紫霄,下瞰碧涧,和气盎然,草木葱蔚。

据传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出访郯国时,曾与郯国国君郯子到此登楼望海,观看日出,后以此处称为孔望山望海楼,并载入史志。历代诗人前往游览均有诗文载入史志。清乾隆年间太戊辰科进士王恒到此游览,赋《海楼云影》一首:山峰削壁壁成楼,楼势穿云最上头。人去海天波渺渺,山街人影日悠悠。烟明九点乾坤静,翠挹三山晓夜浮。似为餮霞凌绝顶,乘风疑是在瀛州。 

郯子的仁孝之德,历来为海内外称道。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鹿乳奉亲”的美德一直被视为楷模。《增订绘图孝经白话句解》卷首《二十四孝图》第五幅中载:“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顺承亲意,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以供亲。猎者见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二十四孝》是元郭居敬编撰的一部宣扬封建孝道的书。此书集历史上24个人物的“孝行”编成,粗些印本朽上了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图》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宣扬,在民间广为普及。因此,历代统治者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使郯国名声大噪的还有一件事。孔子周游列国时到郯国,在城北十里铺遇到晋国的学者程琰本,“倾盖而语,终日甚亲”,两人的车盖都倾斜了。谈论礼乐诗歌难舍难分,一直到桑树影子移动了位置,最后赠送绢帛表示情谊,为离别而悲伤。据《孔子家语》记载:孔与程子临别时,谓子路曰:“取束帛以送先生”。孔子来郯时曾登郯城东南三十里之马陵山峰望海。后人为纪念孔子来郯,在城北十里铺建一“倾盖亭”;称其 
所登山峰为“孔望山”,峰顶石楼为“望海楼”,列为古郯八景之一。望海楼下有一石洞,名为由吾修仙洞,洞内有石凳、石刻门卫壁画,道家佛像、海水、龟龙水兽以及凤鸟云纹等图案,清晰可辨,栩栩如生。经考证形成于隋唐时期。其东侧有一石室,方形约6平方米,相传系由吾道人的厨房。据《郯城县志》记载:由吾道人是琅琊人。另据《康熙海洲志》载,由吾道人为北齐时期人(公元560年),少为道士,隋开皇初年授封于沭阳县公,卒年85岁。据传由吾道人弃官后在此洞隐居20余年方得正果。故此,由吾修仙洞成为历代旅游胜地。 
在望海楼东南10米处有一块较平坦的高台地,原有一座庙宇,金光普照 ,称“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庙”。   

庙会

每年在古历3月15日和4月初8日10月20日两三逢庙会,南起望海楼,北至黑龙潭,约有2.5公里,四面八方的商家游客四五万人云集于此,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历代诗人前往游览都有诗文载入史志。如清乾隆十三年太戊辰科进士王恒到此游览,赋"海楼云影"七律一首:"山峰削壁壁成楼,楼势穿云最上头,人去海天波渺渺,山街人影日悠悠,烟明九点乾坤静,翠挹三山晓夜浮。似为餮霞凌绝顶,乘风疑是在瀛州"。 
望海楼的南侧有一大片红石海,距今有亿年,山石本身就是红色的,层层叠叠,每当夕阳时分,霞光映在红石的上面,如同一大片红色的海洋,分外迷人。

细石器遗址主要分布在黑龙潭南侧,大涧沟以北地带,以及白鸡窝等处。该遗址于1982年10月发现,中科院考古所山东队和临沂文物处在1984年10月对该地点进行发掘。出土遗物有雕刻器、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等,并伴有皮毛犀、象、牛等类化石。细石器时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过渡阶段。该地点于1990年4月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马陵山,古人也称为孔望山、陵山、马岭山,地处鲁南苏北,北起沂源县,经郯城县,南止于骆马湖边,整个山体连绵起伏,长达百余公里,马陵山总的地势北高南低,主要隆突的山体位于山东省郯城县境内,最高山峰海拔184.2米,古代号称“八百里马陵”。郯城县境内的马陵山纵穿郯城全境,长约50公里。望海楼风景区即指以望海楼为中心的一处山脉,习惯称其为“望海楼”;据《郯城县志》记载:“此山岗陵起伏,形似奔马,故称马陵山。”,

山虽不高,却重峦叠嶂,蕴幽藏丽,山体基岩主要由白垩系王氏组(K2W)紫红色砂岩、泥岩、页岩、砂砾岩、砾岩的陆相盆地沉积构成。在郯城马陵山坡于地表下80 厘米的石层内发现一株古树化石,长3.6米,直径35至45厘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这株松柏树化石,其年代为国生代上白垩纪王氏族,距今约七千万年。是华东地区已发现的最大的一株古树化石。这里山清水秀,花香鸟语,气象万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极其丰富。清乾隆皇帝五下江南,三过这里,并写下多首赞美之诗;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古代及现代战争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孙庞斗智马陵道的故事、水浒传人物孙二娘人肉包子铺的传说人人皆知。这里环境质量良好,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植物107科316属521种,鸟类15目37科152种。

郯城境内的望海楼风景区,由孔望山望海楼、马陵古道、孔子登临处、亿年红石海、龙母庙、孙膑弃灶处、龙尾谷、良泉涧、黑龙泉井、由吾修仙洞、石上甘露池、仰天佛、望海楼农家乐、细石器遗址等原生态景点和山地滑雪场、水上乐园等组成”。景区规划面积28.9平方公里,保护面积56平方公里。总体布局为4大景区。其中望海楼为核心景点,是望海楼风景名胜区的精华所在,面积为11.8平方公里;龙尾谷以自然野趣和水上活动为特色,面积为11平方公里;圣文化区景点以“郯城古文化遗址”和“郯城孝文化”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具有科普游览功能,面积为6.82平方公里。

历史文化

齐魏马陵之战

据专家考证,历史上著名的齐魏马陵之战就发生在郯城马陵山(郯城孔望山)。公元前342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兵攻打韩国,韩国求助于齐国。齐国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直攻魏国国都大梁。庞涓闻讯回兵,齐军早已绕道东撤。庞涓率兵追赶;孙膑采用减灶诱敌之计,将魏军诱入马陵古道,大破魏军,射杀庞涓。明代李先芳的诗:“迥合长堤卫水秋,满怀黄叶荻飕飕。居人近指马陵道,遗碛遥传瓦屋头。昔日孙庞曾决胜,只今草木尚含愁。不知七国皆迷地,犹自停车吊古邱。”,此诗亦可证马陵山之战发生于此。

郯城段的马陵山从峰山脚下拾级而上,几番上下攀登,便来到群山怀抱之中,此时,对马陵山的印象竟与在山下所见大不相同。远观马陵,平缓低矮。进入山中,却见深沟曲涧、山岭纵横、层林密布,秀美中透出几分荒蛮和霸气。当地民谣唱道:“马陵山,马陵山,脚蹬宿迁骆马湖,北枕郯城穆陵关。”是说其纵贯南北、气势磅礴之状。如此大的空间,加上地形地貌多变,旋起旋伏,既翕复张,确是用奇谋、出奇兵的好地方。

柳宗元说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是说,游览胜地,是以开朗豁达为胜,或以深邃奥秘为特。马陵山以山河相连取胜,以峰峦迭障、怪石嶙峋、飞泉溪流、仙洞秘府、蕴幽藏丽占优。集奇、灵、秀之绝为特。在幽谧的马陵古道上,您可以欣赏历史的遗迹,探案人类历史的渊源,领略民族民俗的纯朴,觅得一份自然的情趣,获得生活的真正乐趣,使浮躁的心态复归宁静!

乾隆南巡

乾隆皇帝一生多次外出巡游,他曾四次东巡到达盛京(沈阳),两次西行漫游嵩山洛水。当然,最著的还是他六下江南。

他六下江南的行走的道路,从山东省郯城县的马陵古道,经红花埠走马陵山南下。目前已知乾隆行宫沿马陵山附近的有郯城境内的郯子花园行宫,这就说明了,他南下时沿马陵山走了好长的一段路,并写下了大量的诗篇。

经史料记载,乾隆六下江南走马陵古道到达郯城县内的时间是:1、1751年2月27日,乾隆十六年二月初二。2、1757年3月21日,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初二。3、1762年2月24日,乾隆二十七年二月初一。4、1765年2月21日,乾隆三十年二月初二。5、1780年3月12日,乾隆四十五年二月十一日。6、1784年2月29日,乾隆四十九年二月初五。

当然,下江南的道路很多,为何单走这一条路?也是原因多多。一是可以领略齐鲁文化,祭祀孔子,走圣人之路;二是更好地了解郯城民风民情;三是获得这一带人士,特别是知识界的支持。当然,马陵山的好风光,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孙膑弃灶处

孙膑是战国时齐国人,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他早年曾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 后来,庞涓到魏国做了将军,很得魏惠王的信任。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就假意把他请到魏国,暗中却在魏惠王面前诬告他私通齐国。魏惠王大怒,命人把孙膑的膝盖骨挖去,还在他脸上刺了字。 孙膑假装发疯,躲避了杀身大祸,后来,孙膑逃回齐国,齐威王很佩服孙膑的才能,对他大加重用。

1发展

2经过

3原文

4译文

起因 与庞涓斗智庞涓到魏国后又是送礼,又是托人说情,很快见到了魏惠王庞涓毕竟也有些本领,很快得到了魏惠王的赏识,被封为 孙膑故里 将军。随后,庞涓指挥军队同卫国和宋国开战,打了几个胜仗后,庞涓成了魏国上下皆知的人物,从此更得魏惠王的宠信。

春风得意中的庞涓高兴了好一阵子,又突然沉寂下来。原来他有了心病:论天下的用兵之法,除了孙膑之外没人能赶上自己了。一想到孙膑,他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按照当初的诺言办吧,就得把孙膑推荐给魏惠王,孙膑的声名威望很快就会超过自己;不去履行当初的诺言吧,孙膑一旦去了别的国家,施展起来才能自己同样不是对手。庞涓寝食不安,日夜思谋着对策。

一天,正在山上攻读兵书的孙膑,接到庞涓差人秘密送来的一封信。信上庞涓先叙述了他在魏国受到的礼待重用。然后又说,他向魏惠王极力推荐了师兄的盖世才能,到底把惠王说动,请师兄来魏国就任将军之职。孙膑看了来信,想到自己就要有大显身手的机会了,深觉自己的师弟挺讲义气,立即随同来人赶往魏国的都城大梁。

孙膑来后,庞涓大摆筵席,盛情款待。几天过去了,就是没有魏惠王的消息,庞涓也不提此事。孙膑自然不便多问,只好耐心等待。

这天,孙膑闲得难受,找到一本书读起来。忽然,屋外传来一阵吵嚷声,他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已被闯进屋子的兵士捆绑起来,推推搡搡带到一个地方。那里的一个当官模样的人,立即宣布孙膑犯有私通齐国之罪,奉魏惠王之命对其施以膑足、黥脸之刑。孙膑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惊呆了,随即省悟过来,高声为自己辩白。然而,一切都晚了,那些如狼似虎的兵士七手八脚扒去孙膑的衣裤,砍掉了孙膑双脚,并在他的脸上刺上犯罪的标志。孙膑倒卧在血泊之中。

原来,这庞涓把孙膑骗来之后,即在魏惠王面前巧言诬陷,使孙膑遭此伤身之祸。庞涓以为,受刑后的孙膑成了一个残疾人,他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和自己较量了。

孙膑的伤口渐渐愈合,但他再也站不起来了,而且,还有人时时刻刻监视着他。他知道庞涓在陷害他,他恨得咬牙切齿,可老这样也不行,总得想个脱身之法才是。不久,孙膑疯了,他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叫闹个不停。送饭的人拿来吃的,他竟连碗带饭扔出好远。庞涓听说了这些,并不相信孙膑会疯,便叫人把他扔到猪圈去,又偷偷派人观察。孙膑披头散发地倒在猪圈里,弄得满身是猪粪,甚至把粪塞到嘴里大嚼起来。庞涓认为孙膑是真疯了,从此看管逐渐松懈下来。

孙膑装疯产生了作用,他暗中加紧了寻找逃离虎口的机会。一天,他听说齐国有个使臣来到大梁,便找了个间隙,偷偷前去拜访。齐国的使臣听了孙膑的叙述,从谈吐中认定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才,十分钦佩,遂答应帮他逃走。这样,孙膑便藏身于齐国使臣的车子里,秘密地回到了齐国

这个时候,正值齐、魏争霸,交战不断的年代。早在公元前386年,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田氏贵族在齐国取得政权后,就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选拔文武人才,坚守边境,反抗外来的威胁。孙膑回国后,很快见到齐国的大将田忌田忌十分赏识孙膑的才干,便将他留在府中,以接待上宾的礼节殷勤加以款待。

田忌喜欢赛马,但却时常输掉。有一次,他又与齐威王赛马,马分上、中、下三等,对等竞赛,三场全输,田忌好不丧气。这时恰巧孙膑在场,便给田忌出主意说:“待到下一轮比赛时,你用上马对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威王的下马,用下马对威王的上马,必赢无疑。”田忌依计行事,造成两个局部的优势和一个局部的劣势,以一负二胜赢得齐王千金。一向取胜的齐威王这次输了,大感惊讶,忙问田忌是何原因?田忌把孙膑找来,借机推荐给齐威王。

齐威王见是一个双腿受刑的残疾人,开始并未介意,当孙膑陈述自己对战争问题的看法时,齐威王便有意问道:“依你的见解,不用武力能不能使天下归服呢?”孙膑果断地回答说:“这不可能,只有打胜了,天下才会归服。”然后,他列举黄帝打蚩尤,尧帝伐共工,舜帝征三苗,以及武王伐纣等事实,说明哪一个朝代都是靠武力解决问题,用战争实现国家的统一。这一番深刻独到的分析,使齐威王大受震动。再询问兵法,孙膑更是滔滔不绝,对答如流。齐威王感到孙膑其人确实不简单,从此以“先生”相称,把他作为老师看待。

公元前354年,魏将军庞涓发兵8万,以突袭的办法将赵国的都城邯郸包围。赵国抵挡不住,意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欲派孙膑为大将,率兵援赵。孙膑辞谢说:“我是受过刑的残疾人,带兵为将多有不便,还是请田大夫为将,我从旁出出主意吧!”齐威王想想也好,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8万,前往救赵。大军既出,田忌欲直奔邯郸,速解赵国之围。孙膑不赞成这种硬碰硬的战法,提出应趁魏国国内兵力空虚之机,发兵直取魏都大梁,迫使魏军奔赵回救。这一战略思想,将避免齐军长途奔袭的疲劳,而致魏军于奔波被动之中,立即为田忌采纳,率领齐军杀往大梁。

魏军好不容易将邯郸攻陷,却传来齐军压境,魏都城大梁告急的消息。庞涓顾不得休整部队,除留少数兵力防守邯郸外,忙率大军驰援大梁。没料到,行至桂陵陷入齐军包围。魏军长期劳顿奔波,士卒疲惫不堪,哪还顶得住以逸待劳的齐军?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逃,连主将庞涓也被活捉。到头来,魏国只好同齐国议和,乖乖地归还了邯郸。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之战。其实,也是孙膑对庞涓的重重一击。但孙膑并没有杀庞涓,只是训导他一番,又将他放了。

桂陵之战10多年后,即公元前342年,庞涓又带领10万大军、1000辆兵车,分3路进攻韩国。小小的韩国抵挡不住庞涓的进攻,一时形势危急,遂接连派出使臣,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群臣商讨对策,有主张坐山观虎斗的,有主张发兵救援的,相互争执不下。孙膑一直没有说话。齐威王见状便说:“先生是不是认为这两种意见都不对啊?”孙膑点头说:“是的。我以为,魏国以强凌弱,如果韩被攻陷,肯定对齐国不利,因此我不赞成见死不救的主张。但是,魏国现在锐气正盛。如果我们匆忙出兵,岂不是要代替韩军承受最初的打击?”齐威王说:“那么,依先生的意见怎么办好?”孙膑说:“我看可以先答应韩国的请求。他们知道我们能出兵救它,必然全力抗击入侵的魏军;而魏军经过激烈拼杀,人力物力也会大大消耗。到那个时候我们再发兵前去,攻击疲惫不堪的魏军,拯救危难之中的韩国,就可以用力少而见功多,取胜易而受益大,不知陛下以为如何?”齐威王十分赞赏孙膑的谏仪,当即采纳。一年后,当魏韩两军交战更为激烈,双方实力已大大削弱的时候,齐威王才决定派兵出战,仍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于是,孙膑与庞涓又一次相逢在战场,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生死较量。

战役之初,按照孙膑的计策,齐军长驱直入把攻击的矛头指向魏国的都城大梁。时过不久,孙膑得知庞涓回师都城的禀 《孙膑兵法》木犊报,便对田忌说:“魏军一向自恃骁勇,现急于同我军决战。我们要抓住这个心理,诱使他们上当。”田忌说:“军师的意思是……”孙膑接口道:“我们可以装出胆小怯战的样子,用迫兵减灶的办法诱敌深入。”随后,孙膑如此这般地对田忌叙说一遍。当庞涓日夜兼程赶回魏国本土,传令抓住齐军主力,与其决一雌雄。不料,齐军不肯交战,稍一接触即向东退去。庞涓挥师紧紧追赶不放,追至马陵山望海楼南500米处的山沟里时,见齐军营地有10万人的饭灶;可追至马陵山穆柯寨还剩5万人的灶;到卸甲营时,只剩3万人的灶了。庞涓见状高兴,得意地说道:“我早知道齐国的士兵都是胆小鬼,如今不到三天就逃跑了大半!”于是,传下将令:留下步兵和笨重物资,集中骑兵轻装前进,追歼齐军。

孙膑得知庞涓轻骑追击的探报,高兴地对众人说:“庞涓的末日到了!”这时,齐军正好来到一个叫马陵山马陵道的地方。马陵道处于两座高山之间,树多林密,山势险要,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可走,是一个伏击歼敌的好战场。孙膑传令:就地伐树,将小路堵塞;另挑选路旁的一棵大树,刮去一段树皮, 在树干上面写道:“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随后,命令1万弓箭手埋伏在两边密林中,吩咐他们夜里只要看见树达出现火光,就一齐放箭。说话间已到傍晚,庞涓率领的魏军骑兵果真来到马陵道。听说前面的道路被树木塔塞,庞涓忙上前察看。朦胧间他见路旁有一大树,白茬上隐约有字,遂命人点起火把。当庞涓看清树上的那一行字时,大吃一惊,知道中了孙膑的计谋。他急令魏军后退,但已晚了。埋伏在山林中的齐军,万箭齐发,猝不及防的魏军死伤无数,乱成一团。庞涓身负重伤,知道败局已定,拔出佩剑自杀了。齐军乘胜追杀,将魏军的后续部队一气打垮,连魏太子都给俘虏了。马陵大捷后,孙膑名声大昭

但时任齐国相国和邹忌,曾多次讽谏齐威王。邹忌身高八尺,相貌堂堂,却心胸狭窄,私心极重。齐对魏两次大战之前,他都坚决反对出兵。待田忌、孙膑凯旋之时,他心中的醋意可想而知。

随着孙膑、田忌威望的提高,邹忌担心自己的相位不稳,因此欲除掉田忌、孙膑而后快。

可能因为孙膑是个残疾人,同邹忌争夺相位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邹忌将目标首先对准了风头甚劲的田忌

马陵之战结束不久,邹忌便找来亲信谋划如何除掉田忌。其亲信公孙阅出了个主意:“公何不令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乎不吉乎?’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之卜者,验其辞于王之所。”

邹忌闻计大喜,便派人到市中找卖卜者算卦,扬言是田忌派他去算的,要算算田忌如果要谋反,是吉还是凶。邹忌则随后派人将此人抓获,送到齐威王那里。

齐威王这时年纪大了,有点老糊涂了。他本来就对田忌手握重兵心有疑惧,听了邹忌的话,遂相信田忌有谋反的意图。而这时田忌正率兵在外,于是齐威王遣使召田忌回临淄,准备等田忌回到临淄后再审问此事。

孙膑此时也在田忌军中。他对齐国的政局及邹忌、田忌之间的矛盾洞若观火,及见齐威王无缘无故忽然派人来召田忌回临淄,感觉齐威王一定是听信了邹忌的谄言,认为田忌如果回到临淄,将凶多吉少。

田忌在孙膑最艰难的时候曾助其一臂之力,而且长期以来,二人合作得非常好,孙膑实在不忍田忌自投罗网,乃提醒田忌说,齐王一定听信了邹忌的谄言,千万不要自己贸然回临淄。情急之下,他建议田忌率军回临淄驱逐邹忌,说:“若是,则齐君可正,成侯邹忌可走。不然,将军不得入于齐矣。”

孙膑此言,实是要田忌举兵“清君侧”。与其成为邹忌案板上的肉,不如孤注一掷,与邹忌一决高低,这样,倒还可能死中求生、反败为胜。

田忌对孙膑早已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他言听计从。他依孙膑之言,率兵攻打临淄。但邹忌也不是等闲之辈,早已作好了守城准备,田忌攻城不胜,眼见各地勤王之兵大集,只好弃军逃亡到了楚国。

而孙膑于田忌攻临淄之时就已不知去向. 传说他找了一处清静的地方,招收几个学生,总结、研究早年所学兵法知识和自己的作战经验,撰成《孙膑兵法》89篇,另附作战图4

孙膑的老师 孙膑之师乃战国时代旷世之奇才鬼谷子也。鬼谷子名王禅,又名王诩,战国时代卫国人,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精通兵法、武术、奇门八卦,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世称王禅老祖。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

孙膑、庞涓显赫一时的人物,俱拜在鬼谷子门下,世称鬼谷子先生。相传他曾随太上老君学习道学。而他自己亦著有不少关于行军兵法、道术、占卜、相人相宅。甚至为一个国事相其形气而知其兴亡盛衰。随他学艺的弟子苏秦张仪就随他学纵横之术,结果苏秦为六国大封相,而张仪更用远交近攻的方法,使秦国能统一天下。至于孙膑的兵法,后世皆称孙膑兵法

鬼谷子先师常年隐居云梦山并在此教徒授艺。传说中他的徒弟有: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徐福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郦食其蒯通黄石李牧尉缭李斯等,商鞅李悝死后也曾师从鬼谷子。

鬼谷子先师从衣、食、住、行、医等、了家理财、治国方案、外政外交、兵书战策、兵器发明、天文地理、神奇推算、养生教子等等可以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鬼谷子先师据传说是为个人而笑天下之人。也可以说是个难驾驭之人。他的书籍流传甚少,多为抄译。冶铜炼铁、钨铁铸剑、过目不忘、贫富均化、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利用空气动力的人,热气球等!

鬼谷子先师,有如此超人的本领,道家说他是上天一位神祇。法力高强,因当时世局混乱。所以上天派他下凡,传授兵法道法,奇辩之学,以创造奇才。鬼谷子先师,为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的始祖,亦为道家的诸位先师之一。后世流传有不少鬼谷子兵法、道法、奇门遁甲等学,博大精深,非深研,不能窥其奇奥。

鬼谷子先师,因为道术精通,流于后世亦包括易占之学。后世以易占,星相来为生者,发觉供奉鬼谷子先师的话,给人算命看相,准确程度可以大大提高,故此后代以星相为业者,皆以鬼谷子先师为本业的守护神,诚心供奉。

发展

第二年,齐威王田忌做主帅,孙膑做军师,率军救赵。

田忌打算率领救兵,直奔赵国,孙膑不同意,说:“我们应当避实击虚,攻其要害,如今我们不如率领大军直接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一定回师自救。既解除了赵国的危急,又可打击他们,岂不是很好吗?”

田忌听了,连声称好,就按照孙膑的计谋行事。

果然,庞涓丢下赵国,急速回军。走到桂陵,不料孙膑早已在这里设下埋伏。魏军指手不及,被齐军打得大败而逃。

庞涓在作战中,看到齐军战旗上有个斗大的“孙”字,不由得大吃一惊,说:“原来孙膑还活着,我中了他的计了!”

庞涓收拾好残兵败将,狼狈地逃回了大梁。

经过

孙子估计魏军的行军速度,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以埋伏兵马,于是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齐军善射者持上万张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好“天黑见到点着的火就一起放箭”。庞涓果然于夜晚来到削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树上写着字,便钻木取火来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失去队形。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军队已彻底失败,只好自刎,临死说:“总算叫这小子成了名!”齐国乃乘胜全歼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回国,孙膑因此而名扬天下,世人皆传习他的兵法。

原文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译文

十三年后,魏国和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魏将庞涓听到消息,放下韩国赶回,但齐军已经越过齐国边界而向西前进。孙子对田忌说:“他们三晋的军队素来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齐国,齐国有怯懦的名声,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因势利导。兵法上说,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会损失上将军,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争利只有一半人能赶到。(为了让魏军以为齐军大量掉队,)应使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庞涓行军三天,见到齐军所留灶迹,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入我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丢下步兵,只率轻兵锐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赶齐军。

孙子估计魏军的行军速度,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以埋伏兵马,于是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齐军善射者持上万张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好“天黑见到点着的火就一起放箭”。庞涓果然于夜晚来到削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树上写着字,便钻木取火来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失去队形。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军队已彻底失败,只好自刎,临死说:“总算叫这小子成了名!”齐国乃乘胜全歼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回国,孙膑因此而名扬天下,世人皆传习他的兵法。

民间传说

郯子(生卒年月不详),己姓,子爵,春秋时期郯国国君。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少昊(姓已,名挚,字青阳,建都穷桑,故号为穷桑氏,也称金天氏)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封于炎地,称炎国。属人方。炎,古音亦读谈(Tan),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字,从而炎国演化为郯国

1生平故事

2生平事迹

3才华

4仁孝

5社会影响

生平故事

据古书记载.郯子出生在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膝下只有他这一个独养儿子。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对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十分溺爱。可是,郯子的父母却不是这样。他们从小就对郯子进行严格的管教.无论是穿衣吃饭、坐卧玩耍,还是读书写字、待人接物,时时刻刻都注意培养孩子美好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杜绝一切恶习。 在严父慈母的关怀教育下,郯子一天天地长大了,从一个稚嫩的小童,变成了一个棒小伙子。父母亲年事已高,地里的活儿已经干不动下,郯于开始挑起了赡养老人的生活重担。他白天下地干活儿.晚上陪着父母拉家常,等父母睡下之后,还要读书学习。一年到头,几乎天天如此。生活虽然很艰辛,郯子却觉得非常充实,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可是,现实往往是很残酷的。郯子26岁的那一年,他的父母同时染上了一种奇怪的眼疾。先是痒,后来又疼,最终竟然都双目失明了。郯子到处求医问药,整天在外奔波,也不知道试了多少种偏方奇药,数年过去了,父母亲的眼睛依然见不到丝毫的光明。每当看到厕所旁边小山似的那一堆药渣,坚强的郯子总是忍不住要躲进自己的小屋里,偷偷地掉泪。30来岁的汉子,头上过早地生出了几茎白发。

药渣越堆越大,屋里的坛坛罐罐也愈积愈多,父母的眼疾却丝毫没有起色。尽管如此,郯子丝毫也没有动摇让父母双目复明的信心,仍然到处打听探问。偶尔听到人家说起某个地方有某个医生善于医治眼病,他必定上前详细询问姓名地址,然后回家安排好父母几天的饮食,背上几块干粮和几双草鞋就上路了。几年下来,方圆几百里以内的山山水水,到处都留下了郯于跋涉的足迹。至于拿着药锄翻山越岭、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攀崖坠渊采集草药的事,就不必细说了。周围上百个村庄的人们,几乎没有不认识他的。

由于锲而不舍的努力,加上众位乡亲的无私帮助.郯子终于又获得了一个良方。赠送此方的是一位世家名医。

这位名医亲口对郯子说,这个方于治疗眼疾有神奇的效果.只是从他祖父到他本人,已经传了三代,始终没有人成功地使用过,原因是这个药方中的药引子万分难求。当郯子问他究竟是哪种药物时.医生在处方的最后写下丁三个字:野鹿乳。接着,医生又给郯子解释了野鹿乳难求的原因.医生说,野鹿乳能滋润真阴、济助元田.有强筋骨、通血脉,消除阴翳的功能.对治疗眼疾以及其它相关的病症有奇效。只是.要治愈失明已久的病人,必须取野鹿的鲜乳服用才能达到效果,因为母鹿一且遭到捕获,由于受到惊吓,鹿乳的药用价值就大大降低了。可是.草原上的野鹿都是成群结队地出来饮水觅食,每个鹿群中都有好几个年轻力壮的公鹿负责警戒保卫,只要听到一点异常的动静,整队野鹿顷刻间就会跑得无影无踪。在这种情况下,要接近鹿群已是十分困难,再想挤取鹿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郯子接过处方,谢过了医生,转身向家中走去。一路上,他把医生的话反反复复地琢磨了好几遍。这天晚上.郯子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他一次次地设想出获取鹿乳的方法,

又--次次地将其推翻,脑子里都快成了一锅粥了,仍然不得要领。这时,天已经蒙蒙亮了,他听到了父母起床的声音,连忙打起精神,烧火煮粥,侍候两位老人吃早饭。饭后,郯子觉得有点昏昏沉沉的,就用冷水洗了把脸,走出了房门。他缓步来到田埂上,深探地吸下几口清新的空气,顿时,彻夜不眠带来的疲倦一扫而光。回家的路上,郯子看见村里的一群孩子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那个扮成老鹰的小男孩手里握了几根野鸡的翎毛.上下舞动着双臂来模仿老鹰的翅膀,嘴里不停地喊着:"抓小鸡啦,抓小鸣啦!"那些充当小鸡的孩子们四散奔逃,有几个年幼一些的,一边跑还一边发出尖叫。郯子呆呆地看着。看着看着,他渐渐地露出了笑容,然后撒腿就住家里跑去,边跑边嚷:"我有办法啦,我有办法啦!因为父母常年就医服药,家里的积蓄早已荡然无存了。郯子需要一笔钱来购买一些东西,他只好咬牙忍痛变卖了一部分家产,其中最珍贵的是他经常阅读的几百篇古书。车。凑足了钱之后,郯子先到猎人那里买了一张刚刚处理好的野鹿皮,皮上还连着鹿头,做工十分精致,鹿头栩栩如生。然后,郯子又去买了-只又大又结实的银瓶。买完这两样东西,刚刚凑起来的那笔钱已经花得差不多了。郯子用剩下的钱为父母预备好了口粮,然后背上一袋干粮和几双草鞋,腰里挂着银瓶,肩上扛着鹿皮,辞别了年迈的爹娘,辞别了前来送行的乡亲们,冒着蒙蒙细雨上路了。一路之上,郯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不久就来到了野鹿出没的草原上。为了躲避猛兽,郯子只能在树上过夜,几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令人欣喜的是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鹿群。郯子试着接近它们,但是,一连好几次都被野鹿发现了。最后这一次,他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发出任何响声.野鹿们却鬼使神差般地逃走了。开始他还有点莫名其妙,后来才慢慢地弄清楚了,野鹿们几次逃逸,并不是真的看到了他,而是闻到了他身上的气味。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郯子不再到树上睡觉了.专找鹿群停留过的地方过夜,有时甚至躺在野鹿的粪堆里呼呼大睡。这样做当然很危险,随时都有可能遭到猛兽的攻击,可是他已顾不上去想这些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混入鹿群。慢慢地,郯子的身上开始散发出--股浓烈的臊臭味,非常刺鼻。他很高兴.觉得自己离成功不远了。也不知在草原上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就在干粮快要吃完的时候,郯子惊喜地发现鹿群里有了刚刚出生的小鹿。他激动地对自己说,时候到了。为了一举成功,郯子小心翼翼地躲在灌木丛中,从逆风的方向朝着鹿群移动,越来越近,越来越近。野鹿们仍然安然地吃着草,没有丝毫紧张的样子。郯子觉得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就把鹿皮披在身上,把鹿头套在脑袋上,凭着感觉屏着呼吸朝着鹿群爬去。野鹿发现了他,可能觉得有些奇怪,但并不惊慌,有-只小鹿甚至蹦蹦跳跳地跑过来,在他的身上蹭来蹭去,母鹿也跟在小鹿的后面慢慢地走了过来。郯子暗自庆幸,趁着小鹿吃奶的时候,摘下腰间的银瓶,摸索着找到了母鹿的奶头,用以前在一位牧羊人那里学会的手法熟练地挤取鹿乳。母鹿有点不安,却没有跑开,静静地站在那儿,直到郯子把银瓶挤满了。尽管鹿乳已经到手.郯子仍然不愿惊动鹿群.他悄悄地回到灌木丛中,掀掉身上的鹿皮,塞紧银瓶的盖子,然后换上了最后一双新草鞋.朝着来时的方向,撒腿就跑。他马不停蹄地跑了整整一个上午,快要跑出草原的时候,忽然迷了路,不由得焦急万分。幸好有一位猎人从这里经过,郯子急忙上前问路。这位好心的猎人不仅给他指出了正确的方位,而且还告诉了他一条近路。郯子按照猎人所指的方向大步如飞地往前赶.果然节省了不少时间,第二天傍晚就赶回家中。一进家门,郯子立即取出临行前准备好的草药放到火上煎熬,然后才一头扑到爹娘的身上,激动地说:"我回来了!"说完,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父母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他,一个个老泪纵横,泣不成声……药熬好了。郯子服侍着两位老人喝了药,然后从怀里取出银瓶.把带着自己体温的鹿乳给父母喂了下去。三天以后,已经失明了十几年的父母果真奇迹般地恢复了视力。他们拉着郯子的手,一遍又一遍地上下打量着他,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最后.还是父亲先开了口,他说:"孩子,我和你娘虽然能看见了,你却变得老多了。这都是我们拖累得你呀!"郯子赶紧对父母安慰道:"爹,娘,你们千万别这样说。只要你们活得好好的,无论吃多少苦,儿子心里也高兴!"这时,乡亲们也都来了,一齐向两位老人表示祝贺,同时,对郯子的一片孝心表示敬佩。

从此,郯子的贤名不胫而走。人们慕名而来,纷纷拜郯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有的人为了求学的方便,干脆就在这里住了下来。孔子也曾经来此住过一段时间,接受郯子的教诲。人越聚越多,郯子的家乡由乡村变成了城镇.又由城变成了邦国,就称作郯国。当地的人们都一致推举郯子做了郯国的第一任国君。

生平事迹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渐趋衰败,诸侯大国之间相互争战侵吞,天下动乱。郯国,虽是区区小国却颇有名气,这其中主原因是国君郯子的政绩、才华和仁孝之德,赢得了人心。

郯子治郯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持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才华

郯子的才华,问官一事即可证明。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第二次朝鲁时,昭公盛宴款待。席间,鲁大夫叔孙昭子问起远古帝王少昊氏以鸟名官之事。郯城数典述祖侃侃而谈。他说:少昊是我的祖先,我当然知道。我的祖先少昊挚初立位时,恰好有凤凰飞来,这被当成吉祥的征兆,因此就拜鸟为师,以鸟名来称呼各种官职。郯子进一步解释说:少昊是我们的高祖,我知道这是什么道理。从前黄帝以云来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云命名;炎帝以火来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火命名;共工氏以水记事,他的百官都以水命名;太昊氏以龙记事,他的百官都以龙命名。我的高祖少昊挚即位的时候,恰遇凤鸟飞来,因此便以鸟记事,他的百官也以鸟命名。如凤鸟氏掌管历法。所说凤鸟氏,就是历正。凤凰是吉祥的神鸟,它一出现天下就和平安定,它是知道天时的。历正是主管历数正天时的官,故叫凤鸟氏玄鸟氏掌管春分、秋分。玄鸟即燕子,它们春分飞来,秋分离去,故名掌管春分和秋分的官为玄鸟氏;伯赵氏掌管夏至、冬至。伯赵就是伯劳鸟,它夏至开始鸣叫,冬至停止,个官职以它命名;青鸟氏掌管立春、立夏。青鸟就是鸽鸬,它在立春开始鸣叫,立夏停止,故这个官职以它命名;丹鸟氏掌管立秋、立冬。丹鸟即雉,它立秋来,立冬离去,故以它命名。以上这四种鸟都是凤鸟氏的属官。祝鸠氏就是司徒。祝鸠非常孝顺,故以它命名主管教育。从颛顼之后,因为无法记录远古时代的事情,就从近古时代开始记录。作为管理百姓的官职,就只能以百姓的事情来命名,而不像从前那样以龙、鸟命名了。满座人无不佩服郯子的学识

仁孝

郯子的仁孝之德,历来为海内外称道。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

鹿乳奉亲

子“鹿乳奉亲”的美德一直被视为楷模。《增订绘图孝经白话句解》卷首《二十四孝图》第五幅中载:“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顺承亲意,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以供亲。猎者见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二十四孝》是元郭居敬编撰的一部宣扬封建孝道的书。此书集历史上24个人 物的“孝行”编成,粗些印本朽上了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宣扬,在民间广为普及。因此,历代统治者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

社会影响

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问官祠聊以凭吊。据有关资料载,当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四贤”像,其中“三圣”像为孔子老子、郯子。人们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郯子庙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礼拜,不少人前来游览瞻仰,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在郯子庙大殿前精雕石柱上的楹联:“居郯子故墉纵千载犹沾帝德,近圣人倾盖虽万年如座春风”,至今仍为人们咏颂。

孔子的传说

使郯国名声大噪的一件事。孔子周游列国时到郯国,在城北十里铺遇到晋国的学者程琰本,“倾盖而语,终日甚亲”,两人的车盖都倾斜了。谈论礼乐诗歌难舍难分,一直到桑树影子移动了位置,最后赠送绢帛表示情谊,为离别而悲伤。据《孔子家语》记载:孔与程子临别时,谓子路曰:“取束帛以送先生”。孔子来郯时曾登郯城东南三十里之马陵山峰望海。后人为纪念孔子来郯,在城北十里铺建一“倾盖亭”;称其所登山峰为“孔望山”,峰顶石楼为“望海楼”,列为古郯八景之一。

渊博孔子当时年二十七岁,在鲁国做个小官,他听说了郯子这番话之后,就前去拜见郯子求教,“见于郯子而学之”。韩愈师说》中“孔子师郯子”这句即出于此。至今保存在曲阜孔庙内的《圣述图》内有一幅插图叫《学于郯子》,讲的就是“孔子师郯子”的故事。孔子问官”之后,不久就告诉别人说:“我听说‘天子那里推动了古代官制,但有关古代官制的学问都保存在四方的蛮夷小国’这话很对”。“问官”这个与郯国有关的历史典故,二千五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珍视,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官制形成 和远古民族演变的重要资料。

由吾道荣

由吾道荣,琅邪人。年轻时喜好道术,和一些志趣相投的人互相联络到长白山、泰山潜心隐居,都通晓了道术。于是在邹、鲁之间游历,学习儒学。听说晋阳某人,很精通法术,就去寻找他,某人正为别人做苦力,没有谁认识他,过了很长时间才找到。此人对于道家符水、咒禁、阴阳历敷、天文、药性全都通晓,由于道荣愿意钻研,就全部传授给他。他对道荣说:“我本是恒山上的仙人,有些小小的罪过,被天官贬到人间。如今期限满了要回到天上去,你可以把我送到汾水。”到了河边,正好河水暴涨,桥被冲坏了,渡船也很难通过。此人在河边一跛一拐地走着,把一道符投到水中,水流断绝。很快积聚的水快要涨到天上,此人慢慢从沙石渡过。惟有道荣看到他这样渡河,旁人都说河水这样上涨,此人竟然能够浮过去,都非常惊讶。道荣回到家乡,在琅邪山(今郯城县红花镇大尚庄马陵山)隐居,修习辟谷术,仅吃松籽茯苓,探求长生的秘诀。不久被显祖征召到晋阳。走到辽阳山中,有一猛兽出现在马前十步远的地方,征召的人惊怕想逃走。道荣在地上用拐杖画出一火坑,猛兽连忙逃跑。很快北齐覆灭,道荣归顺北周。直到隋初去世。

又有一位叫张远游的人,显祖时常命他和其它术士烧炼九转金丹。练成后,显祖珍藏在玉匣里,说:“我贪恋人间的欢乐,不能马上飞升上天,等我临死时再拿出来服用。”

北齐书 卷四十九 列传第四十一 由吾道荣传:

 北史:有一道士由吾道荣以术艺被迎,将入内,业为通名。忽于众中抗声奏云:「由吾道士不食五谷。」

 由吾道荣,琅琊人。少为道士,入长白山,太山,又游燕、赵间。闻晋阳有人大明法术,乃寻之,是人为人家佣力,无名者,久求访始得。其人道家,符水、禁咒、阴阳、历数、天文、药性,无不通解。以道荣好尚,乃悉授之。岁余,是人谓荣云:我本恒岳仙人,有少罪过,为天宫所谪,今限满将归,卿宜送吾至汾水。及至汾河,遇水暴长,桥坏,船渡艰难。是人乃临水禹步,以一符投水中,流使绝。俄顷,水积将至天,是人徐自沙石上渡。唯道荣见其如是,傍人咸云:水如此长,此人遂能浮过。共惊异之。如此法,道荣所不得也。道荣仍归本郡,隐于琅琊山(今郯城马陵山)中,辟谷饵松术茯苓,求长生之秘。又善洞视,萧轨等之败于江南,其日道荣言之如目见。其后乡人从役得归者,勘问败时形势,与道荣所说符同,寻为文宣追往晋阳,道荣恒野宿,不入逆旅。至辽阳山中,夜初马惊,有猛兽去马止十余步,所追人及防援者并惊怖将走。道荣以仗画地成火坑,猛兽遽走。道荣至晋阳,文宣见之甚悦,后归乡里。隋开皇初,备礼征辟,授上仪同三司、谏议大夫,沭阳县公。从晋王平陈,还,苦辞归,至乡卒,年八十五。《北史》。

 由吾修仙洞的传说

马陵山望海楼下面有一悬崖峭壁,壁底有一洞,高五尺,宽六尺,深六尺,这就是远近闻名的由吾修仙洞。

传说从前山东有个贩鱼的小伙子,推着一车鱼到南方去贩卖。途中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笑呵呵地问他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小伙子说他从山东地来,到宿迁、淮安一带去。这老翁便拿出一封信,请小伙子捎给他的一位朋友,嘱托小伙子经过山外岩村时,别忘了上山找“仙人洞”,他的朋友就住在洞中。小伙子来到马陵山下,在山外岩村找个客店住了下来,看天还未黑,就出店门找老翁的朋友去了。山间雾气腾腾,十分幽静,山崖上有个洞,周围树木遮天蔽日,树下有两位老者正蹲在石桌旁下棋。小伙子见老者正在兴头上,不好意思打搅,于是就在一边观看,不知不觉看了三盘。看看天色还是没有黑,只是一会儿暗,一会儿亮,树叶一会青,一会黄,心里好生奇怪。直到两位老者下完了棋,小伙子才说明来由,并把信交给了他们。两位老者挺高兴,留小伙子在那吃饭,饭后还要陪他转悠转悠。小伙子心想不能再看了,要回店休息,明天好走路,于是就急忙走出山林,来到村里,但是怎么也找不着原来的客店。忙寻一老者来问,老者道:“村是这个村,不过这里多年没有这个客店了,听爷爷的爷爷说过,原来这里有过客店,有一次一个上乡小伙子推着一车鱼住店,上山游玩,谁知一去未回。一车鱼烂在店里,车子也烂了,只剩下一根车把。”那鱼贩一听,心中好奇怪,又无可奈何,只好空手回家。来到山东老家一看,村庄也全都变了样,走遍全庄也没找着自己家门。正好,过来两位中年人,上前寻问,中年人听后把眼一睁,说道:“那都是咱老祖宗的事,你问这些干啥?”小伙子忙说:“我就是那个贩鱼的,今天回家找不着门了。”两位中年人一听,大怒,一边骂一边打:“哪来的小子,敢冒充俺的祖宗,非揍死你不行!”鱼贩白挨一顿揍,没办法,只好又回马陵山来找下棋的老者。来到马陵山一看,两位老者还在下棋,这回他再也憋不住了,上前问道:“两位老者,我那日在此观棋,怎么回去一切都变了样,弄的我有家无归!”他们一听哈哈大笑,说道:“你在看下棋的那会儿,世上已经三百年过去了,你看那树叶一会青一会黄,那就是一年过去了。”鱼贩一听,大吃一惊“那你们是……?”“我们在此修炼三千多年,方成正果,你也在此修炼吧。”小伙子心想:“也罢,回去也没人认我了。”从那以后,小伙子就留在马陵山和两仙一起下棋,一起修炼,也成了仙,修仙洞因此而得名。

黑龙泉井(传说)

望海楼下面有一个黑龙泉井。为什么叫黑龙泉井呢?它有哪些传说? 井还在呢!有待研究

资料:传说:年份约300多年前,由(由吾道长)聘石匠挖掘的,工钱是以挖出的每升石子换取两升铜钱计算,此井挖掘非常艰难,均为工匠一点一点手工掘出,7人用时近半年,所挖出的石子均用手提出,井深18米,直径2米,水甘甜、清凉。

神奇的石上甘露池

位置:在庙的后面山石上为什么叫神奇的石上甘露池?神奇在什么地方?有待研究

资料:此池看不见有泉水的地方,但池中50厘米的甜水常年不见少,清水甘甜、清凉。

龙泉

位置:在望海楼红石海西面的山中间

资料:此泉在一块凸出的石头山,即使大旱之年也常年流水不断,水流量约每小时2立方,水质甘甜、清凉,专家预测此水源为80——150米地下矿泉水。

龙尾谷螃蟹传说

在郯城马陵山风景区的庞涓沟和望海楼景区的龙尾谷里,生长着一种特有的山螃蟹,眼圈是红的,并且腿的再生能力特别强,身上还有马蹄的印子。相传,孙庞二人斗智斗勇,大战马陵山,庞涓连同十万大军覆灭。从此以后,这山沟当地的老百姓都说,这山螃是庞涓变的。因为庞同螃的音是相同的,红红的眼圈是庞涓惨遭失败后,因悔恨把眼睛哭红了的结果;山螃的腿再生力之强是由于庞涓腿部中箭而急于逃命而致,现在附近的人还经常到山上来捉这种螃蟹用于医治跌打伤,也有一些人专捉了出售给需求者;其背上有一个深深的马蹄印,那是庞涓死后,天黑被马踏的原故。

景观

马陵山山清水秀,花香鸟语,气象万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极其丰富。马陵山环境质量良好,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植物107科316属521种,鸟类15目37科152种。山上有松柏、果园、菜园、花园。古迹有望海楼、弃灶处、红石海等,马陵山历来为军事要地,是兵家必争之地

马陵古道

地理特点

马陵古道,北起九道湾,南至孙家塘,全长50多公里。九道弯,山岭起伏,九曲盘绕,长约5公里,东临沭河,西接平原,形势险要。道弯旁边,故垒遗迹,有点将台、校兵场。其西南3公里许尚有跑马岭。该地历有古青铜箭头出土。传云,战国时,齐围魏救赵,孙膑于此处坐镇指挥,并由此发兵西出马陵山,直奔西南平原道进攻魏都大梁(今开封)。从九道弯向南约30公里左右,即为孔望山山区。马陵山的奶奶庙就在这里,海拔183.2米。此处山岭连绵,群峰屹立,沟涧纵横。出名的山沟有一山沟、二山沟、三山沟、四山沟和黄涧沟等。地形十分复杂,地势非常险峻。特别是一山沟,走进去,但见沿途曲曲弯弯,两旁悬崖峭壁,尽头谷深林密,壁直如屏,实为易进难退的绝地。

历史遗迹

群众传说的独龙涧中庞涓之上马石,长3.2米,宽1.7米,厚0.55米。另一石,长1.7米,宽1.3米,厚0.6米,上刻“镇山石”和“民国十七年中秋月记”。据乡老云,“七七事变”前,曾有很多人来此察看,并云于此涧出有许多古青铜箭头,惜无存者。独龙涧进口处之卸甲营,传为孙膑于此命将士丢盔卸甲轻装上阵,歼灭庞涓大军而得名。卸甲营村西南,为四周山和穆柯寨,地势险要,据传也有不少古青铜箭头出土。从卸甲营村向南约7公里,便是著名的“禹凿山口”。相传山口为夏禹治水而凿,因而得名。沭水于此折向西转,两岸悬崖陡壁,林木丛生,水波潋滟,风光秀丽。山口东南为历史悠久的古寨村。传云,当年孙膑施减灶之计,诱敌深入,于此把锅灶减少到最后一个,安营寨于此处,故名古寨,据传该村周围也曾有不少古青铜箭头出土。沿清泉寺向南到孙家塘村,此段山岭,状如奔马,连绵起伏,三十余公里,山路崎岖。即为孙庞斗智之马陵古道。
今之马陵古道,则梯田层层,园林片片,水库帆影,稻花飘香,到处一片生机勃勃之景象。

历史记载

据《战国策》魏策载“伐齐是寡人之仇也,出大梁,过外黄,伐齐并莒”,说明是魏国发动的一次伐齐战争,同时走的也是这条道。

在马陵道旁出土的战国时期兵器有铜戈、铜矛、铜剑、铜簇等,特别是1987年山外岩村出土的一件带铭文的铜戈《邵氏佐》戈,更加证明魏国军队曾在郯城马陵山打过仗,否则魏国的兵器不会遗失在马陵道旁

马陵道古战场

马陵道古战场

公元前341年春秋战国时期魏齐马陵之战古战场。1992年在临沂郯城召开的海峡两岸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学术研讨会,使魏齐马陵之战在郯城马陵山之说,在史学界取得共识。马陵古道南起孙家塘,北到九道湾,全程达40余公里。马陵道分山顶道、山涧道、河谷道,道旁与马陵之战有关的地名、村名很多。如:马场,相传是喂养战马的地方;古寨,为驻扎军队的地方;卸甲营,是孙膑命令官兵丢弃盔甲造成败退假象再次诱敌的地方;在马陵古道沿线曾出土许多战国时期的兵器,有铜戈、铜矛、铜剑、铜簇等。在当地有关魏齐马陵之战,孙膑和庞涓打仗的传说故事流传很广。望海楼风景区就是坐落在马陵之战的入口处——孙膑弃灶处

资源优势

马陵山属沂蒙山支脉,为低山丘陵地貌,是鲁南平原上难得一见的山峦冈阜景观。山体蜿蜒、涧谷纵横,分布其间的水体平静如镜,山水尺度宜人,结合极为自然,颇具江南山水之秀美。在满山坡青绿如茵的草地上,点缀丛丛花红碧绿的果树,与紫红色的山岩形成清新明快的色调,此景尤于晨曦夕霭之中更具魅力。

马陵山以秀丽的山水组合为景观特色,郯城古文化、战国时期著名的马陵之战古战场等为代表的人文景观等景点为主要文化内涵,集游览、休闲、瞻仰和进行科学普及,古代军事文化研究与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于一体,是鲁南平原上极为难得的游览观光胜地。它的突出优势具体体现在:

(1)马陵山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著名战役———“马陵之战”古战场,被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确立为国内第一个军事文化研究基地,也是马陵山最具有突出意义的旅游资源亮点。

(2)孔子登临出古文化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内涵十分丰厚,极具开发潜力。

(3)马陵山望海楼是中国红石地貌出露最大的地方,在500米内同时拥有碣、红、白三色土石,土石区域分界明显,凸石为不规则圆形,具有象形特征,在国内实属罕见,是国家地质公园候选点。

(4)马陵山不仅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地震断裂带,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地震断裂带———郯庐断裂带,亦有一步跨亿年之称,也是国家级地质保护区。

(5)马陵山是中国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最多、保护最完好的地区。

(6)马陵山是中国最新挤压隆起构造山地,地学遗迹十分丰富,是天然的地质博物馆。

(7)郯城县的旅游交通优势明显,有“一高二国一铁”的交通网络,并有沂河、沭河、白马河三条河流自北向南贯穿郯城城区,临沂、白塔埠机场离望海楼景区的车程皆在120分钟以内。

(8)郯城县还拥有中国最大的万亩古银杏园、万亩古栗园、数万亩新生银杏园景点。

郯城县红花镇

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理旅游资源丰富,历史古迹众多,马陵道旁,战国军事家孙膑、庞涓大展文韬武略;孔望山上,孔子师郯的贤人佳话千古流传。并有“小三峡”、“仙人桥”及“郯城八景”之一的“由吾仙洞”、“孔子登临处孔望山”等诸多景观,战国时期齐魏之战马陵古道穿行其中,再配以黑龙潭水、隐隐山月,古韵十足。可谓“黑龙潭潭清池秀,小三峡峡险洞庭。”清代诗人查慎行三月初九日自郯城看桃李至红花埠留有“油菜花开十里黄,一村蜂蝶闹斜阳。明知尚隔江淮岸,风物看看近故乡”的佳作,相传清乾隆皇帝南巡途中,有两次在红花埠驻足赏景。留有“东风浪涌桃初红,人在江山图画中,孔望山上朝霞起,莫羡他山云雾生”的佳句。清代大学士纪晓岚留有“路入红花埠,青齐地尽头。淮黄留息壤,南北划鸿沟。老屋初编蔑,高烽忽架楼。人言从此去,山水渐轻柔。”康熙九年(1670年)秋,蒲松龄南下宝应县作幕宾。骑马南行,从益都县颜神镇(今博山区)西南青石关入莱芜县境,经沂州进苏北,渡黄河(清初由苏北入海),最后到达宝应。康熙十年(1671年)初秋北归。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以红花埠为背景写下了传奇故事《莲香》。《聊斋志异》“莲香篇”开首句:“桑生名晓,字子明,沂州人。少孤,馆于红花埠。”古老的红花埠口,商贾云集,据传“儒商之鼻祖”孔子弟子“子贡”依红花埠口为经营起家之所,“与时转货赀,家累至千金”。

乾隆皇帝下江南两次驻足红花古埠

红花埠立村于晋朝。《乾隆·郯城县志》载:“红花埠,县南四十里。《寰宇记》,梁天监二年僮县(今江苏省沭阳县)人张高等凿渠引水,溉田二百余顷,俗称红花水埠得名以此”。据此,该村建于南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时称红花水埠,后简化为红花埠。

悠悠沭河水,默默稻花香。在山东省最南端的郯城县有一个南北通衢的古水埠口---红花埠村,因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度在这里的岸边楼台上居住,于是近代村边衍生出一个叫“楼下”的村落,村头至今留有一处名叫万花台(山)的高大土丘,据说是清廷10万官兵一人一把土,一日一夜堆积而成。六度寻幸江南的乾隆怎么偏偏对红花水埠产生了兴趣?每次小住不讲,还建造的令人匪夷所思的观花高台?红花埠始建于晋代,传说为借红、花旺族二姓而得名,因这里水陆交通发达,明清时期一度成为北京通往江浙的重要驿站。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郯城境界突发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地震,震后人们在沭河埠口惊奇地发现一块龟状奇石,上刻偈语:花开花谢,红绿有时;万花楼台,龙来风息。百年变迁,红花埠村果然谢姓迁入,红花两族衰落。谢姓中有一大户,生有10个儿子,40岁又得一女,名叫莲儿,年方16,出落的娇弱可人,貌若天仙。这一年正是乾隆在位第十六年,二月二日,乾隆皇帝第一次微服南下经过红花埠村,见水埠码头风摆杨柳,杏花盈枝,不由的被乡村美景所吸引,抛下随从,乾隆徒步走进岸边花园之中,看草长莺飞,粉蕊俏枝,千回百转,不觉迷失在万花丛中。正四处张望,忽见一绝色女子轻挪金莲、婉转轻歌,款款而过,林间蜂蝶闻之起舞,阵阵花香随风飘逸。乾隆顿时意乱情迷,如醉如痴,细听姑娘唱道:相见不敢道短长,昨年云梦是故乡,朝堂高坐,怎闻一溪碧花香;纤纤孤影伴沭水,无限风情赴潇湘,终是为君,尘缘如梦梦难当……姑娘走走停停,乾隆亦步亦趋,出了杏林,见沭河边楼台高耸,水榭亭立。姑娘缓步登楼,神魂颠倒的乾隆趁机上前拽住衣角,苦苦表述爱慕之情。那姑娘嫣然回首,娇羞地说道:“偷情郎!不登金殿坐朝堂,私身微服贪春光!”乾隆大惊,问:“你怎么知道我南下私访的事的呢?”姑娘轻蹙娥眉,柔声说道:“我本沭水花魁,人称万花仙子,近年家族遭遇劫数,避难于水湾滩头,感你千年之前有栽护给水之情,今日当与你有一夜之缘。”登上楼台,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室内花香四溢,侍女亭立,银烛玉盏,富丽堂皇,一会儿,有一老者登上楼来呵问:“何方贵客,敢来与小女攀亲?”一见乾隆,满脸惊荒拜倒在地:“不知真龙驾到,请恕老夫冒昧!”见老者识破自己身份,乾隆直言说:“今日南下寻幸,巧遇万花姑娘,一见倾心,不能自抑,请成全美意!”老者惶恐地说道:“万岁爷开了金口,小民哪敢不从!”一日奔波,乾隆腹中饥饿,老者忙叫仆人端来两盘水煮沭秫和一碗姜豆汤,乾隆一尝,如品仙肴,满口留香,直胜过在宫廷中的山珍海味。春宵缠绵,乾隆与万花娘子自是鱼水承欢,颠龙倒凤。一觉醒来,已是阳光普照,四周万籁空寂。昨夜杏花楼台一无所见,只剩碧水荒滩,芳草凄凄。手起之处,见一纸信书压放在青石之下:君为真龙天子,妾本花中之仙,一夜情缘,已了却千年夙愿。今日尘缘散尽,不敢再有妄想之念,埠口谢家莲儿,是我冤家,你与她尚有一段夫妻之缘。义父本是此地水潭中千年老鼋,昨夜真龙降临,甚是惶恐,举家南迁三仙桥畔。楼台再无支撑,陷落水潭,亦断你我念想,自是天意,勿责勿念。手拿一纸留言,乾隆怅然若失,正在徊徨间,大队官兵已经赶到。原来乾隆一夜未归,随从侍卫惊慌失措,上报地方官员,调集人马前来搜寻。不见万花仙子,乾隆失魂落魄,不愿离开,当晚被安排在一大户人家居住。为表忠心,吃饭时,这家人叫小女儿亲自送上了本地特产秫秫粥和姜豆汤,乾隆品来,顿感温润生津,神清气爽,细看眼前姑娘娇若杨柳,貌如梨花,举手投足很像万花仙子,乾隆一问正是谢家莲儿。当夜乾隆与莲儿极尽鱼水之欢,半夜时记起万花仙子说的和莲儿有一段夫妻之缘。乾隆想:夫妻之缘,当凭天意,若是东风便封东宫,若是西风便封西宫。于是便跟莲儿说:“我明日便要动身南下,你出去看有风(封)没有?”莲儿出屋一看,满天星斗,叶宁无风,回屋就说:“无风!”乾隆不忍,又说,你再去看看吧!小莲出屋再看,仍是云平树静,便回屋说:“确实没风啊!”乾隆无奈叹息一声说:“无‘风’便无‘封’吧!”于是次日离开红花埠村时,什么名份也没有赐给莲儿。乾隆一走便是六年,他走后,留下莲儿独守寂寞,苦度青春,不知何年何月还能与乾隆相见。因难耐无尽相思之苦,三年之后的二月二日,凄然写下了《殉情》一词,跳入沭河深潭之中。二月二龙台头,又是春风离离愁;二月二,龙抬头,年年春光为谁收?二月二,龙抬头,妾盼君归登故楼;二月二,龙抬头,思君不见水悠悠……1757年乾隆二下江南,二月初二日再次来到红花埠村,此时善良纯真的莲儿早已香消玉损。朝思暮想的万花仙子和莲儿相继离去,乾隆悲愤交集,感慨万端。下令在水潭边重建一座高楼,并调集10万人马每人抓一把土放在楼台前凭吊两位心爱的姑娘。一天一夜之间,竟在平地堆起了一座土山。乾隆给土丘起名“万花台”,满怀悲情地写下了追祭诗文:万花成山春尽收,水榭楼台暗消愁,逐缘千里今又是,空对孤月吊荒丘。此后,乾隆每次下江南都要赶在二月二日前来祭奠红颜,哭续前缘。并下令将当地所产秫秫钦定为御秫秫、所产稻米叫做红花贡米。最不可思议的是,《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以红花埠为题材撰写的爱情故事《莲香》,不期竟暗合了乾隆这一奇遇。

该村明清两朝达到鼎盛时期,历史上曾是重要驿站,郯南最大商埠,乾隆下江南路径此处,并于此驻居。相传清乾隆皇帝南巡途中,有两次在红花埠驻足赏景。第一次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月初三,第二次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二月初三。蒲松龄《聊斋志异》中《莲香》写的就是红花埠的故事。

孙二娘黑店名流千古

郯城县红花镇山外岩村望海楼东南方向有一座方圆30余亩的黄土高坡,那就是水浒人物孙二娘坐山招夫“十字坡”开黑店的地方。当地人再次追忆起一段流传久远的古老传水浒传中所述十字坡可是孟州道上的,马陵山十字坡到底孰真孰假?据孙塘村健在的老人们对孙二娘马陵山十字坡开店的事深信不疑,“俺们小的时候,村里老人经常讲孙二娘开店的事,村上大人小孩都会说‘大树下面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丢了去填河!’前几年村里还在十字坡下的北沟底挖出过孙二娘开店用的陶瓷沙,浮想孙二娘与武松的打打杀杀,吊古怀今之感不禁让人油然而生。

马陵山十字坡坐北向南,坡上乱石丛生,坡前涧深潭幽,至今山坡的一块巨大岩体上还能看到四个茶亭柱脚的坑痕,这就是传说中孙二娘卖茶的凉亭,亭脚下孙二娘取水煮饭的牛眼,只惜近年建坝存水,被埋与水库之下了。

 望海楼风景区

望海楼景区距郯城县城东南16公里,全区南北长2公里,总面积有800余亩。主要景点有(建设中):望海楼孔子登临处、由吾修仙洞、红石书海、奶奶庙、由吾古井、良泉涧、古庙会、古戏台、未了亭、龙尾小峡谷、孙膑弃灶处、大佛头、红花草原、荷花沟、果树坡、冰天雪地大瀑布、红石象形谷、百乐谷、龙尾谷、醉仙瀑、一线天、安国洞、滑雪场、愚公湖、民俗馆,鲁南雪乡农家乐、万亩玫瑰园等,现在将按照景区总体规划进行整体开发。

郯城山外岩村东1公里的山巅上,突起一峰,巨石错叠,形如石楼,即是望海楼。孔子周游列国,至郯拜师郯子时,曾登石楼望海,故称”望楼云影“之胜。据传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出访郯国时,曾与郯国国君郯子到此登楼望海,观看日出,后以此处称为孔望山望海楼,并载入史志。 
     在望海楼下面东南东南方向10米处有一块较平坦的高台地,原有一座庙宇,称“大奶奶庙”,每年在古历3月15日和4月初8日、10月20日三次逢庙会,南起望海楼,北至黑龙潭,约有2.5公里,四面八方的商家游客四五万人云集于此,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历代诗人前往游览都有诗文载入史志。如清乾隆十三年太戊辰科进士王恒到此游览,赋“海楼云影”七律一首:“山峰削壁壁成楼,楼势穿云最上头,人去海天波渺渺,山街人影日悠悠,烟明九点乾坤静,翠挹三山晓夜浮。似为餮霞凌绝顶,乘风疑是在瀛州”。 
     望海楼的西南侧有一宽50米长1000米的红石海,距今亿年有余,山石为红色,与两边褐色山石相差亿年,相接处如同刀切一般,被誉为一步跨亿年。每年夏天,凸出地面形状各异层层叠叠的红石之间长满碧绿的青草和野花,雨后天晴,霞光映着山石犹如红色的海洋分外迷人,书法家们的墨宝印在凸出的红石上,给后人留下永久的记忆。

由吾仙洞又名仙洞云壑,由吾仙洞在山外岩村东北1公里处的马陵山鸽子涧,南距望海楼约2.5公里,座落在黑龙潭水库西侧北壁的悬崖上。共有两个石洞,东洞东西宽3.25米,南北长2.9米,东壁上刻有八仙过海,西壁上有飞鹤乘人,洞内东西北三面都有一米宽的石台,称作“石床“,相传是由吾睡觉的地方,洞内石刻壁画,有道家佛像、海水、龙、龟、水兽、帆、人物图像之类的刻像,还有凤鸟云纹图案,栩栩如生,清晰可辩。其西侧隔壁为一较大石室,呈东北西南向,长方形,约有20平方米,传为由吾仙人的厨房兼储藏室。据考证该洞最早开凿年代为新石器年代,距今已有万年,列为三级保护。望海楼下有一3米高3米宽的石室,门两边各有一幅门神像,门神为汉代服饰装饰,上有“修仙洞”,内有打坐石台、烧香台,修仙洞两侧凹刻花鸟壁画,栩栩如生,相传,此洞是由吾道荣修仙坐禅的地方。据《郯城县志》记:由吾道荣是琅琊人。另据《康熙海洲志》载,由吾道荣为北齐时期(公元560年)人,少为道士,拜晋阳人为师,隋开皇初年授封于沭阳县公,卒年85岁。据传由吾道荣弃官后在此处隐居20余年方得正果。故此,望海楼、红石海、孙膑弃灶处、修仙洞、马陵古道、由吾仙洞成为历代旅游胜地,近年,有游客10万多人前来游玩。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的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的魏国发动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齐魏马陵之战。马陵山位于郯城县城东南16公里,南北走向,因状如奔马而得名。该山贯穿临沭、郯城、新沂,绵延60余公里,也是著名的马陵古道遗址。据考证,历史上著名的齐魏马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公元前342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兵攻打韩国,韩国求助于齐。齐国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直攻魏国国都大梁。庞涓闻讯回兵,齐军早已绕道东撤。庞涓率兵追赶;孙膑在望海楼南1公里处采用减灶诱敌之计,将魏军诱入马陵古道,在卸甲营大破魏军,射杀庞涓。《郯城县志》载有明代李先芳的诗:“迥合长堤卫水秋,满怀黄叶荻飕飕。居人近指马陵道,遗碛遥传瓦屋头。昔日孙庞曾决胜,只今草木尚含愁。不知七国皆迷地,犹自停车吊古邱。”此诗亦可印证马陵山之战发生于此。

龙母庙的传说

龙母庙每到龙母诞期农历五月初八前一天(龙母升仙日农历八月十五),必来妇女四人到龙母庙为龙母更衣,这四位妇女到庙后,必先向龙母像焚香膜拜,“称姑道姨”。接着,为便于工作她们以柏,桂等树叶煎水沐浴,当晚在庙内就寝,到龙母初八早晨更衣时,便穿上新做的礼服来到正殿,辞去一切闲杂人等,紧闭庙门,焚香点烛,三跪九叩,然后御下龙母的旧袍,以“寝宫”里的精瓷面盆,盛取桂叶汤,以白丝巾轻轻地匀抹龙母像各个部位,才把新袍换上。退而再点起香烛叩拜作为祝诞。为龙母更衣后,由她们打开庙门向膜拜者宣布更衣仪式完成,然后鸣炮致贺,四方香客进入点香烛叩拜,祈求平安。

孙塘 孙二娘 宝藏之谜  

郯城县东南部,有一座绵延百里、状如奔马的雄峻山岭马陵山。这里因发生过齐魏马陵之战而千古闻名,更因水浒人物孙二娘坐山招夫“十字坡”开黑店的讲说而家喻户晓。
    马陵山位于山东省郯城县,南北走向,因状如奔马而得名。“峰恋横万迭,绝胜蓬莱境”,马陵山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和佛教胜地,形胜之美称于江淮。马陵山地区还流传有孙二娘“十字坡”开黑店的传说,孙二娘甚至还在这里埋下了“十八池”金子。“十八池金子”的传说吸引了无数人前往寻宝,却很少有人能够找到金子的踪影。如今,那传说中的“十八池金子”仍沉睡在马陵山的土地上,等待人们来惊醒它沉睡千年的梦……

马陵山“十八池金子”的传说由来已久。受藏宝传说的影响,马陵山地区一直没有清静过,频频有寻宝者前来洗劫,就连臭名昭著的盗宝头子孙殿英也还打过这十八池金子的主意。解放前,军阀孙殿英被张宗昌收为直鲁联军时,曾派人秘探马陵山。这孙殿英是众所周知的盗墓头,1928年盗掘清东陵的丑行使他臭名远扬。孙殿英听说了马陵山的十八池金子,立刻派人来密探马陵山,伺机盗宝,但未果而终。这马陵山到底有没有宝藏,为什么寻宝者无数,却没人寻得宝藏?红花乡谢圩子村的村民们坚信,马陵山里确实埋藏有金子,只不过不是十八池,而是十七池,因为他们村的放猪娃谢二胖就发现了一池金子!谢圩子村与孙塘村相邻,提起谢二胖子,动物世界在这一带可谓妇孺皆知,甚至每一个人都能讲一段他“放猪拾金”的事情。这个谢二胖真名叫谢松年,清末民国初人,少年时在村里为有钱人放猪。谢松年本是个穷放猪娃,他也听说过“十八池金子”的传说,但见那么多人苦心寻觅都没有结果,也便没把这事放在心上。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一天,谢松年在十字坡下的北沟底放猪,一只猪老是不安分地在沟底拱土,谢松年突然发现土中有什么东西在太阳下一闪,赶紧走上前去,结果呈现在他面前的竟然是一只金色的元宝。谢松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继续用手往下挖,结果竟然挖出整整一池!谢松年的一夜暴富印证了十字坡埋有金子的传说,很多人都在马陵山里挖凿起来,但再没有金子露过面,村民们便更加地羡慕谢松年。谁知谢松年因财招祸,家中连出人命官司,家财荡尽,最后在南京被国民政府判以死刑,狱中服毒自杀。谢松年死后,家人把他的尸体埋在发现金子的十字坡北沟底。1967年,谢松年的墓穴遭到破坏。据当年负责挖掘坟墓的孙塘村张守成老人回忆,尸体挖出时,丝毫没有腐烂,甚至肢体还很柔软,跟刚死时一样。只是皮肤发紫,应该是中毒的原因。谢松年当地人说叫谢二胖,松年是他家谱上的名字。

    地壮星母夜叉孙二娘这“十八池金子”金子是哪里来的?据流传在村中的传说讲述,这笔金子是水浒英雄孙二娘埋下的。相传,马陵山十字坡下的红花乡孙塘村就是孙二娘的娘家。孙二娘的黑店是祖传的,她父亲叫山夜叉孙元,是江湖上的前

辈,在绿林中十分知名。孙二娘一直打着“卖酒”等正经生意的幌子做掩护,自称是“世代卖黄牛肉馅的”,所以屡屡得手,攒下了不少金银财宝,打虎英雄武松被发配到孟州路过十字坡时,险些到孙遭二娘的毒手。孙二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水浒传》的描写中孙二娘很爱打扮,“绿纱衫儿,头上黄烘烘插着一头钗环,鬓边插着些野花……身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搽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纱主腰。”不仅如此,孙二娘还“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身材狼伉粗蠢,手脚粗大有力……”,正因为如此,武松才能心存戒备,假装喝醉酒捉住孙二娘,才有张青、孙二娘夫妇上梁山的故事。据传临上梁山时,孙二娘开店已积攒大量金银,因不便携带,就地埋在马陵山双山峰下。为了不让外人知道藏宝地点,孙二娘将所得金银财宝分成十八份,在月黑风高杀人夜,由两名农夫分头挑运到指定地点埋藏。挖完坑穴、放好金子后,孙二娘便当场将抬金子的人作为殉葬品杀掉一起掩埋,以免泄漏藏宝地点。孙二娘和张青在征方腊途中双双战死,最终未得返乡。“十八池金子”于是沉寂在荒山野岭之中。至今外界没有人知道这笔财宝究竟有多少,又具体埋在什么地方只是庄上流传着“双山一对直,一溜十八池”的传说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旱船

双旱船起源于宋代,相传是古代沭河商埠———郯城县红花埠村渔节庆时,把各种水上行船的生活拿到地面进行夸张处理,形成的一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演艺术。旱船船体大多用竹、木、秫秸扎制而成,外罩彩绸,船中空。表演以两船组合,互动游戏为主,每船各有两名女子“乘舟”对歌唱舞,一名男子执篙“撑船”表演,每逢节庆日子,旱船、高翘、狮子、锣鼓等混合编队,同时演出,营造出浓浓节日气氛仔细瞧,一艘双旱船,船体上镶蒙的布上绘有水纹、荷花、荷叶、鲤鱼等图案。水纹绘画中有的极力表现波浪滚滚之势,膘肥的鲤鱼片片鱼鳞泛红光,鱼尾翘起击打水浪腾空一跃,栩栩如生,绘画艺术寄托了乡土百姓对家乡水美鱼肥的赞美之情;水纹绘画有的则表现河水缓缓向前流淌的状态,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恬静意境,表现出一方百姓田园生活的惬意船面是金黄色的绸缎,船顶则是一块醒目而吉祥的大红布,顶布的周边镶以蓝色、黄色的窄布条作为点缀。张凤玉说:“微风一吹,这些小条条就快乐地舞起来,可好看了!”

双旱船在正式表演前,先由撑船人也就是艄公手持竹篙前面领头。双船分列两侧行进,打击乐队紧随其后,表演时打场子。听说双旱船要演出,演员们行进时路两侧密密麻麻围满了凑热闹看景的人。此时,艄公手中的竹篙不仅仅只是表演中撑船的道具,还是演出队伍前进时前方开道的工具。大院子北村63岁的周学贵说:“你想啊,你不赶,前边人堵着路不走,谁都想把演员们留在自己视线范围里。”就这么一行众演员浩浩荡荡边走边演,船体上捆绑的鲜红绸布随风飘摇,看景的人群也慢慢跟着移动,越围越多。到达演出场地时,场地里早早站满了看景的人,连个插脚的空都没有,就这架势舞不起来,怎么办?演员们自有办法,只听人群中传出话来,“老少爷们快让开了,要放鞭炮,小心炸着。”一听要放鞭炮,挤占在场子里的人们这才缓缓向后退,大院子北村43岁的李建荣说:“放鞭炮就是为了打开场子。有了场子咱们的演员才好拉开阵势尽情表演。”

表演时通常的情况是,打击乐队顺势转到场地左后方,撑船人将双船并拢,船头对着场地中心。打击乐队重新起乐,艄公从左侧做升帆、查船、起锚等动作,然后高喊一声:“老汉开船啦!”随着艄公有力的撑船动作,双船随即并行快速进入表演场地内。艄公是整个双旱船表演过程中的主要角色和指挥者。打击乐队中的击鼓演员两眼直溜溜地紧盯着艄公的动作,指挥乐队变化节奏、速度和强弱,为表演烘托气氛。四名乘船的女子双手紧抓船舷,随着艄公比划的动作跑出各种舞步图案。只见,两只船时分时合、忽左忽右,船体忽高忽低。乘船的女子双眼紧盯着船篙,停时如风摆柳,走动如在水上漂。李建荣说:“艄公需要很幽默、真实地模仿出生活中撑船的动作,篙头必须压地,变篙时要斜着身子,步子还得平稳。”好的艄公在撑船表演前需要实地到水上撑船,有了那种水上撑船的经验才能在路上撑出感觉来,整个引导性表演才有神韵。乘船的女演员同样如此,文艺来源于生活。撑船人和乘船人双腿保持骑马步状左右移动,踩着锣鼓点,步伐顺畅轻盈。表演过程中,还有一些对白或对唱,如《十二月对花》等。李建荣说:“对白内容不固定,大都是演员们即兴根据眼前的场景发挥,只要略懂点音律的庄户人家都能随性张口唱起来。”,“已是阳春三月天,渔妇轻歌唱华年。锣鼓敲得麦场小,树头争看双旱船。”坊间流传的小诗《村戏》,道出了双旱船歌舞在郯城受欢迎的程度。   

肢体语言:舞动神韵包罗乡土智慧

表演时,演员们对人船固定方法、舞蹈动作、旱船道具要求十分严格。大院子北村38岁的潘秀军说:“咱们舞的就是一种精气神,让过惯穷日子的兄弟姊妹们看了表演后觉得生活还有盼头!吃不饱,喝不好,起码精神不受穷。”乘船的两个姑娘一前一后站在同一条船上,为了固定身体与船体,使得舞动起来演员保持舞蹈动作的协调性,需要用系船用的布绳带交叉挎在两个肩膀上,再把布绳带捆绑在船帮上,然后再穿上表演用的舞蹈服装。双手分别抓住身体两侧的船帮。艄公握竹篙的方式有左握篙、右握篙两种。潘秀军说:“左手放在胸前,右手在胯旁握住竹篙,把它放在身后,这就是右握篙。相反则是左握篙。”说起来容易,老舞蹈演员传帮带徒弟时,常常是徒弟握法差之毫厘,旱船舞动时手腕用力以及船体整体协调性都会有偏差。当然,为了学会旱船表演,村里年轻的姑娘们可谓甘心寒冬腊月裸手握船帮,冻得双手红彤彤肿胀仍抓着船帮练舞蹈动作;撑船篙的小伙子同样抓着竹篙一遍遍练习撑船。练久了,放下船帮、竹篙,连拎一桶水的力气都没有,长时间一个动作手被冻麻了。演员中手上有冻疮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于是,演员们便找出自家地窖的萝卜,切成大块,放在火上烤热后轻轻擦有冻疮的部位,萝卜块冷了再烤热再擦,反复把萝卜块中的水擦干为止,土法子治疗冻疮效果很好。演员们总有个坚定的信念,“练不好誓不罢休,不能败坏了村里双旱船的名气”。另外一个原因便是拉出去表演的队伍十里八乡都来看热闹,可谓万众瞩目,万只眼睛盯着看,技法不专业,即便是师傅让上场表演心里都会胆怯发憷。双旱船经过乡土百姓长期传承、发展,舞蹈动作一度多达13种。水上漂即为驾船跑圆场,行进时两个人配合默契,步伐速度一致,稳健而飘逸;乘船人驾船自然站立,二人以胸腰部轻微地向前反复划小圆,使船有水中漂浮荡漾的感觉,此为风摆柳;抛锚的动作稍微复杂,演员们依靠乐队节奏行进,第一、二拍时左脚迈成马步状,同时双手作出抱锚状抬到腹前。第三至六拍时,保持上身姿态,先迈左脚一步向左横行三步,最后一拍时保持姿态,第七、八拍,双手由腹前向左下方做将锚慢慢抛出的状态,同时身体上下颤动一下,眼睛看着左前下方;启锚的动作方法与抛锚一样,只是第三至六拍时先迈右脚向右横行三步;升帆的第一、二拍左脚迈成马步,双手从胸前抬起成双托掌,眼睛看前上方。第三、四拍双手半握拳左高右低举到头前用力向下拉,同时双脚用力下蹲,眼睛看着前方,第五至八拍保持上身姿态下蹲两次.

1,2,3,4后撑船时右手握住竹篙将篙头点到身体右后方向,同时右脚屈膝为重心,左腿前伸脚尖点地,上身后仰微微右拧,作用力撑篙状,眼睛看前方,然后借用惯力走圆场;前撑船时左脚向左迈一小步,双膝屈,同时双手握住竹篙的末端,将篙头上方甩到前方以篙头着地,然后双手在胸前相叠握住竹篙的末端,上身逐渐前俯呈用力撑篙状,使竹篙与地面成45度,然后再抬起脚跟,保持姿态后退。前撑退跳,第一到四拍同后撑船、前撑船的动作,第五、六拍左脚向后退跳一步屈膝为重心,同进右脚向前稍抬起,上身微后仰,双手放在胸前握篙。第七、八拍做第五、六拍的对称动作。扒沙一的动作,双脚跳起落成大八字步半蹲,然后保持姿态拍一下,连续向左或者向右跳动,还可以原位置跳动。同时双手先甩到胸前成手心向上,指尖相对,再经过下分掌到双山膀位置,成手心向下,上身稍微前俯,向右行时,眼睛看右手,反之看左手;扒沙二,脚下的动作同扒沙一。左手先甩成山膀,右手甩成按掌,眼睛看着右手,接着双手再经过下甩成对称动作。扛船,脚站成大八字步,双手背到身后,臀部紧靠船舷,眼睛看着前方,接着慢慢屈膝成马步,双脚蹬地稍微跳起,用臀部用力顶船舷,共做两次表示扛船,然后双手迅速撑一下船帮,双脚顺势向前擦滑成屁股坐地,双手放在身后撑地分别向左、向右转头看船;卸船,面对船头站大八字步半蹲,双手伸向船头作抱物状移到胸前,眼睛看双手,上身向右或者向左稍拧并前俯,双手同时向左前下方或者右前下方送出,掌心向上,意为将货物卸下来;搁浅,两人驾船同时做八字步全蹲,使船脚着地支撑船身。水上漂、风摆柳、抛锚、启锚、升帆、后撑船、前撑船、前撑退跳、扒沙一、扒沙二、扛船、卸船、搁浅等13个动作,陆地上生动地还原了水上撑船、乘船的动作,并冠以13个形象称谓,乡土智慧可见一斑。为此,严格遵循传统一直都是乡村双旱船舞蹈表演队所恪守的规矩。对表演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做到最好,这也使得双旱船在红花镇传承至今一直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表演风格.

此前,红花镇即便是普通村民经常看双旱船表演也会舞动几种动作。现在,上了年纪的老艺人还能清晰记得13种舞蹈动作,年轻一代能掌握者不多。2010年,红花双旱船表演被批准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色

饮食文化

郯城美食 郯城马头吊炉烤牌(潮牌) 吊炉烤牌,因制作时用吊炉烘烤,故而得名。它两面焦黄, 正面撒满芝麻,香味四溢,酥脆可口,配其油盐、花椒、葱花等 佐料,香脆可口,令人不需吃任何菜肴,亦能饱腹,且食而不厌。

糁,又名“肉粥”,其主要原料是母鸡肉(或牛、羊肉)和麦 米、面粉、辅以葱、姜、盐、酱油、胡椒粉、味精、五香粉、香 油、醋等佐料,工艺精细复杂,是山东临沂一带的一种传统名吃。 它的历史悠久,《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糁” 的记载。《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 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里所说的“糁”, 颇类今糁。

 黑咸菜(辣疙瘩) 秋末冬初,买辣疙瘩、硕头菜、雪里红、萝卜缨或者萝卜, 地瓜和洋姜等入缸内腌制,菜盐比为 10;1,加足水,漫过菜既可。 过完阴历正月即可捞出晾晒至干。俗称挂卤。这时将缸内菜汁滤 出去渣,入锅内煮开杀菌盛出。大锅内底部反扣一大瓷盘,后放 花生米或黄豆适量,再把干咸菜摆放其上,后把菜汁倒入,如不 够,可加凉开水。大火煮开小火煳,经一昼夜煳制,就煳出又黑 又香的黑咸菜来了。将其装入洗尽晾干的罐盆内,倒入熟油封顶, 用盖子或塑料布扎紧封存。食用时,勿用手拿,不可沾生水,以 防发霉长毛,可用干净筷子夹出就可以尽情享用美食。

 盐豆子 盐豆,俗称“老盐豆”有叫“臭盐豆”,现在在超市有售并 美其名曰梅花豆。是鲁南地区每家每户,在冬闲时,用自家地里 收获的黄豆,腌制出辣嫩可口的小菜。"闻着臭,吃着香,一顿不 吃馋的慌。"这是当地人们对盐豆的赞誉。

 煎饼 郯城煎饼的做法不同于沂蒙山里,所以口味独特,北边山里 烙煎饼用板或是用面团在熬子上滚,烙出的煎饼干脆,郯城本地 的煎饼是用竹剑烙的,就是象剑一样的竹片在熬子上摊,烙出的 煎饼软、韧好咬香甜。 高桩馍馍 高桩馍馍,是马头镇的又一小吃。它质白面软,很有筋骨, 从外面揭开一层皮,可连续不断一直揭到里心。吃到嘴里松软筋 道,细嚼之,面香满口,甜度适中,用手一掰,“乒乓”作响, 它只有鸡蛋粗细,高约15 公分左右,故得此名。

庄户沫水 最主要口味和特点: 蔬菜原汁原味,清香四溢。一年四季皆 可制作,食用。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保健食品。因大豆富含磷脂 是一种天然营养活性剂,是聪明大脑的重要物质。磷脂还可增加 组织机能,降低胆固酵,改善脂质代谢,预防和治疗脑动脉、冠 状动脉硬化,它还有助于肝脏健康。另外,大豆磷脂还能促进脂 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防止体质及各组织器官酸化。大豆皂苷能降 血脂、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免疫调节等。 主要材料构成: 当地产黄豆,花生米,以及当地出产的山野菜、蔬菜等。 豆沫的 制作方法: 先将豆子和花生米碾成粉或糁子,或磨成糊。具体地 说,就是添水烧开,然后将洗净切好的菜放入锅中,再捞出滤水 放在一边。然后将豆沫糊或糁子糊添水烧开至滚沸,然后再放入 准备好的菜,放少许盐,根据个人口味而定。根据要求,可以制 作成稠的,用筷子叨食;也可制作成稀的,用小勺舀着吃。现在 已成为改善、调剂生活的食品。

凉粉 凉粉—汉族食品。流行于全国各地。宋·孟元老《东京梦华 录》称北宋时汴梁已有“细索凉粉”。制作方法:将绿豆粉泡好 搅成糊状,水烧至将开,加入白矾并倒入已备好的绿豆糊,放凉 即成。白色透明、呈水晶状。调以酱油、醋、芥茉而食,清凉爽 滑,为夏季风味食品。在华南地区是指凉粉草及大米所制作的、 冷冻后成绿色或黑色胶状凝固物,暑天可作解渴品,如广式凉粉、 江西凉粉等。而西北地区是指用米、豌豆或各种薯类淀粉所制作 的凉拌粉,如荣昌黄凉粉、四川凉粉、青海凉粉、山西凉粉等。

油茶 油茶是临沂人民的传统小吃,尤以郯城马头人对其特别钟爱。 宋朝末年油茶从西部回族传到沂州之地,为半流汁食品,宜早食。 马头供销食品厂生产的油茶质量上乘,畅销国内外。制法:面粉 炒熟呈浅黄色,花生仁、瓜子仁、核桃仁、芝麻炒酥碾碎,葱姜 切丝用花生油炸酥;炒面加葱姜丝、花生油、香油搓匀再下其它 各料拌匀即成。食法:油茶放碗,加入白糖,沸水冲拌成稠粥状 即成。特点:质地松散、不干不燥、色泽淡黄、香甜可口。

腌韭菜花 韭花又名韭菜花,是秋天里韭白上生出的白色花簇,多在欲 开未开时采摘,磨碎后腌制成酱食用,农家多称之为“韭菜花”, 在临沂这个北方城市尤为流行,秋季一到,市场上到处是卖韭菜 花的。腌韭菜花微辣中韭香四溢。是秋季的必备小菜。 韭花的制作方法大都是磨碎成酱状,磨制过程中加辣椒似乎 也是古法,元人耶律楚材《鹿尾》诗道;“韭菜酷辣同葱薤,芥 屑差辛类桂姜。”不加辣椒似乎不会“酷辣。” 凉拌韭菜花 凉粉 烤牌。

望海楼开心农场,地处马陵山麓。占地100余亩。2012年初春栽植大果石榴3000株,品种柿子2000棵,薄皮核桃5000棵及桃、梨、杏、樱桃、李子、西瓜、甜瓜、蔬菜等。园区按照摄影构图的方法配以生态园设计,严格执行无公害栽培标准进行种植。禁止使用有害农药,限量使用生物农药,全部施用有机肥(鸡、鸭、鹅粪、猪粪、绿肥)。保证种植的果蔬属绿色产品,绝对不含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园区还养有草鸡、鸭、鹅、鱼等,已成为郯城旅游景点—南部农业休闲观光区。望海楼开心农场实乃地上仙境,

 

旅游资源

望海楼风景区风景优美,“郯城八景”这里独占有三。有孔子登马陵望海而得名的孔望山。据传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出访郯国时,曾与郯国国君郯子到此登楼望海,观看日出,后称为孔子登临处——望海楼。在望海楼东南30米处有一块较平坦的高台地,原有一座庙宇,称“大奶奶庙”,每年在阴历3月15日和4月初8日10月20日三次逢庙会,南起望海楼,北至黑龙潭,约有2.5公里,四面八方的商家游客近四五万人云集于此,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对此,历代诗人前往游览有诗文载入史志。如清乾隆十三年戊辰科进士王恒到此游览,赋《海楼云影》七律一首:“山峰削壁壁成楼,楼势穿云最上头。人去海天波渺渺,山街人影日悠悠。烟明九点乾坤静,翠挹三山晓夜浮。似为餮霞凌绝顶,乘风疑是在瀛州”。望海楼的南侧有一大片红石,层层叠叠,霞光映在红石的上面,如同红色的海洋,分外迷人,这就是中国最著名一步跨亿年的郯城红石地貌。望海楼向北,有一深约2000多米的东西走向的大山涧,当地人称其为“小三峡”,北端的石壁上,有隋代道士由吾道荣所开的由吾仙洞(又名仙洞云壑)。洞内有石床,石壁上刻有佛像以及龙、龟、水兽、帆、凤鸟云纹等图像、图案,清晰可辩。经考证作于隋唐时期。其西侧隔壁为一较大石室,呈东北西南向,长方形,约有20平方米,传为由吾仙人的厨房兼储藏室。据《郯城县志》所记,由吾道荣是琅琊人。另据《康熙海洲志》载,由吾道荣为北齐时期(公元560年)人,少为道士,拜晋阳人为师,隋开皇初年授封于沭阳县公,卒年85岁。据传由吾道荣弃官后在此洞隐居20余年方得正果。故此,由吾仙洞成为历代旅游胜地,也为郯城八景之一。
由吾仙洞向上为黑龙潭遗址,1958年,修建黑龙潭水库时,曾发现过远古的象、鹿化石。1982年10月,临沂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时,确认为距今约有一万五千年左右的细石器遗址;同年11月进行复查,两次共得石制品350余件,以船底形石核、锥状石核、指甲盖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等最有代表性,具有细石器技术传统的典型工艺特征。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式基本上是采集、狩猎经济占主导地位。1984年建乡时,山外岩村又出土过一些青铜器,经考古专家认定,为西周时期残留的历史遗迹。

望海楼红石海,是中国红石出露最大的地方,红石层层叠叠,霞光映在红石的上面,如同红色的海洋,分外迷人,凸石为不规则圆形,具有象形特征,在国内实属罕见,是国家地质公园候选点,也是中国最著名的一步跨亿年体验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