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古道

#

人文历史

唐河从灵丘县城南部开始继续向西南方向流入山区,最终从下北泉村进入河北地界,河道经过的峡谷里,有一条公元五世纪北魏时开凿的古道,是山西高原北部通往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名叫“蒲阴径”。这样的峡谷通道在晋北高原地区一共有八条,称为“太行八径”,第六条就是这著名的隘门峡,又称“蒲阴径”,清雍正版《山西通志·山川卷》中曾有如下记载:“由隘门山峡入,取道岩石间,路窄容跨,右壁峭插干霄,左则绝涧数百丈,下有怒湍(即唐河激流),以晴雷起于足下”。正因为灵丘道地势险要、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道路建设和维修,曾多次调民进行修治。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398),拓跋珪曾发兵万人修直道,从今河北望都经倒马关,开凿恒山,直到大同,共250余公里。太和六年(482),北魏又从各地调集5万人“治灵丘道,自代郡(郡址在今大同市),灵丘南越太行山至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基本上是在以前修的直道基础上重点整修灵丘至河北的一段路,以进一步打通河北平原与山西北部各郡的通道。因径灵丘,又称灵丘道。灵丘古道见证了沧桑,见证了历史。凝聚了太多的历史,蕴藏了太多的人物故事,地域文化。这里有北魏时期的栈道、义仓、关塞、寺观、碑碣等遗址,构成一组以灵丘道为轴线的自然、古文化群遗址。众多的北魏古文化遗址与峡谷峭壁、苍山、奇峰、碧山等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既是具有要价值的文物古迹,又为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境。1992年,国防公路天走路(今马走线)通车,一时间、天堑变通途,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寺观,自然奇观全部呈现到世人面前。

特色

该道开凿于公元五世纪,北魏拓拔鲜卑即由此路,沿唐河谷地出太行山,横扫河北,问鼎中原。 峰回路转,河水弯弯,青山叠叠,风景迷人。僧寺、雄关、佛冢交相辉映。尤其是辽代营建的觉山寺,更有传奇色彩。远不见寺院隐山涧,近相看白塔矗云端。据说,寺内的白塔、古井与旁依的小山高度、深度尺码相同,号为一迷,称为一绝。寺旁有北魏高宗拓拔浚与群臣比武的御射台,《皇帝巡之颂碑》仍依稀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