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武岭古道

#

人文历史

黟县关麓村的名字就与这条古道有关,关麓又称“官路”,直到今天仍然沿用二个名称,即“关麓”和“官路”。关麓古村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因为村子恰好处于古道(官路)旁边,直到宋元明清各朝,这里一直是官家所用的官路。
清黟知县施源所撰《西武岭记》述及以路行旅输运情况:“岭距县沿二十余里,巨嶂插云,为皖省、江右要路。但米囊货,蚁聚猿攀,肩相摩,踵相接。”又有《西武岭古道》诗述岭路之宽坦:“西武岭高高插霞,西武岭平平辗车。上岭下岭踏镜面,中亭打拄吃凉茶。”亭名石乳茶亭,孙洪维重修古道时间置了此茶亭。茶亭有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劳力苦,劳心苦,苦中作乐,拿包烟来。”
过去西武岭沿途店家路亭相连。沿途逢村设店,逢岭设亭,以便“安置客商,中伙便益”,供旅途行人歇脚,或避风躲雨。据《黟县志》载:古时西武岭没有路,唐时,黟县县令路旻凿石为盘道;宋时,黄村人黄葆光开通樵路,后凿有石磴。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由江宁(南京)迁驻安庆后,公私文书往来,多经此道。时没有设官铺,县中人粜米到鄱阳都由此道出入。清乾隆年间,邑人孙洪维捐资修路,宽处3米,窄处2米,每级不逾20公分,变羊肠为坦途。咸丰三年(1853),县里设团练局,训练地方武装,黟人胡元熙、余敏祥在西武岭构建碉堡,以防太平军入侵;后提督江长贵在此大破太平军。

在祁门县柏溪乡陈村三家店内山村的古道上,有一块“乾隆五十五年邑贡生县督洪维重修西武岭记”的碑刻,碑刻放在农家门口做了洗衣板,又被人用来磨刀,下面少了一节,不少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陈村为蒋姓在西武岭脚下的一个小山村,是来往黟县与祁门的必经之路,也是上岭息脚的最后一站。过去陈村是一商埠,村庄虽然小,却比较繁华,村中有肉铺、豆腐店、客栈,因此陈村又叫“三家店”(包子店、肉店、旅店)。

石碑依然横躺在石板路边一人家门口,碑文不少已经磨平,碑的下半部与碑座断裂,缺不少字,碑座在岭上。碑意大致是说西武岭为两地交界,山关阻隔,山道险峻,商贾难行,故而洪维“捐千余金”修路立碑。“路宽之规一丈,窄者半之”。并“渴也设茶亭于村口,夏施其凉”。落款是“乾隆五十五年岁在庚戌仲秋之季”。

特色

  西武岭垭口海拔377米,岭头以石条建成四方石亭,迎路横跨,供人休息。亭门东西两侧分别上嵌“东来紫气”和“西武雄关”两块石额。亭旁有一株古松,苍劲挺拔,屹立巍然。这里山路崎岖险峻,行人艰难。历史上为皖赣等六省交通要道,亦是黟县人出外经商谋生的主要通道。民间曾流传有“过了西武岭,不管家中盐油米”之谚语。黟县人走过这咽喉孔道,远涉长江流域汉口、安庆一带,以及江西省景德镇、乐平等地。他们克勤克俭,从学徒到管家到老板,从小本生意起家,经营山货店、绸缎庄、钱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