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公岭古道

#

人文历史

特色

行走,向着那些不曾见过的精彩
在人们的印象中,舟山好像只是一座与海有关的岛屿城市,不曾蕴藏有耐人寻味的古道幽径。其实不然,舟山多山少平地,有很多个山岙,岙里仅有的平地繁衍成了村庄,而岙与岙之间的交通往来,则要翻山越岭才能到达,在舟山的很多山岭之中,有一条条贯通的古道,山中古道,便成为古时舟山的交通要道。
如今,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山中古道绝大多数均已废弃,杂草丛生、不见天日。不过仍有一些古道保存着原来的样貌,虽鲜有人涉足,但却伴随了舟山的历史进程,弥足珍贵,是访古问今的绝佳之地——沈公岭古道,便是其中的经典。穿越沈公岭、万寿村、高道山,一路看四座水库:沈公岭水库、万寿水库、童家岙水库、高云水库,又称“四库传水”。青石古道,绿草成毯,山间流水,美景撞眼,新城风貌尽揽。
沈公岭,连接三官堂与皋泄的古道
沈公岭位于定海,山岭不高,岭南是三官堂,岭北是白泉的皋泄,沈公岭古道就从岭上穿过。古时,白泉皋泄这一片区的乡民要进城、或者城中百姓要去皋泄走亲访友,走沈公岭古道是最为省事的,不过自从上世纪40年代起,这条古道就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据出生在此的定海作家庄世维老人回忆:“日寇入侵舟山之后的上世纪40年代初,从定海城到白泉修筑了一条公路,这就是现在三西线公路的位置,因为有了这条公路,使得沈公岭古驿道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废弃了。”
在此之前,沈公岭古驿道甚至是三官堂的发祥之路。白泉皋泄住人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唐代,而三官堂却是个人烟稀少的地方,随着皋泄的人口增长,不少村民走出山岙谋求发展,正是经过沈公岭古驿道到了三官堂安居乐业,三官堂也慢慢人丁兴旺起来。
这两地的人们,必定对这条山中古道有着特殊的情感,走的人虽然很少,但是祖辈走过的路自然要铭记于心,这可能也是这条古道70年来没有被柴草荫蔽的原因。直到今天,古道的保存依然完好,路况颇佳,看得出是有人偶尔在“斫柴”开路。
古老石桥、月牙湖水、晚稻杨梅、小庙神游,如此风情万般
此次翻越,是从三官堂的这面开始的。从昌洲大道拐入三西线,经过三官堂,便能在路边看到一块石碑“沈公岭路”,沿路进村,这里便是三官堂的徐家。
这条村道可以说是沈公岭古道的延伸段,沿着一条溪坑,七弯八拐地往山上去。面前不远的山,层层叠叠,虽不高,但很厚重,颇有气势,包围着这个小山村。溪坑上一座石拱桥,名为“外洞桥”。这座石桥颇有历史,用条石拱建而成,拱桥的受力原理巧妙,不需桥墩便能成桥,可能是位能工巧匠建造的。不过现在为了安全,年岁已高的拱桥上覆了水泥,少了几分古韵。
继续往上,走过村子,便会看见一汪“月牙湖”,便是那个淹了里洞桥的沈公岭水库了,形似月牙,水光洌滟,春光明媚,野鸭畅游,老翁垂钓。据说这里的水质全区最好,“舟山老酒”用的就是这里的水。沿水库右侧的山路,便进入了真正的沈公岭古道。
沈公岭不高,翻越一趟并不太消耗体力,加之这里的美景,是个适合全家踏青出游的地方。达到岭颠后,一路向下,便到达白泉皋泄的寺岙村。这里就舟山特有的“晚稻杨梅”的圣地了。
相传这里70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杨梅了,原来主要是普通的红杨梅,后来在山上发现了2棵野生杨梅树,果形好味道也好,也不知道是什么品种,只是成熟得比其他杨梅晚,村民就把它们嫁接到其他杨梅树上,就成了现在的晚稻杨梅。大约有150年的时间了。晚稻杨梅”正是发源于此,成片的古杨梅林,让人“望梅心切”。
山下有一座“万寿水库”,边上有一座古寺“万寿寺”,始建于宋建隆元年(960),是座千年古刹。据说,这里周围的山上有一种叫“万寿香”的兰花被兰友誉为兰中精品。更有一座“神仙庙”在水库下游不远处,民间的小宫小庙常供奉着为当地作出过贡献的名士,庙的名字应该也颇有文化和诗意。而这里的庙直称“神仙庙”,如此直来直去不多见,却也显出当地人不拘小节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