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岭古道

#

人文历史

古道坐落于“白岩山”左侧,全长约15公里,步行单趟大概需要1个半小时。古道路面全用鹅卵石铺成,迂回曲折,盘旋而上。一路景色,赏之心畅,观之目悦,听之如“二泉映月”,闻之可沁入心扉。


相传南宋小康王逃难经过菩提岭。欢喜岭墩是通往菩提岭的一道折弯的山脊尖,小康王就是在这里用山上的野茶叶解渴,山风吹来,清凉可人,使小康王既解了爬山劳累之乏,又远离了追兵,高兴之至,故名“欢喜岭墩”。过去这里没有歇脚的地方,前几年村里的群众为了方便过往行人,也为了纪念小康王过菩提岭在此歇脚的传说,造了几间小屋,还供奉着一尊菩萨。


菩提岭位于素有“宁波的香格里拉”之美称的塘溪镇童夏家村(雁村)。雁村之所以富有美名,还得归功于那条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菩提岭古道。相传南宋时期,小康王逃难时就经过此道。古时,菩提岭古道还是当地人外出、外地人进乡的必经之路,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赤堇乡人到奉化,必走菩提岭;到横溪,必走双石岭;到韩岭,必过张家岭”。那时,当地有一个邹溪庙,经常举办庙会。不但本地人热衷参与,就连十几公里外的奉化人也会经古道成群结对地赶来,到庙里祈福。菩提岭,闻其名就可知它与释家有缘。因其岭巅南侧的山谷间曾有一座菩提禅院,故而得名。

特色

古道坐落于“白岩山”左侧,全长约15公里,步行单趟大概需要1个半小时。古道路面全用鹅卵石铺成,迂回曲折,盘旋而上。一路景色,赏之心畅,观之目悦,听之如“二泉映月”,闻之可沁入心扉。鏤鏤兮若吴入“桃花源”,渺渺兮若迷途“紫竹林”。到达岭巅,豁然开朗。极目西望,奉化市之滨海地区尽收眼底,象山港帆星星点点,隔港之象山县也隐约可见。回首东顾,群山起伏,逶迤连绵,如俱在脚底。站在岭之绝顶,若尽情高歌,声传两县,音遏行云。


连接雁村和裘村甲岙的古道,石弹路面,菩提岭顶所出海拔500多,顶部也是茶园,可远眺象山岗。左边有小路横切至上周村大平岗,右边可横切茶园后沿山脊登顶白岩山,亦可穿茶园下切至小洪坑返回雁村。雁村到菩提岭顶一小时左右可到,到裘村二小时左右。前段偏陡,入竹林后开始平缓,又有林木蔽阴。古道两边是有野生栗树。


相传南宋小康王逃难经过菩提岭。欢喜岭墩是通往菩提岭的一道折弯的山脊尖,小康王就是在这里用山上的野茶叶解渴,山风吹来,清凉可人,使小康王既解了爬山劳累之乏,又远离了追兵,高兴之至,故名“欢喜岭墩”。过去这里没有歇脚的地方,前几年村里的群众为了方便过往行人,也为了纪念小康王过菩提岭在此歇脚的传说,造了几间小屋,还供奉着一尊菩萨。


从欢喜岭墩向北上百来米的转弯处有一名为“水孔口”的地方,这里已近山顶下,何来清澈甘甜的水呢?这里还有一个美丽传说:小康王行至此处,口渴难耐,于是问山神说:这里有没有水可解渴。山神回答:山顶上何来水源。小康王说:那人的额头为何有汗水出来。山神被问住了,顿时语塞。随着小康王的话音刚落,此处果然有一股清泉从山间流出,小康王饮之甘甜清凉,顿感暑气全消。从此这股清泉就四季不竭,即使是大旱之年也涓涓而流,传说还与山脚下庵里的井水相通。每遇旱灾,村民就到水孔口祈求龙王降雨人间,谓为“请龙”。


经历千百年风雨的卵石路显得光滑发亮,像一条飘带,柔柔地飘向山间,飘向远方。走在这穿越宋元明清的依依古道,捡拾古人散落的足迹,更增添了人们对悠悠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行走在千年的风景里。在岭上往东面看,昔日平坦的平山岗的山道已荡然无存,只见高可没人的山柴已把道路封掩得严严实实,银山岗的山头巍然挺立在视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