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门岭古道

#

人文历史

这一段古道、路廊和两旁的风光,仍不乏四百年前的韵致。宁海县旅游局和岔路镇政府还在松门岭脚立碑。松门岭更是当代徐霞客考察观光的必游之处。节假日休闲游的好去处.    松门岭在距县城以西18公里的岔路镇兆岸村对岸。属于王爱山岗。昔年,王爱山又为宁海至天台的必经之地。徐霞客两次由宁海到天台山都经过此处,并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第一次是在1613年5月19日开游的记载:”……,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即今岔路镇),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


第二次是在19年后,“壬申(1632)三月十四日,自宁海发骑,四十五里,宿岔路口。其东南十五里为桑洲驿,乃台郡道也。西南十里松门岭,为入天台道。十五里,渡水母溪登松门岭,过玉(王)爱山,共三十里,……。” 松门岭是当代徐霞客考察观光的必游之处。

特色

松门岭以前曾经是一条交通要道,它维系着宁海与天台两县的军、官、商、民等诸方面的联系与沟通。松门岭的辉煌:春天松门岭上人声鼎沸,人群中满身都是盐味的挑盐脚夫、挑着瓶瓶罐罐的打铜匠、有牵着猴游走江湖的耍猴人等等。窄窄松门岭上,南腔北调,南来北往商贩,养家糊口实现各自心中的商海梦想,一脚一脚,将松门岭上的鹅卵石踏得光滑如镜。


有一类人对盘旋的松门岭,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出的几年时间中,同村里的同龄人,周末从松门岭往返于家里和宁海五中。去时,背着从家里拿的一袋十余斤重的大米、两瓶咸菜,沿着松门岭,腿部如弹钢琴般朝学校走去。回家时沿着松门岭拾级而上,袋里只是几本周末要做的作业、一只空米袋,边爬山,边欣赏山间美景。春去秋来,变换着松门岭上的四季图,留下难以磨灭的影像:春天的时候,松门岭上的植物在春风的吹拂下,欣欣然探出绿绿的“小脑袋”,争先恐后地列队在松门岭上,让这些学生娃好好欣赏,特别惹人可爱的映山红,开花的时候,美呢!红的、黄的、粉红的,傲然挺立于草丛中朝你笑的,也有如少女含羞般钻在高大的灌木丛中的,样子千奇百态,颜色应有尽有,在它们如火一般的热情盛邀下,人们总会趁在半岭的小石屋前休憩的时刻,扔下书包,跑进路旁的花丛中,折下满满一大捧既大又红的花朵,然后高高兴兴的将大自然赐给的春色带回家中。夏天的时候,虽说爬岭比春天多一份劳累,多流一身臭汗,但也会从松门岭上找到一点乐子,有一次在雨中爬岭看到鹅卵石上爬满了许多不知名的、浑身黑溜溜的小鱼,兴奋地提起脚,将它们一条条踢回旁边的水沟中,然后,看着它们憨态可拘地游走。到了秋天,那可又是另一番景象了,树枝上垂满了发黄的树叶,和一些又圆又尖的坚果。在萧萧秋风中,树叶随风飘荡,路上、沟边、草丛顶上,到处都是。说不定有时还会在不经意间飘到你的身上,让你在行走中,又多了一份惊喜。而冬天,特别像下雪天,那就更有一番情趣了。同龄人,各自撑着一把雨伞,,与其说是爬岭回家,还不如说是在雪中游赏松门岭更为贴切一点,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飘到了松树上、飘到灌木丛上、飘到岭上秃起的山石上,簌簌而下的雪花在喜喜哈哈中不断加厚,刚才在岭下时,还只觉山间只是一点碎白,但当到了岭顶时,见满山皆白,不管是山凹处、还是岩石下,都被白茫茫的雪花占据了,就连撑伞的人们,也做了雪花的“俘虏”。你看,在脚上,衣服上、甚至眉毛上,都被飘荡的雪花粘住了。大家面面相觑,爽朗的笑声,留给了此时正处于阴沉沉中的松门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