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岭古道

#

人文历史

天长岭自古也是一条军事要道,史上的战略要地。这不仅因为它是进入温州的必经之道,更因其是一道天然的屏障——两面高高的青山成了天然的关隘,守住温州北大门。史料记载:宋时方腊义军自处州攻打温州城,曾从此道经过;清同治元年(1862)正月二十日,太平军自青田县攻打温州城,经天长岭进入温州城;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曾二次经此入侵温州。天长村今年88岁的徐昌郎,原是天源乡国民党警备班班长,他回忆说:“温州第三次沦陷是1944年9月9日,日军犁岗旅团3000多人,在青田分两路,一路就是横渡瓯江,经横山,到藤桥,越天长岭经郭溪、宋岙、塘下,旸岙入城。日军经天长岭时,遇国民党军队浙保四团阻击,打死日军90余人,马5匹,后终因寡不敌众,力量悬殊,往岩角山方向撤退。日军恐深山老林有埋伏,便经天长岭而去。”至今天长村很多村民对日寇残害村民的罪行仍记忆犹新。


当地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说朱元璋攻占温州也从天长岭过,在仙门山扎寨。民间老人在路亭里说的“朝廷”故事,虽无从考证,但足可证明,天长岭历史悠久,是一条经历了风霜雪雨的千年古道。

特色


天长岭古道起于天长村


坐落在天长岭脚下的天长村背靠青山绿水,田畴平坦开阔,是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村里流传着两个跟天长岭有关的故事。一个是天长岭脚圣旨坟的故事,一个是有关天长岭归属的故事。


天长岭脚圣旨坟的故事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徐氏宗祠里保存的半块圣旨碑就是见证。碑文内容残损,但“赐进士出身……徐君曰茂”等字依然清晰可见。


天长村徐氏后人徐朝进说,古时“天长村”有“三个三千三,八个八百亩”,就是说有三个地主有三千三亩地,有八个地主有八百亩地。可见当时天长村富户的财力。明正德年间,皇帝出征边关,因缺乏粮食,下旨要求全国的地主捐粮。徐氏太公爷“曰茂”捐粮万担,其百年后,皇帝下圣旨授义官。古时,经过圣旨坟,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


可惜“文革”时期,天长岭脚的圣旨坟破损严重,坟上的石块都被村民拆做他用。这圣旨碑上半节被村民凿了沟槽,挪作做豆腐的石板,幸徐朝进发现及时,扛回到徐氏宗祠得以保护。而圣旨碑的下半截已不知去向,再难寻回。


天长岭的另一个故事则说:古时天长岭是属于天长人的,后来给了周岙人。传说天长村的徐氏太公“崑”,60岁无儿,于是要了周岙外甥做儿子。这外甥被“崑”培养,功成名就之后经天长岭返乡。天长村族人在宗祠设了“祭”,祝贺其荣归故里。而这个“儿子”却没有先到天长村,而是直接从山脚回到了周岙娘家。于是“崑”很生气,认为丢了自己的面子,于是就退了这个“儿子”。周岙妹妹家不肯,认为这样也丢了自家面子,要哥哥倒贴才罢休。于是徐氏族人决定把天长岭赔给周岙人,还有天长岭脚的山林,周岙人可在此无偿做坟。


今天的天长岭确实属于周岙人。徐朝进说,古时,天长岭旁长满苦槠树,每棵都要二人合抱。村里造船,没有大的树木,村民只好在夜晚去偷伐天长岭上的苦槠树,因为白天怕被周岙人看见罚款。这让天长人想起就郁闷。后来,天长岭上的苦槠在大炼钢时被伐了烧炭了。再后来,这天长人和周岙人的恩怨也消散了,谁还会去计较这些呢?倒是这故事,给天长岭古道添了许多美丽。


正在老去的古道

天长岭在当地民间分为底岭和外岭。底岭是从泽雅的天长村到郭溪的岭头村,随着峻拔的青山而上;外岭从岭头村到坑口塘水库,基本随山势下行。


底岭往上,山脚下已经成为一个采石场。灰尘满天,碎石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在乱石和机器架下可以看到岭脚那个曾经让人歇脚的路亭。 天长岭只有两个亭,一个亭就在底岭脚,被当地人唤为“底茶亭”,还有一个在外岭,唤为“外茶亭”。“底茶亭”虽灰尘蒙盖,但依然可见是新建不久。果然,见亭内有一碑,记载:只缘天长岭隧道通车,此路通行功能淡化。历经风霜雨雪破陋濒危。经温州市天成建筑石料有限公司援资重建,使之焕然一新。此亭重建于2007年6月。


圣旨坟遗址就在“茶亭”后面,可惜古道遭破坏,通往圣旨坟的小径也已不见,周围植物落满尘土。


想徐氏祖先把圣旨坟建在行人络绎不绝的天长岭脚,挨在茶亭附近,应是对祖先义举的自豪,也希望祖先的义举能传扬出去。可惜了,如今的圣旨坟踪迹已无。


穿过尘土飞扬的采石场,到了山边找到岭脚。远离了灰尘,远离了噪声,好一条幽静的古道!古道路基是山石铺就,宽有1.5米左右,路基还非常完整。古道上铺满枫叶,野菊花随意开放在林间涧旁。


偶尔可以看见两个耄耋老人,分坐古道两旁,谈天说地。这条古道不见荒芜,还有村民打这儿经过,是活泼的脚步滋养了古道。老人山下戈恬村,结伴到“岭头堂”听唱词。今年80岁的金陈彪老人说,自己十几岁就担炭经天长岭到山外卖。如今老了,依然喜欢走天长岭。


天长岭到了岭头就被公路拦腰折断了。外岭残存的古道也是杂草丛生,路基坍塌,破损严重。


夕阳下沧桑的古道,正像一位垂暮的老人,飞速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