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古道

#

人文历史

刘大侯王是旧日泽雅镇上下三村的人们崇拜的神。其由来可溯至南宋初期。传说当时有一位姓刘名知音的人,原敕封为刘大侯王,为官清正,惠及浙南一代黎民百姓,后因不愿与封建统治沆瀣一气,隐居泽雅,农耕于垄亩。他的墓茔就建在南山岭之侧。当地老百姓感其恩德而建殿塑像,并在其诞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纪念活动。旧日泽雅盛大的传统民俗活动“二月二”就来源于此。这一天,泽雅上下三村抬佛出游,马道开道,滚龙舞狮,做三日三夜的社戏。后来“二月二”还发展成为物资交流的集市,非常热闹。人们走亲访友都会选择这一天,就是没有亲戚,也会赶来乘人夹,看闹热门头,购物。家家户户有客人,张灯结彩,高朋满座。当地流传一句俗话:泽雅放焰火,山头老娘射得苦。“射”就是跑的意思。

特色

沿着山岭继续而上,漫山葛藤织成厚厚的地毯,覆盖山野。葛藤那紫色的花朵在秋日的阳光下,在厚重的绿色中显得很美。另一种叫不出名字的紫色野花开的繁盛,一串串垂到山岭上空,在这秋日薄薄的秋光里,人从花间过,仿佛穿透时光,那意境真的美极了。


前方一个古朴的路亭在望。这个路亭就叫潘庄路亭,粗石和木头结构,四面木头坐槛,小三间。后面有一眼山泉,清冽甘甜。掬一捧山泉,顺喉流下,坐着遥想当年山民在路亭歇脚的情景,感怀一个粗朴路亭赋予古道的风情。


起身眺望,泽雅湖如一块璞玉,在大山的怀抱里,安静美好。


  金色的村庄 红色的记忆

前面就是潘庄村了。村口是一个小湖泊,这大山手心里的一掬水,天然古野。绕过湖泊,你会被眼前的风景惊呆的,漫山是金色的稻禾,先是眼睛,继而是心房,霎时会被金光照亮。太壮观了,让你情不自禁的奔入那片金色中,尽情感受农家丰收壮美,感觉自己也变成金色的了。


金色的田野里,农家人秋收情景更是这个季节最动人的音符。他们在打稻谷,举起,落下,金黄的谷子簌簌落下,那声音也是金色的,有着金属的声音。老农背着稻梯,走过金色的田埂上,老人周身也会闪闪发光。在这个金色的季节里,农人收获了满满金色,人都成金人了。


走过金色田野,见一座老屋前竖着一杆红旗。达就是潘庄剿匪战斗旧址。一座普通的老屋,却有着不普通的经历老屋曾为潘庄乡公所驻地,1950年成为国民党残余土匪“东南反共救国军第一支队”驻地。1950年4月17日,我军歼灭此驻地土匪,此后以该宅为据点,驻扎潘庄继续剿匪。经过3个多月时间,共捕获土匪40余人,击毙2人,争取168人向政府自首。号称“东南反共救国军第一支队”反动武装,就这样被全部歼灭。


老屋空无一人,寂静无声。站在老屋的道坦里,你会缅怀历史的。分明听到三声哨子声,随后是三声枪响声,一切又复归平静。那些峥嵘岁月的片段如电影在脑海一一浮现。大山里的老屋,大山一样的厚重。


潘庄剿匪战斗旧址后面耸立着一堵残破的马头墙,正屋已经倒塌没影了。这堵马头墙夹杂在水泥房间,显得那么的不相适宜。引人注目的是这堵马头墙,它是美丽的。这是一间七间大屋,有门台,屋前还有滴水装饰,有粗长的石阶。惋惜,曾经的完美已经不在了,只留摇摇欲坠的残缺美让人徒生伤感。拍照留念寻找,可能它已隐藏在旧时光里。


参观一下潘庄镇武宫。它在村的西南处,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清道光十三年重建,有戏台、两厢房,正殿组成院式结构。前檐柱与金柱间设廊,卷棚顶,部分缺失,屋面为悬山顶,铺小青瓦。两边山墙用山石垒砌。月梁、金柱和檐檩上写有附近村民捐助者的名单和金额,后金枋墨书记录历朝修建时间“大明万历参年冬月”、“大清道光十三年岁次甲戊冬月重建吉日”。


大山深处的一个宫殿,能世代相传永续,不得不让人感慨和沉思中国传统民间民俗文化所生发的力量。


  黄淮后人今安在 大山深处是他家

古道复伸进高高的田园。人又一下子置身于金色田野,这大地流金的气势,这层层叠叠的金色,让人脑子一片空白,大脑简单到就是一个字“美”。那金色,仿佛是从天上倒下,流淌侵染到每个角落,又仿佛是从地上蔓延到天上,层层叠叠,一路到天边。


在金色的古道上走走停停,或者干脆就坐在古道上,那种感觉,无从言说,但心却是饱满的,如谷粒一样饱满,又是空灵的,如天空一样高远澄澈。


踏着一路金黄,去访黄山村,这感觉真好。古道是一条金色的河流,我随这条金色河溯流而上,不知不觉地,到了黄山村。黄山村口那个老路亭已经拆毁,填了公路路基。上次来,看到村人在路亭歇息。惋惜,这个像城门洞一样的路亭再也见不到了。


下行到黄山村东面村口,看到了黄山宫,是瓯海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黄山宫坐北朝南,依山临水,由前廊、东西厢廊、戏台、天井、正殿组成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405平方米。黄山宫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


推开宫门,宫殿精美造型值得我们细细观赏品味。祭祀主神为刘大侯王,同时供奉黄山村开山鼻祖黄九六牌位,及太阴圣母陈十四、海龙王、三官爷、土地爷等民间神祗。正殿面阔五开间,明、次间梁架为抬梁式,梁架结构较为特殊,明间省略了两根前金柱,在次间两根金柱间横架一根粗大阑额。前檐柱与金柱间设船篷轩,月梁、斗拱雕刻精致。前后金柱间皆设置覆斗式天花吊顶,部分彩画尚可辨识。厢廊面阔四开间,进深二柱五檩。前廊面阔五开间,进深三柱五檩,中柱落地分心造,中柱间设门。双落翼式屋面,悬山顶,盖小青瓦。山墙用块石垒砌。前廊后设戏台,四柱落地,歇山顶,盖小青瓦。中设藻井,部分彩画还可辨识。


如此复杂的木制结构,如此精美的造型,不由感慨民间工艺的伟大,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美。几经兴废的宫殿,随着岁月流逝其人文光辉越发闪耀。


步出宫门,黄山溪从村南潺潺而来,绕过黄山宫,流下山谷。碰到一个村人在宫门前晒谷。他说,山溪是流向林岸村。其间谷幽潭深、飞瀑奇岩。自上至下有猫儿潭、酒缸潭、纱潭上三瀑,粪斗潭、棺材潭、仙人潭下三瀑。潭内自然生长溪斑、红鳍、黄梢、蟛蜞等多种溪鱼。村人热情话语里,可见黄山溪是一条原生态的溪涧峡谷,是一位至今生长深谷人未识的“乡间美女”。话语间,乡人对家乡热爱之情洋溢话语间你会感动。


沿着小溪,进入黄山村中心。发现黄山村是一个山间溪谷小村。一条小溪从村南流进村子,在村中心转折向东,在村东头再转向北,流出村子,村里的民居就主要分布在这个“Z”形的狭窄溪谷里,有点像太极图一样。


黄山村居民以黄、周、何三大姓为主,另有章、徐、潘等小姓,开山始祖为黄姓,始迁祖黄九六。黄氏宗谱记载,黄九六公为明朝大学士黄淮之孙,因留恋黄山的山明水秀而在此筑庐隐居,自明成化年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沿着这个小村庄的公路而行,一路溪流水声潺潺,青山夹道作伴,小村之美在环境的清幽,在蜿蜒的秀气。路下的黄山水库是这个小山村的一块璞玉,碧水幽深,倒影山峦野花,美得让人心醉。黄山水库建造于20世纪70年代,原为小水电站储水之用,但自小水电站废弃后,水库也就失去了作用,融入自然,为小山村增添绝美的湖光山色。


美丽山水,吸引黄淮孙黄九公在此筑庐隐居,这份情致也就让人羡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