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泥古道

#

人文历史

青泥古道作为唐宋以来秦陇入蜀的通道之一,在今徽县水阳乡、大河店乡、虞关乡境内沿线遗留下了好几处官方与民间记载修路历史的碑刻。这几处碑刻是:大河店乡王家河行政村瓦泉自然村宋代嘉佑二年“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老虞关街道口马家梁明代成化三年虞关“修路摩崖碑记”;大河店乡王家河村瓦泉自然村《新修白水路记》摩崖东南明代万历十七年“白水石路记”; 大河店乡青泥店子村明代万历二十九年“玄天神路”摩崖石刻;虞关乡明代万历四十二年八渡沟修路摩崖石刻;大河店乡青泥店子村清嘉庆十六年“远通吴楚碑”与“修路碑记”;清代光绪二十年“大河店修路碑”;民国二十三年“虞关义渡记”。


青泥古道文化内涵的卢富增却不动声色,柳宗元写的一篇叙事散文《兴州江运记》,它记述的是唐德宗贞元十七至二十一年(公元799—804)间,御史大夫严砺任山南西道兴州节度使时为改善自兴州长举(今陕西略阳县)至成州(今甘肃成县)西界的军粮运输条件,疏浚嘉陵江航道的事迹。“兴州之西为戎居,岁备亭障,实以精卒。以道之险隘,兵困于食,守用不固……自长举北至于青泥山,又西抵于成州,过栗亭川、逾宝井堡,崖谷峻隘,十里百折,负重而上,若捣利刃,颠踣腾箱,血流栈道……夫毕力,守卒延颈,嗷嗷之声,其可哀也,若是者绵三百里而余……”卢富增说,这段文字完全是柳文多用短句、简练生动的特点,它足可佐证唐代时青泥道(翻越河池县青泥岭的一段古蜀道)虽然极为艰险,但却是一条南北必经通道。

特色

青泥古道真正的魅力得从青泥村才开始。


在青泥村的文化广场,屹立着两座白水泥塑像,左边的诗圣杜甫面容清癯,手中拿的毛笔似乎重若千斤;而右边的诗仙则显得神采飞扬,他举杯相约,好像要和来客一起共醉呢!


雨中静寂的青泥村在历史上绝不寻常,宋以前的历代朝廷都在这里设下驿站供路人歇息。


北宋殿中侍御史赵抃在景祐元年(1034)及以后的几年中数次自长安入蜀走青泥道,他在青泥驿是这样的心境:“暂留山驿又晨兴,西望旌旄想旧朋……境上凭侍逐远境,青泥寒晓入云登。”


在青泥村,八棵枝干共生在一起的银杏树——“八仙树”,可以看到已经倾颓,但却雕窗明柱的清代的民居——杜家大院,在草丛间,仍然留有前人制作的石槽、石碾和石臼等旧物,这从侧面可以印证昔日的青泥村所在地是青泥古道上过往的官宦商旅准备粮秣、储存体力的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