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古道

#

人文历史

现在说旌德古道,准确地说应该是古驿道。


古驿道就是从前的国道。专为传达命令、递送军情及官府文书、朝廷官员过往和运送物资而设,驿道不比羊肠小道,路面尽量求宽、平、直而坚实。早在唐时旌德就有驿道了,想来这是置县的一项基础建设吧。据考,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提升江东提刑时,便是从江西入徽州,途经旌绩和旌泾驿道到宣州的。


古时驿道广设邮传驿站,专管驿事,也为邮递人员歇力、接力及往来官员休息之所。明清时,一般十里设一铺,县设总铺,配置一定数量的传车和马匹,有管理驿铺的驿使和驿卒。旌德驿铺始于宋代,终于清末民初。旌德驿道均为石板路面,路宽约一米五至两米,车轿骡马相让无碍。为方便独轮车行,路中央大都直铺石条,两侧嵌以石块或卵石,平整坚实,雨止路干。有水或低洼处均砌有横、直排水沟,保持常年干爽无积水,畅行无阻。旌德古道以县城为中心,通往四邻的主要有旌泾(县)、旌绩(溪)、旌宁(国)、旌太(平)以及穿越县境的徽州府通往宁国府(宣州)的徽宁驿道五条。


旌泾驿道。全长约60公里,县境23公里,起自县城北门,途经新桥、柳山铺、跳仙桥、皮子岭、蒿口铺、石壁山,过三溪北入泾县直达宣州。沿途大小村庄数十个,人口密集,其中三溪是水陆码头,为旌德经济文化发达的重要集镇。旌泾驿道是通往省、府的主道,历来是兵事争夺的关隘之地。北宋宣和二年(1120)方腊起义军八大王部曾在三溪石壁湾与官军鏖战;太平天国时,太平军与清军在石壁山多次激战。1934年冬及1935年春,由寻淮舟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曾先后两次经过此道转移太平、黄山一带。当国民党追击部队到达石壁山时,不敢贸然轻进,为红军迅速转移赢得了时间。旌泾驿道在旌德所经之地,水碧山青,景色诱人,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赞赏。清诗人吕光亨就有“壁立高千仞,嵯峨竟倚空。两岸相对出,一水自中通。车马欹危蹬,波涛斗巨洪。当关安虎旅,气势若为难”的诗句。明嘉靖三年(1524),旌德知县张凤翀为求得朝廷免派旌德养马一事,上奏书获得圣免,命工匠在石壁山上镌“钦免养马”在三溪南湾石壁之上,可惜修公路时被炸毁。


旌绩驿道。自县城南门起,向南经七里铺、版书、分界山入绩溪县境,全程约35公里,旌德境内10公里,连接旌泾驿道组成南北大通道,沟通了本县三溪至绩溪县城去临溪的驿运。自唐至清,此道为徽宁两府经济贸易、官员往来的主要通道之一,公文传递频繁,货物运输不息。徽州是旌德粮食、土特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从古道路面上车辙凹陷痕迹,可以想象当年道路繁忙程度。明嘉靖年间,一股50余人的东洋散倭由浙西流窜入皖,经歙、绩两县,沿途烧杀淫掳,由旌绩驿道直逼旌德。旌德百姓奋起抗击,县典史蔡尧率兵堵截于版书将军庙,围困倭寇一昼夜,倭寇趁大雾夺路逃往泾县。五条驿道中,唯旌绩驿道境内路程最短,中间只有一个南门七里铺。这条驿道如今所存路段就更短了。


旌宁驿道。过县城东门瑞市桥,向东经篁嘉桥、杨墅、芳川、凫阳,越乌岭往宁国境。旌德境内20余公里,乌岭至宁国驿道在祟山峻岭间,数十里无居民。为保护地方及行旅安全起见,宋、明、清时期,曾在险要的乌岭专设巡检司。后来,人们逐渐走出一条山道,改由俞村、桥埠、滑渡入宁国境。千余年来,旌宁驿道是旌德通往宁国及浙江一带唯一的通道,为旌德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纺织工业发达的杭、嘉、湖一带走旌宁驿道十日可至,抗战时期浙江的纺织传入旌德,皖南行署在旌德开办了第二纺织厂,旌德随之办起三家,机器设备和技术工人均经此道从浙江入境。旌宁驿道沿途设有子岭、石岭、桥坑三个驿铺。


旌太驿道。由旌泾驿道上的三溪往西南,经榔村(下观音桥)、大礼村、陈村(上观音桥)越黄花岭行程30公里到太平县城仙源镇。全程约50公里,旌德境内35公里。三溪西行5公里为榔村铺,再西行10公里为黄花铺。黄花铺,两山夹峙,地势险要,古时曾驻兵防守。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曾据此地与清军多次展开拉锯战,屡挫清军和地方团练。1934至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占皖南时曾两度经过这里。1941年,这里因邻近樵山、麻岭成了“皖南事变”的战场之一,以后又成了新四军游击队的活动据点。这条古道上的三溪和兴隆均是旌德的重镇,一为交通贸易;一为产粮主区。


徽宁驿道。旌德境内从箬岭北下,经高甲、白地、庙首、孙村,穿过明川洞至三溪接旌泾驿道,长约38公里。“箬岭为通徽孔道,途人之所必经”,“高山上下,有三十余里”、“鸟道盘旋,下临千仞之谷”道出了箬岭高耸入云的险峻气势。南下十五里为歙县许村,北下十五里为旌德之高甲。此道沿途的旌德西乡乃人文荟萃、物产富饶之区,旌德西北乡生产的大米均由此道运入徽州。南陵、繁昌、芜湖来往徽州商人络绎于途,骡马铃铛之声不绝于耳。太平天国后期,旌德县团练首领吕锦文配合清军扼守箬岭,围困太平军,使之不能突围,最后覆灭于旌泾一带。“皖南事变”后,游击队利用箬岭有利地势,开展革命活动,有效打击反动武装。从高甲西上马岭通往太平境,为旌太驿道,马岭村尚有“太平街”之名。


驿道虽说是官道,但并非官资所建,多为民间捐善款修建。旌泾驿道从藁口桥至大坑口3公里,临溪旁岩,路窄难行,朱化鹏、朱羽鸿共捐银2600两重修。石壁山路,高悬山腰,人畏其险。明嘉靖十三年(1534)旌德县事,让和尚化缘,沿溪开道。清嘉庆十年(1805),朱旺村人朱廷采等捐银5100两重修,使此路段宽阔平坦,安全方便。旌宁道上乌岭段,岭高坡陡,崎岖难行,十都凫阳汪御能捐银3000两重修。旌太道欢喜岭段,路基建于河滩,逢雨漫水。乾隆三十年(1765),榔村人任建清助银400两,筑高路基,直接穿过欢喜岭,比原先便捷多了。徽宁驿道箬岭段,“遇溽暑则汗流浃背而无止息之所,遇祁寒则朔风栗烈而有皲瘃之悲。”江村人江景淮心悯行人攀登之辛劳,捐银置田收息,永为修路之费,还建庵三座,夏施凉茶,冬施姜汤。


古驿道上有很多跨路而立的路亭路洞,俗称“凉亭”、“风雨亭”,是民间公筹或私建的专供行人歇息、乘凉、饮水、避雨雪的公益设施。平均二里一亭或三、五里一亭。徽宁道上玉溪至三溪十余里行程,几乎一里一亭。旌宁驿道上下俞村九间桥亭,独具特色,桥建九孔,亭置九间,桥亭等长,每间一丈,全长九丈,全木结构,为名符其实的廊桥。旌泾道上的蒿口桥亭,构筑坚固,两头圆拱门上各有匾额一块,一书“峰回路转”,一写“山高水长”。旌太驿道上的上、下观音桥亭,都是桥上建亭,亭的一侧供奉观音,以亭当庙,每逢农历二、六、九月十九日,烧香还愿者络驿不绝。每条驿道上除了众多的亭子之外,还辟有不少的路洞,路洞多择址于高坡、岭头,形如桥拱,洞顶厚实,上有土石草木,洞内荫凉胜于路亭。旌泾道上有柳山洞、皮子岭洞、石壁山洞;旌宁道上有柑子岭洞;徽宁道上有上、下明川洞。亭洞之外,各驿道上还有跨路而立旌表忠孝节义的牌坊。


特色

古道景区内崇山峻岭,峡谷密林,古木参天,溪水纵流,云海怪石,鸟鸣花妍。这里的山群,以雄、奇、险、秀著称,是黄山山脉的延伸。山群风光秀美绮丽,群山连绵。


山中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春季里漫山遍野盛开的鲜花,透出浪漫之美;夏季,古诗有云“参天古木覆苔阴,四顾苍山一径深。六月长廊不知暑,飞泉终日响潮音”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是一个天然的避暑圣地;秋季可观崖上红枫、路边黄菊,可品尝多种山果,切身的体会到收获的滋味;冬季在处处银妆素裹下,给人有圣洁之美。这里的山林,云雾缭绕。是獐麂鹿兔猴等数百种野生动物的天堂;是灵芝蘑菇蕨菜甜葛山笋等数百种山珍野菜的乐土。属国家级保护动植物10多种及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近三十种,省级保护动植物数百种,被专家称为“动物的王国、生物的殿堂和基因库里宝贵的净土”。


这里的山泉,汇集成溪,清新洁净,可直接饮用。溪水绕村而过,柳叶鱼畅游其间,娃娃鱼时常可见。景区附近有一座15000 m2备用小型水库,容积为30000 m3,水库常年碧波荡漾,水面水鸟翔泳,水中鱼虾游动,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可垂钓、可泛舟,可谓是“四面山峦回峰映一潭碧水狭口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