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古道

#

人文历史

如果让时光倒回638年前,这个被白鹤岭岭头村民准确称作的“烟墩”顶上,一定有一位身穿盔甲的战士坚守在这里,不停向远处了望。一旦看到远处传来烽烟,也立即点燃烽火。刹那间,20里烽火四起,联成一线,提醒戍守在十里外的卫所巡司,告诉他们:此时有海寇入侵,需立即备好战事。


这,就是明代期间,为防范海寇入侵而设立的戍边报警点——烽火台。若一旦有海寇入侵,夜则举火,昼则举烽,故俗称“烟墩”。


而今600多年过去了,那位坚守的战士早已不再。这把握千钧一发的“烟墩”,依然伫立在白鹤岭古道界首旁,早已枯草荒漠,看不出它的威严和冷峻。

  
烽火台——明代的海防报警点

要了解烽火台的设立,就得先说说明代的海防史。


元代世祖忽必烈一向奉行扩张政策,企图用进攻代替防御,终究得不偿失。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没落的元朝,建立了大明帝国。建国后,朱元璋吸取了元初多次渡海远征而劳民伤财、多招惨败的教训,推行以守代攻的策略。并郑重地在《皇明祖训》中告诫后代:“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


朱元璋认为,向海外国家侵略,必然要花钱死人,即便得到了他国他民,也没有多大的好处,但执行不侵略的国策,则定要加强戒备,对那些“不自揣量”的敌人,要给予有力的打击。


不征即需备防。在明初时,已有倭寇常到我国沿海袭扰、抢掠,并且有发展之势。于是,朝廷一些有识之士提出,沿海地区必须要建海域防线,防范海上入侵者。


所以,朱元璋采纳了谋士建议,建立了“军卫法”。即从中央到地方,均成立卫所。在地方设都司,都指挥使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都使下的府、县二级遍设卫所。大体5600人为一卫,辖5个千户所,每千户所各分1120人。卫所平时分驻各地,征战时由朝廷任命的总兵统领。战事结束,军队回卫所。


根据明代的“军卫法”制度,当时的福建,与浙江、广东、辽东、山东、河北、江苏等被列入七大战略区。其中,福建、浙江和渤海地区为国家重点防设法地区。于是大明帝国的初期,便早早地构筑起稳固的海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在近海处巡哨,预防敌人到来;第二道防线,是在海岸要害处设立要寨,备予阻截敌人登陆。著名的崇武、霞浦大金等一些海防城堡就是在那个背景下施工建造的。作为海防报警作用的烽火台,也是在这个时候施工建造的。
  
烽火台的数量和规模

当时的福宁府,到底有多少座烽火台呢?


据《福建海防史》收集记载,当时的福宁州的烽火台,有三种不同数字的记载。《武备志》记载有37座。《备寇志》记载有24座。《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有36座。不仅福宁州记载的烽火台有数字记载有别,福州府、兴化府、泉州府、漳州府等烽火台数字均有差别。


从明代初海防史上了解,这种不同数字的记载,可能与当时的地方府县建造的有关。因为,有了具有国家法律的《军卫法》严格规定下,以及加上后来各地方敌情和形势变化,沿海的不同府县又自行添加了一些小型的海防城堡。


而今,蕉城的烽火台遗址大致有三座,一在三都青山岛,二在金涵的上金背、其次就是白鹤岭界首的这座。除界首岭的烽火台外,应该还有另外一座可望见的,大致在20里距离的烽火台。


但意外得是,钓鱼岭林厝的一位70高龄的村民介绍,岭头处的一个山包上还有一座“烟墩”,只是没有界首的这座完整。这么说来,现存的烽火台遗址有四个。


白鹤岭界首,过界则属罗源。而今,岭上界碑还在,只是碑上文字,经历风吹雨打,早已模糊不清,只见“罗源”轮廓。这使得这个位于界首的烽火台,具有了县界检查和海防报警两个功能。


据清代乾隆版《宁德县志·兵防》记载,虽自唐、宋时,宁德县有禁军、厢兵、乡兵,但“自明以上,宁未有专营”。这也说明,到明代,地方对派驻海防哨所的兵力上有了数量的规定和保障。那么,这座烽火台,到底有多少兵把守值勤呢?县志中载,白鹤岭塘兵五名,界首塘除了外委派一名在此,也设有兵五名。并且,与罗源营半天礶塘交界,按每月四日进行会哨。
   
古道悠悠

界首岭的烽火台,占地四平方米大,高两米多。从一人之高的枯草淹没,掰开草垛,还能依稀看到用以垒台的青砖。台下,有一块20平方米见大的草坪地,极其平整。这是不是当时戍边战营呢?除此,无他。只有苍白的白鹤古道蜿蜒无语。


自古,白鹤岭古道由谁,何时所建,不得而知。但开辟的白鹤岭,最早年代是宋代,由丁大全所建。岭上的松柏、水杉等古树,则更早。据传是唐雍正年,邑人詹孔传所栽。最初的白鹤岭线路,也不是如今这条,而是从二都朱溪至罗源护国乡出。后因乡人认为,此路有碍地脉而废。


之所以取名“白鹤”,旧志上说,是有白鹤常聚集此地,故得名。山,因鹤得名,鹤,依山而栖。试想,那种大自然祥和的情景会是怎般令人神往。


由宋代建的白鹤岭,成为了当时宁德通往福州府唯一的官道。岭头村的一位78岁高龄的叶姓老人说,解放前,从县城出发前往福州府,不带货物空手走白鹤龄需两天两夜。大致驿站为:清早从县城登到龄头村吃午饭,再到罗源界内的宿夜;次日到丹阳吃午饭,一直赶路方到潘渡过夜;三日清晨翻过北峰岭,进入福州城。而今,高速公路直通福州,短短两个小时就可到达,已不可同日而语。


白鹤岭,阶石错落有致,纡曲百折。有雾时登山,则犹如直上云霄。半山岭上,俯瞰蕉城及东湖全景犹如弹丸,登高望远,视觉极佳,惹得古今文人墨客镌崖留词。于是,古道边,有明知县高愈谦写得“海鹤雄观”,无比发自心中感慨;有汪大润的“俯视一切”。无他,这必然是此时此地直抒胸意之言;有徐公书“海阔天空”;有明提学熊敦朴的“天青海宴”;有明万历知州江西丰城李琯写下的:“我入闽中路,山惟白鹤高,振衣千仞上,万古几人豪。”有清乾隆知府李拔的“鹤翥鸾飞”、“沧海一粟”;又有“豁尔眼空沧海,恍然身在云霄”,还有民国福建省巡按使许世英书写的“白鹤”等。


岭头村,还竖有一碑。系明参政崔师训写得诗。碑刻“白鹤自崔嵬,昂霄势不回。林峦张健翮,盘石压惊雷。岂惜云飞去,宁招羽化来。几番忙里错,流览豁灵台。”回归大自然的感受跃然而出。


自宋代建后,白鹤岭又于清咸丰年间重修。其重修原因完好无损刻在石碑上。大体上说得是(图0805):旧时,白鹤岭官道以险峻名盖,犹若天梯,数十年来旷而不修,导致倾危,又窄小。特别是界首岭处,蜿蜒曲折。后,当地人林开池单独出资修建,除险扩容。又建凉亭于邮表,供路人休息。里人魏敬中感其善,撰碑文记录。


魏敬中,清进士,嘉庆年间国史馆总纂。道光年间陈寿祺等人修纂的《福建通志》,志稿初成400卷,后由魏敬中主纂,增删为278卷,于同治十年(1871年)刻印成《重篡福建通志》,虽比原来少四分之一强,但质量较原稿提高。今霍童的双峰书室为魏敬中坐馆讲习之所,现保存完好。


如此大名鼎鼎的闽籍史学家,为重修古道百姓撰碑,给白鹤岭古道又添加了一件人文故事。

特色

云和雪梨
有5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名果云和雪梨,不仅体大肉厚,皮薄核小,而且松脆香甜,汁多味美,入口消融,经培育的新一代云和雪梨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
 
山兰牌黑木耳
山兰牌黑木耳质好品优,味道鲜美,也是闻名遐迩,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
 
颐养园牌香菇、高山甘兰、仙宫雪毫茶、库区有机鱼等优质农特产品,也倍受国内外客商青睐。
 
“中国木制玩具城”
云和名优特产丰富,其中,木制玩具蜚声海内外,全县共有木制玩具生产企业659家,产品畅销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同类产品的近50%、浙江省的70%,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木制玩具生产、出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