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顶山古道

#

人文历史

安顶山古道曾经是一条走私盐的“交通要道”,途经明清竹制造纸遗址,台门石、狮子石、平台石、石鸡石、飞凤岭、田基坪、岩坎瀑布等,沿途溪流跌宕,竹林环抱。古道现今还保存完好,跨灵桥、里山、渔山三个乡镇,还辐射到萧山地带,“10 来公里的距离,体力差的可以在安顶山下撤。”张建龙介绍,徒步穿越的路线是:富阳至礼源,到山基村口下,徒步沿山道经田基坪,稍事修整,翻过岭背,下至安顶村用中餐,尝尝土菜、土鸡、米酒。饭后启程往渔山方向,经三棵“柳杉王”处,再次修整,沿古道穿过竹海下到渔山葛村。


说到古道,它还有一个最大的作用,是在有公路之前,安顶山古道一直是山基村、安顶村、葛村三村村民往来的要道,村民如果要进行买卖或者交换一些物品,都要走这条古道。现在要是遇到下雪天公路没法开车,村民还得走这条古道,特别像今年冬天天气特别冷,雪下了好几场。碰到恶劣的天气,古道依然是村民出入的主要通道。


关于朱元璋的传说故事,在这条古道上估计大家都耳熟能详。就说古寺庙遗址大西庵,相传古时都是一些道士在那里修行,由于此处曾是朱元璋的避难地,因此在当地流传着许多与明太祖有关的故事。安顶山最有名的云雾茶,据说也是朱元璋命名的。


安顶山传说。 

相传,早年安顶山有一座寺院,香火甚旺。一天,寺院的住持做了个梦,有一老者自称是安顶山小金龙,说天庭玉帝颁过旨,安顶山乃千年佛地,千年龙地,轮回序换;如今安顶山佛缘已尽,龙缘将至,望早迁寺院让其栖身之地。住持随口应答,说老衲年不逾百,哪知千年之约?若要迁寺且等到屋顶开花,冷饭抽芽吧。


次年春天,安顶山来了位看牛娃,在寺院边搭了间茅屋住下,还栽了不少丝瓜秧。这丝瓜藤昼长八寸,夜添一尺,不几日爬满屋顶,开出金灿灿的花朵。这天,住持见看牛娃在门口吃着绿豆芽炒冷饭,便打趣道:“冷饭抽芽啦!”看牛娃笑笑说:“屋顶早已开花,冷饭自然要抽芽了。”说罢,看牛娃不见了,顿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暴雨如注。随着一道闪电一条神龙腾空而来,瞬间山崩地裂,安顶山的寺院不见了,代之以深不见底的龙潭。


据记载,安顶山建寺已久,早在隋朝就有与天台国清寺同享盛誉的清凉寺,后改名古绩寺,再改称安顶寺。公元1921年,古老的寺院毁于一场火灾。前些年,在寺院旧址中曾出土古钟、古罄、古剑、禅杖头和荷花柱头等珍贵文物,想当年是一处寺僧众多的丛林。


山顶确有一泓深渊,因地处海拔836米的山顶被称作天池,又因地处新昌、天台、磐安三县交界,也是绍兴、台州、金华三地的分界处,亦称之三州潭,而当地村民大多直呼龙潭。据说这龙潭,是火山口静息的遗迹。潭不大,终年碧波涟漪。那日,新昌街社区的网友相约登上安顶山,因雨雾笼罩,烟霭茫茫,龙潭也由此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未能一睹真容。伫立潭边,在蒙蒙细雨中,深深吸几口尚感湿漉漉的空气,只觉心静神逸,如隐者超然物外。

特色

鲥鱼肉细嫩,脂肪厚,味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6.9克、脂肪17克。肉质细嫩,含脂肪丰富,宜清炖或清蒸食之,鲜嫩无比,味极肥美。具有补气养胃,化湿利水,祛风解烦等功效。


鲥鱼为名贵鱼类,其色白如银,苏东坡、何景明、郑板桥等著名诗人曾赋诗称鲥鱼为“南国绝色之佳”。明朝鲥鱼列为贡品,至清代康熙年间,鲥鱼已被列为满汉全席的主要菜肴。富春江以盛产鲥鱼而闻名全国,每届春夏之交,端午前后,该鱼鲥鱼从海洋进入钱塘江,上溯至桐庐县排门山、子陵滩一带产卵,至此不再洄游,形成汛期。因其地有严子陵钓台,当地别称为"子陵鱼"。产后归海,其名即取其来去有定时之意。春江鲥鱼以唇有朱点者为上品,据说系严子陵用朱笔点过。


安顶山顶上所产的高山西瓜,以汁多、味甘冽、鲜爽、松口、皮薄、耐储存等特点而著名。脆生生的瓜用手一敲就裂,与安顶山云雾茶并称安顶山 “二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