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马古道

#

人文历史

经数百年的梓马古道,虽然它已不见当年的喧哗,但却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在这条梓马古道上,同样有不少像璀璨珍珠般的历史文化古迹。在起点的建德市乾潭镇梓洲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据说这里至今还保存了十座老宅,一座宗祠,七座古桥,两座古墓,一座寺庙遗址,一座石刻。姚氏宗祠、翁其泉民居等建筑,古朴精巧、雕刻精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研究地方民间建筑提供了实物例证。西山桥、苦竹岭桥、龙桥等桥造型优美、独特,结构严谨,对研究古代桥梁的类型及其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清朝古墓为我们研究当地的家族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王公庙遗址为我们了解当地的民间信仰提供了一定的素材。毛泽东口号石刻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气息。梓马古道为我们研究建德乃至桐庐浦江等地历史、交通地理、经济交流提供了宝贵资料。这些都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也显示了梓洲村浓厚的文化底蕴。
 
在位于浦江的马岭脚村,山中古木参天,奇藤铺峦,植被甚丰。秀、奇、幽、野兼具,是一处自然景观极佳的风景名胜区。临近的仙华山更是一座以山水文化和儒家文化及宗教文化为内涵的江南名山。据记载: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印度高僧宝掌周游两浙后,至仙华山,对其奇秀幽绝之景色赞叹不已,颂有“行尽支那四百洲,此地偏称道人游”之句,遂结庐为庵,于此修行直至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1072岁而终。此后来元明清代有名人幕名而来,或撰文纪游,或隐居林泉吟咏寄慨。宋方凤(公元1241一1322年)在此著有《仙华八景》。元末宋镰(公元1310-1381年)于元至正中(约公元1350年)辞翰林院国史编修之召隐遁人仙华山龙门为道,赞仙华山奇形伟观,“实天地间秀绝之区也”吕祖谦、谢翱、吴思齐、柳贯、吴莱、刘基等都曾到此,井留存的诗文题咏逾百篇,摩崖石刻4处。


梓马古道也称梓浦古道,由于年代久远,无法考证具体始建时间,周围的村民也只是知道这条路在古时候是一条官道,是从建德梓洲村通往浦江的马岭脚村。本次活动要走的,就是位于马岭上保存较完整的一段古道。


说起梓马古道,梓洲村是个不得不提的地方。村庄位于浦江与桐庐的交界处,由于被经过这里的溪水长期冲积成了一个溪滩,因此人称其为洲。而早年洲上又全是梓树,故名梓洲。


72岁的村民翁梁鸣被誉为梓洲村的“活字典”,他向驴友们介绍不少梓马古道上还存在的宝物。“这座桥叫西山桥,别看它破破烂烂的样子,可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翁老伯指着不远处一座看似荒废许久的青石桥,“这座桥是宋代的时候造的,它是梓马古道很重要的一部分,以前没公路,要从建德到浦江,必须要过这个桥,村民们也都会挑着担子,走这桥到前边的芦茨村去买卖。”


一听这看似不起眼的石拱桥原来是个“老古董”,驴友们也抢着要去桥上走走,“尽管现在没人走了,但它是古道历史的见证者。”


古道这一头有古桥,另一头则有古树。马岭脚村,是梓马古道浦江界内的一个小山村,香榧树、红豆杉,伸手举足之间,似乎就可以从这些百年的古树名木上,触摸到历史的沧桑。


“小时候,父母带着我走山上的古道到前面的村子去买点糖果,现在都坐公交车了,村里人也都出去打工了。”朱老太今年78岁,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马岭村。由于语言的障碍,我们无法和朱老太沟通太多,但从言语之间流露出来的神情,依旧可以感受到,对于古道,朱老太有着说不尽的回忆和情感。

特色

新安江虹鳟鱼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名贵鱼类,含有大量的DHA、EPA,还含有胶原蛋白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极其丰富。具有补气养胃、化湿利水、祛风解烦、补脑益智的功效,对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疗效。是人们理想的滋补品。虹鳟鱼原产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生存条件要求高,属娇贵鱼种。鱼身非常优美匀称,在它身体的一侧有一条清晰的彩虹样的痕迹,这是它的名字“虹鳟鱼”的来历。虹鳟鱼对水温要求很高,超过10’C就长变形了。长得也慢,500克左右的一条要长上一年,所以肉质极鲜美。
 
严州干茶鸭为建德独有的地方特色名菜,创制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代,严州来了位新任的知府,此人十分好吃,每年的初一、十五必到半道红的“宾乐园”馆子店品尝清蒸鸭,日子一久,自然有些腻味。“宾乐园”的钱老板由干菜肉联想到用干菜烧鸭,在清蒸鸭里放上些干菜,上笼回蒸,果收奇效,不但没有一丝鸭子的腻腥味,而且还伴有一股略带甜意的扑鼻清香,知府品尝后赞不绝口。经过反复试烧,滋味特佳。加上建德又为府治之地,水陆码头,过往客商慕名争相品尝,天长地久,严州干菜鸭便成了建德的地方风味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