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wyh6545
- ·
- 2020-12-07
本地游学活动,旅行攻略分享,民宿房东/房客故事...
凤游山古道人文历史凤游山是道教名山,也是婺源北线的景点之一,这里比较偏僻游人稀少。从游山村穿村而过,沿田间小径蜿蜒而行,右拐上凤游山的盘山路,再走二里地到凤游山脚下,开始走古道。古道用块石垒成,因为常有人行走,路面较整洁。爬过几处峰回路转,上到凤游山顶,山上的寺院香火旺盛,山顶怪石林立,最顶处可远眺鄱阳湖,下山原路返回。凤游山下的游山村也是个古村落,一条溪流穿街而过,颇有水乡之风韵。特色凤游山徒步
上坦古道人文历史从晓起上坦对面的山坳进去,沿一条曲折的古道前行,途中的古道多为不规则的块石堆彻而成,有的地方还有石板护拦,都是缓上颇费力气。古道植被丰富,春天两旁的高山杜鹃竞相开放,远处的高山梯田的油菜花也是一道壮观的景致。途中有驿亭,在临近珊厚村的地方拐上新开的公路。古道在珊厚村左拐,后一段相对平缓,一直到庆源村头。从庆源村穿村而过,出村古道被水泥路代替,往上走一段在岭顶左拐,古道在这里重见天日
回岭古道人文历史从官坑出村左拐上老桥,沿田间小道前行,翻一小岭下公路后,进入裔村。裔村分为上下村,村庄为典型的徽派民居。古道穿村而过,沿溪水蜿蜒而上,往左跨过溪水过岭脚亭、半岭亭至回岭洞。回岭海拔742米,坳口有一拱形石门洞,上题“峡挹”二字,回来查了字典仍不得其解。过回岭有岔道,直下全石板路到休宁回溪村,往右山路到休宁里庄,有点绕远。特色此线路为古时裔村至休宁的古驿道,青石板保存完好,只是古道少
徽浮古道人文历史特色
鹅湖古道人文历史曾经的鹅湖古道,沿途有鹅湖驿、紫溪驿、车盘驿、大安驿、黄亭驿、长平驿等大小30多处驿站,路上日夜驿马如飞,商旅来往不绝。千年古道和驿站,承担着“太平时则行李往来,车来人往,络绎不绝;战乱时则戎马倥偬,旌戟排空,道所居塞”的历史任务。 陆游夜宿黄亭驿,有诗曰:“未到名山梦已新,千峰拔地玉嶙峋。黄亭一夜风吹雨,似与游人洗俗尘。”据明《崇安县志》记载,宋时黄亭驿有舟楫12艘,竹筏8张,卒
塘窟古道人文历史暂无详细介绍......特色从休宁石屋坑茶厂旁的一条小径上去,全程石板路,每五里一座歇脚亭,第二亭子处在桠口位置。即: 一、沿路溪水与石板路并行,溪水的落差比较可观,有瀑可观;二、沿路有巨石耸立还有神龛以及路亭散放。
坑头古道人文历史巡检司属于甲路乡,这里地势相对平坦,村与村之间有古道相连,可因为新开了公路,古道被弄的七零八落,好在巡检司到坑头的这一段还保存完整。古道从巡检司穿村而过,途中的古亭、古桥还保持着原来的模样。过汪小坞亭,古道向大山深处延伸,爬一个不知名的长岭,古道一直往下,直到坑头。坑头是藏在大山深处的古村落,因为没有开发,一直保持原生态,现在还保留有36座半古石拱桥。这里还是婺源米酒的原产地,家家
塔岭古道人文历史特色 塔岭和羊帝岭,对镜岭,芙蓉岭,新岭(现在安徽休宁境内)合称五岭,是婺源到徽州重要通衢古道。宋代大诗人方回在一首诗中写道—“山水吾州称绝奇,间生杰出当如之。不行天上五岭路,焉识人间二程诗。” 这条古驿道所所经之处山青水秀,集传说、瀑布、古桥、古亭、古村、古道及历史人文为一体,适合户外玩家驴行。 从上溪头高速桥下沿古道前行三里,路旁石壁上有一天然的“牛鼻”腾图之像,传说石壁里面藏
高阆山古道人文历史阆山是婺源最后的净土,是个具有“母系氏族遗风”的村落。我们从五龙源漂流的后山拾级而上,去阆山的古道全是拨高,古道用山壑间的乱石稍事修整,再铺垫几块落脚的石头修建而成,爬行五里有一亭,再上行古道铺在裸露的风化岩石上,穿过一片遮天蔽日的水口林,阆山村到了。阆山海拔780米,是婺源县最高的山顶村,与对面的五龙山遥遥相对。下山走了另一条古道,是条年积月累形成的泄洪道,距离虽近可难度不小,
篁村古道人文历史从鄣山顶村头的石板路往上,翻过一个小桠口,再走20分钟,会拐上新开挖的盘山公路。沿盘山公路走一小段,寻见往下的古道直下,过一片茶窠地,就在大山里面转悠了。途中没有村庄,也难得遇见村民。溪头村的天门大峡谷不错,村头有农家乐。出溪头三公里到篁村,公路与古道平行,可徒步可搭车。篁村在古时把“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入村庄设计之中,值得慢慢品味。特色此线路多有岔道,我走过二次路线不一致,但终点都
长溪古道人文历史出长溪村头古石桥,沿石板台阶过老枫树,这里可以拍长溪全貌。后一段一直缓上,长溪到石城一路拨高,难度增加不小,反之亦然。继续前行,可以看到一座高架引水水渠和小水库,沿小溪一直往上走,途中会经过二个村庄曹家和方家,这二个都是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土坯房是这里显著的特点。后面的一段傍山而行,风景一般,进石城会经过一段整齐的块石路,特色长溪和石城以秋色闻名遐迩,此线为成熟的徒步路线,二
官坑古道人文历史这是官坑至岭脚到安徽的一条古道,从官坑的八十桥出发,古道开始拨高,目力所及一派田园风光。古道经下坳亭,途中有惟一的岔道,直走,往左去庐坑(地面有红漆箭头标画),往右去青山庵堂,后经上坳亭一路往下,经冷水亭后到岭脚村,岭脚村是个古村落,村中民风纯朴,古驿道穿村而过,与徽饶古道连成一体。特色这是一条成熟的徒步路线,油菜花开了的季节,每天都有驴友涉足。古道八上七下(上八华里,下七华里),
跨五岭古道人文历史五岭与过岭的交通 “五岭”一词首见于《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秦“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淮南衡山列传》:秦始皇“使尉佗踰五岭攻百越。”《汉书》所记略同,前史文献虽提及五岭,但没有具体指明五岭的位置。今日的“五岭”,指南岭山脉中五座著名的山岭,即大庾岭(位于今江西大余县、广东南雄县交界处)、骑田岭(位于今湖南宜章县、郴州市交界处)、都庞岭(位于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江永
石耳山古道人文历史从开化的宋坑开始徒步,前五里为机耕道,从龙上开始爬山,只有小一段石板路,后面全是印迹很深的泄洪道,路相当陡,连续的爬高消耗体力很大,一直到石耳山。石耳山在浙江、江西少有名气,香火旺盛,值得一看。从石耳山往下,有一岔道,大潋往左,往右到婺源的晓鳙。下山的山路同样比较陡,徒步像速降,两旁有密密的箬叶林,古道用不规则的块石砌成,后面还有个比较大的岔道,都是去大潋的路,往左穿越一段密林有
五股尖古道人文历史大鄣山海拔900米,与安徽的休宁搭界,是婺源的高山村庄。大鄣山背靠擂鼓尖,驴友热议的五股尖、六股尖就在大鄣山背后。从村子背后拨高而上,全程基本是土路,因为走的人少,看上去比较荒凉,而且岔道比较多。前一段基本能看出路径,但荒草丛生,途中多有木头搭建的便道,春夏的雨季多有蚂蟥,要提前做好防护。下到三分之二,有高际禅林寺遗址,最后一段仅凭经验摸索而下,基本难寻路径,能看到村庄的时候,下
1.婺源景点被习惯性的分成东、北、西三条线,且多而分散。
2.三天小长假,可以轻松游览婺源精华景点。
沱川古道人文历史沱川至篁村三公里,古道与机耕道基本平行。从篁村头过“大夫桥”,绕过理塘坑村爬月岭,岭顶有亭,上题“岭上白云”四字。过岭下到月岭脚村,前行有二座石拱桥,旁有岔道,直走到十亩段村,后面的一段是机耕路,到横联口村路口,可以搭沱川至清华的班车。特色此线是婺源徒步的经典路线,只是新近开辟了机耕道,古道断断续续,精华一段在月岭,青石板、古驿亭保存完好,途中多有岔道,需提前问清路线。
查(zha)郑古道人文历史 沿郑公山向查平坦行走,步步高升,只有0.5米宽的羊肠小道紧靠悬崖,查平坦的山民为了到山下购买食盐等日杂用品都需要行走一天,在山下住上一晚第二天才能返回。如今年轻人多数都不知道有此古道,只有打柴的老人还走走,古道已渐渐被杂草覆盖并隐于大山深处,唯一能证明古道沧桑岁月的只有被山民行走磨出脚印的石块,它记忆着当时人们生活的艰辛。现在,这条古道已经被新修的水泥路代替,古村变成了
徽饶古道人文历史 徽饶古道又称“徽州大道”,始建于唐代,古代徽商入赣的经商要道,由徽州府城至江西饶州府。自皖南歙县城起,从休宁县城西行,经黟县渔亭,过休宁县右龙而达瑶里,全长百余公里,路面皆由麻石铺砌而成,未经任何人工雕凿。古称“古徽道”,“徽饶道”即属旧时的“国道”。它是古徽州和古饶州的通道和桥梁,是古吴国和古楚国的分水岭,饶州的茶和徽州的墨由它开始流向四方八方。 根据《中国通史》等古代文献记载
此地汇集侠骨柔肠,义薄云天,剑胆琴心的英雄豪杰 ,更有漂亮小哥哥,小姐姐江湖儿女出没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