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沈德符《野获篇》曾言,嘉、隆年间所兴《寄生草》、《粉红莲》、《银纽丝》等曲,在环县唢呐中也有同名曲牌,可见环县唢呐在明代已广为流传。环县唢呐从清代开始逐步成熟至民国达到兴盛,“文革”期间逐渐沉寂,上个世环县唢呐是以唢呐为主奏的民间吹打乐,也称鼓吹乐。就环县而言,按地域分布和演奏特点可大致分为三个派系:一是耿湾乡、秦团庄乡、山城乡等乡镇流行的大杆唢呐(杆长九寸二左右)和长杆唢呐。大杆唢呐的特色就在演奏技巧上,两人演奏,一人固定吹奏“高八度”的“挂音”,一人吹奏“低八度”的“唐音”,形成明显的高低和音,音域宽厚雄浑,音色激越柔和。耿湾等乡镇邻近陕西定边,大杆唢呐传自陕北,现已本土化,能演奏本地的曲牌,也有一些专用的曲牌,如《花道子》《环县好》等;二是环城、木钵、樊家川、八珠等乡镇流行的中长杆唢呐(俗称“二杆子,杆长约八寸多”),在演奏中艺人随意吹奏“挂音”,和“唐音”,自由度大,有时也可以两人同时吹奏“挂音”或“唐音”,音域宽广雄厚,音色昂扬激越。中长杆唢呐在道情皮影戏班中是在特定的场合演奏,如升帐、点兵、演练等时演奏,如元帅升帐吹奏的《大王令》;三是在道情皮影戏班中伴奏的短杆唢呐(杆长约六寸),俗称“笛呐”,调较高,音色洪亮剔透,在戏班中以演奏主旋律为主。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唢呐艺人 天下民宿
按照唢呐吹奏的内容和用途可分为两大派系,一是在红白喜事上吹奏的唢呐,曲牌有相对固定的用途,如红事中吹奏的喜庆曲牌《九连环》,在白事中吹奏的哀伤曲牌《雁落沙滩》,通用曲牌如《宫调》、《平调》;二是在道情皮影戏班中伴奏的唢呐,有专用的板式、曲牌和固定的场合,如板式伤音慢板、花音飞板和曲牌《朝天子》、《干板流水》等。
环县唢呐班社,俗称“吹手班子”,没有一定人数限制,少者二人,多者五六人。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也有在唢呐领奏中伴有堂鼓、钹、小钗、钩锣等乐器的大班组合。环县现有唢呐艺人约200名。唢呐由哨哨、楼子、唢呐杆、唢呐头四部分组成。哨哨由艺人用芦苇自制,唢呐杆也多由艺人仿照购买的唢呐自制,多用檀木、椿木、秋木、杏木等,前7孔,后1孔。楼子和唢呐头多是购买的,铜质,不容易坏,可流传多年。唢呐演奏指法一是以筒音为“5”,为B调(或bB调),二是以筒音做“1”,为#F调(或F调)。
唢呐曲牌按源流沿革可分为器乐化程度较高的传统曲牌类、民歌变化类与现代歌曲相关类。就习俗应用可分为婚丧曲牌和道情皮影戏专用曲牌。这些曲牌,有的是自明清以来由当地艺人创作的和外地流入的传统曲牌,如《状元游街》等,在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中不断繁衍发展,成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环县民间民俗“音乐方言”。有的是从地方戏曲中移植而来并加以融和的,如《大开门》、《小开门》等,也有从大量的民歌中演变而来的,如《绣荷包》、《珍珠倒卷帘》等。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环县唢呐曲牌,内涵丰富,意味质朴自然,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经普查采录牌子曲有100多种,小曲子60多首,现代歌曲近百首,主要曲牌有:宫调、平调、担水、慢担水、背宫担水、流水、抱灵牌、祭灵、雁落沙滩、秦雪梅吊孝、白鹤献蜡、银钮丝等。小曲有:割韭菜、珍珠倒卷帘、女望娘、张大嫂挡狗、冻冰、哭大大等。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信息来源:中共环县委对外宣传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