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峰祭祀纸扎制作技艺为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纸扎指的是用纸张扎成花簇束扎之类的艺术品。西峰祭祀纸扎是专门用作丧祭、三周年、迁茔、追远等民俗活动的祭奠品,源自先周祭祀活动中的“载燔载烈”,承袭了远祖的火崇拜观念,整个艺术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完善才形成的。它既是奴隶制贵族用活人殉葬的社会意识承袭,又是对陪葬品由人到陶俑的历史推翻和替代,属艺术文明的社会品。它的基本内容分为“五供养”、“七星箭”、“十样锦”三种组合形式,具体形象有冥衣人、鹿马衔宝、灵亭、过亭、牌楼、靠山、斗子、走水、幡筒、白鹤蜡台等品类。其特点是造型逼真,色彩缤纷,富丽堂皇,其内涵是一种民俗意象性极强,又融会了道、佛思想的焚祭品。

  祭祀纸扎的制作多集中于西峰城内,专业从事经营性的活动,俗称纸活铺,从业人员称“纸活匠”。各乡镇都有纸活铺存在,也有家庭作业的艺人。纸扎的主要材料为当地出产的苇子(地方语俗称芋子),作为造型骨架,将纸张通过折迭,绘染,掬纹,烫贴,点刺,凿刻,剪裁等多种程序,绑扎组合成立体仿造品,要求易点燃,易焚烧成灰,供祭奠后在坟前烧化。 Copyright BNBVISTA.COM

  西峰的祭祀纸扎以缤纷多彩、富丽堂皇著称陇东,从业艺人多为祖传。在民间工艺制作上有独到之处,且随着不同的祭祀对象,祭祀内容制作手法迥异,效果不同。涉及到设计骨架造型的绑扎,色彩的渲染,花样纹饰的烫、掬、剪、凿、刻等技艺,全过程以美为基调,对美学研究极具价值。但在现代社会生活转型阶段,西峰祭祀纸扎的手工艺制作发生了一些变化,机器印刷品代替了原有工艺,彩绘、凿刻、折迭工艺消亡,粘贴、组装逐渐成为祭祀纸扎的主要工艺,原有工艺面临着消亡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