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曲子,也称“西府秦曲”“西府清曲”“小曲调”,是流传于是陕西省关中地区汉族民间的一种俗曲,是关中曲子的一个分支。西府曲子的表现形式有舞台戏、木偶戏、皮影戏及座唱等。流行于武功、扶风、祁山、凤翔宝鸡等地区,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据艺人讲,西府曲子历史悠久。春秋时期陕西关中西部地区就有民歌民谣流传,如《诗经》里《秦风》《豳风》中的民歌;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叙事诗。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相传秦始皇时,西府曲子十分兴盛;唐时,发展到鼎盛时期;北宋时期的民间说唱艺术中,最惹人注目的是鼓子词和诸宫调,它们都是以固定的曲调说唱故事,早先的鼓子词都是重复使用一个曲调,后来逐渐发展,产生了“唱赚词”,简称“唱赚”,其脚本称“赚词”,是北宋兴起的一种新的说唱形式。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载:“唱赚在京师日有缠令,缠达。有引子尾声为缠令。引子后只以两腔互迎,循环间用者为缠达。”这种唱赚的脚本在以后的中原地区没有流传,金元诸宫调中也仅有《醉落魄缠令》《点绛唇缠》《哨遍缠令》等曲牌出现,但已很难分出引子和尾声,它们都和正声曲牌溶为一体而成了一个新曲牌。 Copyright BNBVISTA.COM

  明、清之际,西府曲子又有新的发展。清同治年间,宝鸡西部山区一带,曾流行有广场杂剧,表演多采用生活动作,或套用西府秦腔某些表演动作。清末明初,孙家原曲子班艺人孟登娃,自筹资金购置戏箱,演出活动于眉县一带。1921年,岐山马江乡有18弟兄集资,兴办西府曲子班,有名艺人李玉贵,群众美称“棒槌红”。同时,凤翔县铁家庄曲子会人张铁忠等,也先后将曲子戏搬上舞台演出。各地的曲子班社,都有不少名艺人。这些艺人,大都被称为“三能”,即能弹、能拉、能唱。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宝鸡县曲子班将《王妈问病》一剧搬上舞台演出;相继,凤翔县剧团又将《张化卖妾》搬上舞台,受到群众的欢迎。同时,他们还创作演出平弦曲子戏《母女心事》《瓜园新歌》《赎女婿》等剧目,推动了西府曲子戏的改革发展。

天下民宿

  西府曲子,包括平弦、月弦与曲牌三部分。平弦曲调清雅、温柔,民歌风味较浓;月弦曲调高昂、明快、朴实流畅。平弦于月弦同场清唱,但月弦演变较大,发展为后来的眉户戏。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西府曲子搬上舞台的曲调多以平弦曲子为主,但各类曲调都有各自的特点。平弦,由民间流传的小调组成,约有40多个曲调及100多个曲目。其曲调柔和细腻、委婉动听,善于表现生活及爱情故事。月弦,是一种联曲体唱调,有70多个曲调和400多首曲目。行腔音域宽厚,昂扬慷慨。曲牌,用于伴奏,约有曲目20多个。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群众对西府曲子戏剧目有:“不卑不亢、刚柔合宜、不野不文、雅俗共赏”的赞语。其乐队,以三弦为主,笛子、板胡、二胡及四页瓦、小碰铃辅之。后又加进了扬琴、唢呐等乐器;搬上舞台后,又增加了西府秦腔的武场。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西府曲子的剧目,约有130本(折)左右,内容清新健康,喜剧剧目居多。常演的剧目有《古城聚义》《伯牙奉琴》《天官退兵》《醉写赫蛮》《醉骂禄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