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村大蜡是周至县终南镇豆村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历了唐、明、清、民国及新中国成立至今,历经43代传人大约1300年的历史过程,是陕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唐高僧玄奘受遣、出使天竺国学佛取经,从侨萨罗国带回了佛祖、菩萨、罗汉等雕塑金身,返回路过摩揭陀国一舍城时,见当地人绕外套亭子的大蜡载歌载舞,觉得新鲜可取,遂将大蜡工艺制品一并带回大唐,途经终南山下,远眺豆村紫气灵灵,大气浑浑,将所带救苦、普贤、文殊三大菩萨金身及大蜡工艺留至豆村,教民以化缘修建寺庙,供奉三大菩萨金身,并传授灌制大蜡技术,年年供奉,代代相传。

BNBVISTA.COM

  到了明朝,统治者倡导佛道合一,豆村人将三大菩萨金身供奉于楼观老子说经台新修救苦庙里,豆村人每年灌制大蜡供奉于此。清朝康熙八年,村南勒马村建有关帝庙,供奉一尊木雕关帝像。清同治年间,庙被“长毛子”焚毁,可关帝木像竟然无损,勒马村民古乐迎请,欲在村中建新祠供奉,岂料费尽全力,神像不为所动,适有豆村几个孩童在地里搂柴禾,遂于戏耍中轻而易举将木像抬至村中,豆村群众甚觉惊异,预感关帝神庙喜于豆村,便将关帝像供奉于司浪庙东厢,烧香祭拜。

天下民宿

  清代中叶,白莲教血洗关中,围攻豆村,正值深夜时分,但听马声急切,城头守卫于朦胧夜色中见关帝显灵,脱去战靴一只抛向城下,围兵哗然溃散,豆村遂转危为安。第二天,人们发现关帝木像汗流浃背,一足无履。村民立即把关帝奉为拯救豆村军民于水火的圣君,此值四月初八,经村民合议,请示楼观台允许,将大蜡留在村中祀奉关帝,每年四月初八,必献一尊造型别致,精美异常的百斤大蜡游遍豆村大街小巷,然后供奉于关帝庙内,流传至今。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豆村大蜡伴随着宗教庙会活动产生和发展而形成传统技艺,对民间庙会民俗具有依存性,特别是依存于对历史人物和英雄人物关羽的爱戴和敬仰。它把民俗宗教与民间传统美术工艺蜡雕溶合一体。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豆村大蜡制作工艺复杂,主要材料有蜂蜡、清油(菜油)、五色丝线技艺各种颜料、红薯、棉花等;制作工具有:灌蜡铁芯、铁锅、铁勺(10个)、刀具(5种)、铬铁、抿子、铁丝、木料等。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豆村大蜡制作过程:把蜂蜡在铁锅里熔炼开,取掉杂质;等蜡放凉,温度大约在20℃左右时,再用铁勺把蜡灌制在悬挂空中不停转动的铁芯上,中间有木头或竹子制成的蜡杆以及可供点燃的棉质蜡芯;待灌制成后,再把铁芯上的蜡倒立,同时把几个大小不同的蜡按顺序摞起来,这样,大蜡主体就成形了;用五色彩线缠绕蜡体四周;在大蜡主体上做蜡芽,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用木、竹、纸张扎糊成一个大小合适的蜡亭套在蜡体上作装饰用。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豆村大蜡由蜡座和蜡体组成。蜡座是放置大蜡的底座,一般在一张方桌上制作一个木桩或铁墩,将蜡作固定平稳,以便抬游或放置。

天下民宿

  蜡体呈宝塔形,由三个倒立的园台体垒接而成,每个圆台的上面有蜡盘,蜡盘外有蜡芽,蜡芽口径2—3公分,长10—15公分,其形状如卷曲了的莲花瓣,底层18个芽子,二层9个芽子,三层6个芽子。蜡体的中间是铜制的圆柱体蜡杆或竹制蜡杆,通贯可供点燃的棉质蜡芯。蜡体周围全是精雕细刻的飞禽走兽,其花红草绿鸟欢兽鸣,千姿百态,生趣盎然,蜡体四周又用五色彩线缠绕,如五彩祥云飘曳,寓意吉祥、福瑞。蜡亭属大蜡的装饰物,是用木、竹、纸张扎糊成的亭子,四周饰有花鸟、走兽,套置在大蜡外围,把蜡体衬映得更加美观漂亮。 天下民宿

  豆村大蜡主体是经祖传秘方精心调制,遇高温不溶不化,点燃后周围不消不流。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标准大蜡体重60公斤,蜡体高1.2米,外径90公分。1998年台湾道教协会曾灌制了100斤的大蜡一对在楼观台祭拜老子。有一年还灌制了每个重500斤的大蜡一对。一般蜡体要点燃一年。 天下民宿

  豆村大蜡是集蜡雕、剪、贴、蜡染、美术为一体的造型艺术,它有“精”即精巧别致,冰洁玉润;“艳”即色彩艳丽明快;“神”即形象传神逼真,富有生机;“美”即美观大方,可观性强这四种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