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葛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葛,是楚雄彝族的创世史诗之一,最早发源于姚安县官屯乡马游村,是楚雄彝族的创世史诗之一,同时也是彝族民间歌舞和民间口头文学的总称,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为广大彝族群众所喜爱,被视为彝族的“根谱”。因全部用“梅葛调”演唱,故取名为“梅葛”。梅葛没有文字记载,千百年来,是靠彝族人民口耳相传才得以传承下来。彝族人民把“梅葛”看作彝家的“根谱”,把会唱梅葛的毕摩和歌手,尊为彝家最有学问的人。

  马游坪彝族梅葛分为“老年梅葛”、“中年梅葛”、“青年梅葛”、“娃娃梅葛”四种类型。“老年梅葛”在彝族人民群众中也叫“赤梅葛”,演唱内容主要是开天辟地、创世立业和劳动生活,调子和内容相对较固定;“中年梅葛”主要是演绎中年男女成家后生产生活的艰辛,内容曲调比较凄惋忧伤;“青年梅葛”在彝族人民群众中也叫“山梅葛”,演唱内容主要反映彝族青年男女纯真情爱生活,主要曲调有相好调、传烟调、戴花调、诉苦调、离别调和喜庆调,声调内容不固定,可即兴发挥,比较随意;“娃娃梅葛”是彝族的“儿歌”,俗称“娃娃腔”,一般由成群结队的彝族青少年和儿童对唱,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演唱时喜笑颜开,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天下民宿

  在马游坪彝族群众中,每逢民族节日、婚丧嫁娶、起房盖屋,男女老幼围聚篝火或火塘旁,弹三弦奏芦笙吼梅葛,演唱彝族歌舞,通宵达旦。古朴的民族民间歌舞反映了彝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涌现出了骆学明、罗英、罗斌等“彝族梅葛文化世家”的典型和郭有珍、郭自林、罗玉芳等省级民族民间艺人。

BNBVISTA.COM

  马游坪彝族传统文化,还包括居住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四个部分。马游坪彝族服饰被视为彝族文物活宝库中一块光彩耀眼的瑰宝,从布料、织线选用、色彩搭配、款式取舍、缝剪刺绣、花纹图案和首饰等方面都蕴含着深刻的彝族文化内涵和特点。当地的彝族服饰主要由帽、上衣、坎肩、围腰、披风、背披、腰带、长裙、短裙、围裙、长裤、腿套、鞋、飘带、挎包、兜肚、鞋垫、烟斗、合包、羊皮褂以及银制的耳环、耳坠、手镯、戒指及少量的玉器等饰物组成。一套精美的马游坪彝族服饰佩戴于身上,就是彝家妇女非凡智慧与超脱美的再现,是一件满载彝山乡土民族味的刺绣装饰艺术品,是一幅充满彝家人民壮志豪情的生活画卷。确切些说,一套马游坪彝族服饰精品,完全是靠彝族妇女手工一针一线绣成的,它往往是一人或几人,少则数天,多则数月几载缝制而成。

Copyright BNBVISTA.COM

  梅葛没有文字记载,是靠彝族人民口耳相传才得以传承下来,从而面临失传危险。近年来,省、州、县有关部门对彝族梅葛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传承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早在1958年,云南省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就对彝族梅葛进行全面的调查、收集、整理、翻译,并于1959年9月出版了彝族创世史诗《梅葛》。州委、州政府还专门安排到楚雄挂职的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著名画家舒建新副州长对梅葛故地—马游坪挂点扶贫,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专家的视野对梅葛文化的传承保护进行了科学的审视和定位。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坚持“传承文化从娃娃抓起”,不仅在当地小学生中掀起学梅葛的热潮,还以马游坪梅葛希望小学为试点,将课间操改成用“梅葛”编成的舞蹈,目前“梅葛舞”已在学生中广泛流行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