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主要分布在平昌县的西兴、响滩、白衣和相邻的营山县老林、双河一带。建国后,逐渐扩展到邻近的渠县、通江、南江、巴中等地。
BNBVISTA.COM
《翻山饺子》约源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和同治四年(1865年),平昌和营山两地已有《翻山铰子》的活动,距今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
翻山铰子的表演,艺人称作“刷饺子“,在唢群吐喙牡陌樽嗌中,铰子手(表演者)合着节拍,挥动双铰,不时放长或收短铰上所系的绳子,忽而甩过头顶,忽而绕过腰腿翻旋飞转,在各个不同部位击打,展现出种种优美的舞姿和造型。动作舒展灵活、刚健粗扩,气氛欢快,十分红火热闹。深受山区人民喜爱。 天下民宿
《翻山铰子》表演动作 天下民宿
由于技巧性强,一般以单人表演为主,以后发展了双人、三人和四人等多种表演形式。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近年来回各地艺人竞相创新,把在平地上的打铰动作。
搬到方桌和长凳上去表演,并吸收融合了一些其他艺术技巧。
形成了“高台铰子”-这一新样式。为了有所区别,便把原在院坝、堂屋、路途等平地上表演的饺子统称为“平地铰子”。
天下民宿
在每场表演中,各种形式交替进行,使演出更加丰富多彩。
《翻山饺子》的基本动作,根据放长和收短铰组做打效动作而区分为“长绳铰”和‘短绳铰”两个类别。其打法,大都由打、擦、翻、转四种方式构成,约共有四十多个动作。大多数动作都冠以形象化的名称,如:白间亮翅、风吹杨柳、团鱼晒壳、青蛙晒肚、朴地蓬花、跑马射箭等等。
舞蹈的动律特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天下民宿
1、往复的动体:
天下民宿
《翻山铰子》的主体动作,是舞者挥动两面铰子,翻来复去地击打而舞。动作与动作之间不停顿、不间断,形成一种循环往复式的动律。而这种特有的动律,又总是沿着“8”字形线运动,起到舞蹈动作或动作组合之间的连接、重复、变换和过渡的作用。这种在复式的动律,使舞蹈具有圆润、流畅的美感。
天下民宿
2、对称的动态:打铰动作,多在左右、前后、上下等对称位置间变换。这使舞者的体态具有明显的对称性特征。如:上身的前俯后仰;腰部的左右侧弯、扭转;肩部的前后摇摆以及眼睛和头部的来回转动。这种对称性的动态,增大了动作与动作间的对比度。尤其在长绳铰表演时,对比更为强烈,气势更显得豪爽奔放。
3、均衡的节奏:《翻山铰子》表演时,无论动作怎样变化,也无论延续多久,其进行的节奏,总为中速,均匀而平稳。常常是一场表演长达二、三十分钟,而铰子的敲击,始终是合着2/4的节拍,一拍一次,从容不迫。但在均衡的节奏下,动作却时大时小,时起时伏,动静相济,显示出张弛和跌宕,不但没有单调平直的感觉,反而觉得别有情趣。
天下民宿
《翻山铰子》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只在迷信职业行当中传承。如:苏兴太,厥清太,聂信忠等人都曾从事过迷信职业。他们在祭神、驱邪等活动中,常常以铰子作为法器,边打铰子边作法事。在婚嫁和丧葬礼仪中,他们又是一套吹打班子,当地称为“八仙鼓乐师”。厥清太忆述说:“解放前,吹吹人⒔伦拥慕凶觥八仙鼓乐师’,又叫‘大班师’。相传起源于八仙中的韩湘子。过去,送殡、E花轿、看坟地、大小红白喜事,都请我们这帮人来干。唢茸咏丧房,给死人凑兴嘛!那时候,鼓乐师就是吹一阵唢人⒁徽蠼伦印T诠去的年代里,由于艺人社会地位及职业的低下,加上本身“只传本家不传外族”等俗规的限制,《翻山铰子》的传承十分缓慢。它虽在祭祖娱神的同时,尚具有庆喜和娱人的一面,但因受局限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表演的人数只有一至二人;套路和动作少而简单。形式也只有短绳铰一种。 天下民宿
建国后,《翻山铰子》以其欢快热烈、刚健粗犷的气质受到广大山区人民的喜爱,它的娱乐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逐步发展成为“跳喜不跳丧-的特定形式。
在解放初期的土改中,农民们庆祝翻身时,《翻山铰子》抒发了他们无比强烈的翻身感,曾被誉为“翻身铰子”。经过一段时间传播和发展,成了当地最受人喜爱的民间舞蹈,婚嫁时请铰子队来助兴,已成为当地一种乡俗。 天下民宿
因而当地有“离了和尚不念经,离了铰子不送亲”的说法。
1955年,《翻山饺子》在四川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调演中,作为川北地区特有的舞种,以其优异的技艺而获奖,大大促进了该舞的发展。
此后各地纷纷建立起半专业性质的表演队,铰子手的人数也成倍增加。由于各地及队与队之间的竞技和交流,使铰子的表演技艺不断提高。随着长绳铰动作和高台铰子逐步形成和发展,各地铰子队逐渐出现了各自的不同风格,如平昌县即有三个各具特色的队: BNBVISTA.COM
以谭周发为代表的队,以动作准确、优美见长; Copyright BNBVISTA.COM
以厥清太为代表的队,戴着面具表演,诙谐而风趣;
天下民宿
以何树恒为代表的队,舞姿刚健,动作舒展,他的大铰子(直径约20厘米)表演,尤为别致。而营山县以谢元照为代表的队,则以大方挺拔而另树一帜。 BNBVISTA.COM
近年来,各地铰子艺人广泛收徒传艺,精心培养了一大批十三、四岁至二十多岁的新生力量。他们天资聪敏,基本功扎实,刻意钻研高难技艺,成绩突出。 天下民宿
如:平昌县的杨永明、周泊基、厥作贵,营山县的谢世平、肖先群、罗华全等,都是一些后起之秀,他们对《翻山铰子》的继承和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翻山铰子》的伴奏曲牌较多,已收集到的约有三十多首。所有曲牌均为了节拍。其中经常使用的只有一小部分,如:“花引子”、“南瓜花”、“丝瓜花”、“浪淘沙”、“长阴调”等,其余则用于烘托气氛。一些曲牌大同小异,或仅有个别音符有所改变。伴奏乐队一般由唢纫恢炼支,小鼓、小擦、小锣各一个组成,曲牌可任意变换或反复。打击乐无独立的曲牌,只配合唤惹没鹘谧唷0樽嗪臀璧富本按中速进行,无明显的快慢变化。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欢快的唢呐、整齐的击钗、漂亮的翻腕、潇洒的甩绳……一场名为《翻山铰子》的舞台舞日前在营山县彩排,为作为全省唯一获得今年全国群众文艺工作会的入选节目预演。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据“翻山铰子”三世弟子、今年已76岁高龄的谢元禄老人介绍,“翻山铰子”是民间打击乐舞蹈,以唢呐为主奏乐器,以小铜锣(俗称铰子)为道具,演员紧循甩钗的动律,上身前俯后仰,两肩自然摆动,屈膝弹步,随着两钗相碰的节奏变化而舞蹈,表演中有“水漩莲花”、“苏秦背剑”、“白鹤闪翅”、“黄龙缠腰”、“鲤鱼跳龙门”等多种舞蹈套路和特技。起源于平昌七涧岩,初传于营山明德乡,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BNBVISTA.COM
“翻山铰子”有个行规——“传子不传女,更不准传外姓”,因而发展缓慢。解放后,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因此“翻山铰子”又被称为“翻身铰子”,“秘不外传”的“铁规”随之被打破。1953年,营山县举行民间文艺调演,“翻山铰子”首次被搬上舞台与全县人民见面。1956年参加四川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获奖,由此声名大噪。然而10年1中,“翻山铰子”被列为四旧之一,使得这一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几乎失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翻山铰子”获得新生。第四代传人罗方京等吸收杂技艺术的一些技巧,表演从地上走向高台,出现了诸多惊险及逗趣的动作形象,深受群众喜爱。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以及《民间舞蹈集成·南充卷》等中都有关于“翻山铰子”的详细记载。但由于其舞蹈动作高难险绝,一直没能搬上舞台。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