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彩戏法箩圈三变化为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彩戏法历史久远,2000年前宴乐百戏图中就有桶状箩圈出现,分为内外两圈(桶),从中变出各色物件,文献《鹅幻余编》上的《双龙入海》就是对“箩圈变化”的历史记载。

  古彩戏法流布于四川各地区,因表演所用主要道具箩圈系竹制成,在民间又有“箩圈变化”的称谓。据资料显示,早在汉代就有男子穿长袍大褂演变火盆、鱼缸等什物的戏法,宋代便有戏法的明确记载。12世纪以来,杂技艺术在民间蓬勃发展,到19世纪末,据不完全统计,民间各类魔术约有320多套,分为彩法门、手法门、丝法门、搬运门、药法门、符咒门六大门类,古彩戏法就是彩法门类中的独具特色的戏法之一。

Copyright BNBVISTA.COM

  古彩戏法在民间大多出现在各种民俗活动场所,如婚庆活动、祝寿活动、丧葬活动、堂会等等……。据史书记载,来自民间的古彩戏法,在16世纪曾受到皇族的青睐,常在宫廷演出。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所谓“箩圈变化”如:箩圈献彩、箩圈上寿、箩圈献酒、箩圈当当等,内容繁多,变化无穷,但都以两圈变化一大坛而结束。到了上世纪20—30年代,成都民间艺人高把戏就以表演古彩法闻名,经常在达宫贵人的堂会上表演戏法绝技。高把戏的古彩戏法享有“袍中乾坤”的美誉,他能在众目睽睽之下神不知鬼不觉的瞬间变化出水、火、杯、盆、钵、瓶、碗等18件器物,故有“十八件”之说。抗日战争时期,上海著名魔术师傅天正,傅天奇入住成都。经常请高把戏到家中表演古彩戏法,并相互切磋交流演技。后来高把戏把他的绝技传给了成都杂技团的魔术师周明德。周明德表演的古彩戏法“三坐”享誉杂坛,堪称一绝。上世纪60年代,周明德先生又把古彩戏法的精髓传给了成都杂技团魔术演员王智忠。经过多年的表演实践,王智忠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又加以改革创新,由原来的两圈变一坛创新发展为两圈变三坛,使古彩戏法(箩圈三变化)这个传统技艺成为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典范。时至今日国内“箩圈变化”的表演者只能变出一个坛,唯有成都杂技团的“箩圈变化”表演者王智忠能变出三个坛。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由于古彩戏法在技艺上的重大突破而获得了第二届全国杂技比赛西南区预选赛一等奖,全国优秀奖古彩戏法不仅在国内屡屡获奖,1984年古彩戏法还被文化部选为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艺术节节目并代表我国政府访问南美七国,此后又被中国外联局派往英国伦敦参加十一届世界杂技锦标赛并获得金奖,因而古彩戏法这一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具有社会公认的艺术价值,同时,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信息来源: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天下民宿

  信息来源: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Copyright BNBVIS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