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族传统器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族传统器乐取材于民间丰富的竹木资源,包括独奏乐曲、合奏乐曲、歌舞乐曲、祭祀乐曲和八音乐曲五大类;黎族乐器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口弓、口拜、鼻箫、灼吧等。

  黎族传统器乐产生于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宋初的《太平寰宇记》云:“琼州聚合推鼓歌乐。”据传,黎族传统器乐以清康乾年间最为盛行。 天下民宿

  黎族传统器乐是祖国民族器乐宝库中的瑰宝,竹木器乐曲中蕴含着原生态的音乐特征,曲体结构灵活自由,旋律顺畅,音调古朴清纯,它融汇了黎族的传统文化、审美意识、民俗风情等诸多元素,为黎族人民喜闻乐见。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2008年6月7日,黎族传统乐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下民宿

  原生态的黎族传统器乐曲富有原始音乐的色彩。传统乐曲产生于原始社会生活中,保留有原始生活的音韵,展现黎族原始生活的风情,如独木鼓恢宏厚重的声音和简约的鼓谱,体现原始崇拜祭祀活动的肃穆场景。铿锵悦耳的叮咚声,使人们如置身在原始的山兰园中。声轻委婉的鼻箫,声细缠绵的口弦,诉说着情人的窃窃私语,音纯嘹亮的唎咧、哔哒、阔广悠扬的口拜、洞勺(灼吧),呈现出黎族人民劳动、节庆、欢乐等丰富多彩的生活场面。 BNBVISTA.COM

  黎族传统器乐有古朴简约的特征。曲牌结构多为单曲体,以一个曲调为基础做多次反复演奏,在反复中仅有速度变化,以反复的演奏的方法加深了人们的音乐印象。调式音阶方面,多为五声音阶为主的徵调式和官调式,曲调大体是以同度音阶反复和二度音阶为主进行,旋律起伏不大,节奏、节拍一般较为规整。[4]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代表作品 Copyright BNBVISTA.COM

  黎族器乐曾有过辉煌,如黎族器乐《打叮咚》参加1957年第一届全国音乐舞蹈会演,得到好评;黎族乐手卢玉昌吹奏的“口拜”乐器1980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连吹20多分钟不换气,博得满场喝彩。乐手黄会基因为吹唎咧,被广东民族歌舞团招收,他吹奏的唎咧乐曲《相会在山兰园》从1984年至1992年先后应邀到新加坡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吹奏,饮誉国内外。[5]

Copyright BNBVISTA.COM

  传承意义

Copyright BNBVISTA.COM

  黎族传统乐器和乐曲在祖国的音乐殿堂里独具一格。如叮咚木、鼻箫、口弓、唎咧、洞勺(灼吧)等乐器在国内并不多见,许多乐曲也是本民族独具的,它丰富了祖国器乐的宝库,呈现出祖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受时尚音乐的冲击,黎族传统器乐日渐式微,民间乐手也青黄不接,传统的乐曲也有失传之危。与此同时,全面深入进行传统乐曲的收录记谱工作,以便留存遗产;大力培养传承人,避免人亡艺绝。加强研究,有效地进行传统乐器的改革,提高它的表现力,坚持在各种文艺活动中使用,弘扬和展示传统乐曲的独特魁力。

Copyright BNBVISTA.COM

  黎族乐器有着自己的价值,它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融汇了民族历史、生产、生活、风情习俗的诸多信息,生动地体现了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特别是为音乐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