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老庚”,苗族称“噶江”,译意是“老树的根”,即把“老庚”之间的关系,寓意如树根般牢固可靠。

  建国前隆林人打老庚是讲究对象的,由于统治阶级的离间挑拨,各民族间互相歧视,民族关系紧张,民族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常见,因此打老庚多在本民族间进行。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各民族团结和睦了,不同民族之间也渐渐互打老庚。同性之间只要情投意合,就可以“打老庚”。双方如果有意,年纪小的就主动带了酒肉到年纪大的老庚家“认亲”,或互换礼物,就算结成老庚了。从此,双方“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就有“拜老庚”、“想老庚”、和“帮老庚”等一系列活动。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拜老庚”。每逢节庆,“老庚”之间都会互相来往,以加深老庚之间感情。关系较好的,平常也多有来往,就如走亲戚“越走越亲”。重大节日,老庚之间是必定要来往互相探视的。隆林各民族之间都有“不走不亲”之说,也正靠互相来往维系彼此感情,建立和维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老庚之间互相拜访,各族老庚拜年时,除送酒肉外,彝族送具有彝族风味的糯米糍粑;仡佬族、壮族、汉族则给苗族老庚送鸡、酒肉和苗族喜爱的糖蔗、土布等,当然平常来往就不一定都送礼了。苗族在接待来拜年的各族老庚时,除了杀鸡外,还把苗家特有的佳肴辣椒骨招待老庚。老庚在相互拜年中互相交心,沟通信息,探讨解决问题。据老前辈说,建国前贵州兴义汉族史国胜在广西隆林苗族老庚李开元的支持下,经常把汉族地区的生产资料运来苗区,又把隆林苗区的土特产运回贵州,沟通两省和民族之间的物资交流,密切民间民族关系。

天下民宿

  “想老庚”。不同村寨或不同民族的老庚之间,凡有大事就一定找老庚商量,谓之“想老庚”。德峨乡卜糯屯有个苗族青年,拿不定主意是否同某姑娘结婚,先找在岩头上屯的彝族老庚商量后,才把婚事定下来。 BNBVISTA.COM

  “帮老庚”。老庚之间,凡一方有红白喜事或其他困难,一定要互相告知,把老庚的事和困难当作自己的事一样,互相帮助,排难解忧。如1972年德峨保上村彝族韦阿发的二儿子病故,一时找不到棺材,他的苗族老庚熊亚总就主动把家存的一副棺材让给他。1980年苗族敖先济的爱人去世,彝族老庚就来帮他料理丧事,并在他家陪伴十多天。 Copyright BNBVISTA.COM

  又如1977年的冬天,由于天旱,许多地方粮食绝收,隆林天生桥镇风仁村的壮族村民韦元龙在桠杈镇的汉族老庚张天祥的接济下,无偿援助两担玉米,让韦元龙一家子渡过了暂时的难关。

天下民宿

  庚亲绵延,代代交往。结为老庚的双方儿女,互认对方父母和兄弟姐妹为“庚爹”、“ 庚妈”、“ 庚哥”、“庚妹”。 庚爹庚妈又认自己儿女的老庚为“庚儿”、“庚女”。辈分的庚亲既是兄弟姐妹同等的身份,又有民族的友谊。特殊的民族关系,往往在处理民族纠纷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如1963年3月,革布乡领好屯壮族农民与德峨乡那尾屯苗族农民,发生山界纠纷,双方执械相向,眼看一场械斗即将发生。这时,原德峨区副区长(苗族干部)王正荣到现场调解。当在场一位壮族老人认出王正荣正是自己的“庚儿”时,立即命令壮族一方撤离现场;苗族一方看到壮族主动撤离,又知道壮族老人竟是苗族副区长的“庚爹”时,也随之撤离了。一场即将发生的械斗,立即化干戈为玉帛。从此,双方长期友好往来。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打老庚”这一民族团结互助的传统习俗,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各族人民所接受,隆林各族不仅在县内 “打老庚”,而且在与毗邻的贵州省黔西南州一带的布依族、汉族人民的交往中,也 “打老庚”,使两个省(区)相邻的各族人民,更加团结友好相处,促进了民间和官方的往来,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隆林的“打老庚”习俗,先后被登载在一些刊物上,如《广西少数民族风情录》一书的开篇文章中,就指出“隆林各族的打老庚,反映了民族团结和睦的心理。” 天下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