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十番是民间器乐曲种,历史上分布在南海县佛山镇方圆五六公里的范围,有二三十个十番会。据老艺人口传,佛山十番约于200年前由安徽、江浙一带传入。原有锣鼓合奏的“素十番”和丝竹锣鼓合奏的“混十番”两种形式,现仅存“素十番”,与苏南十番锣鼓关系密切。苏南十番锣鼓保留有元代南北曲曲牌,就历史渊源来说,佛山十番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但在流传过程中,吸收了流传线路的飞钹演奏方式和本地八音锣鼓的常用乐器,并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成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器乐。

  它的最大特色,是轻薄小钹不按常规碰击,而是一手执钹冠,一手甩动穿上绳子的另一钹擦击,十人八人同时表演各种花式,有很强的可舞性和可观性,故名“飞钹”。这种“飞钹”表演目前在国内独一无二,属稀有项目。1935年,叠滘茶基村“何广义堂”应香港果菜行业会馆邀请,参加英皇银禧大典巡游,同年,又赴广州表演。建国后,佛山大基尾“明星影映”传人多次把佛山十番搬上舞台,在广东省内备受关注,而且远赴北京宁波、香港、土耳其等地表演,好评如潮。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由于历史变迁,只有茶基村十番会坚持活动至今,并由一批老艺人培养新手,组成新老结合的队伍,随时可以出去表演。茶基村附近的庆云、夏教,虽然停止活动多时,但保存了主要的十番乐器,这都是保护、传承佛山十番的可靠基础。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