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鼓舞是广东省汉族民间舞蹈之一。钱鼓舞原是陆丰钱鼓曲艺班的最后一个热潮舞蹈节目,所以也叫做“抛钱鼓"。流传于陆丰的钱鼓舞分为东西两路:东路钱鼓流传于碣北镇的东埔、滴水、桂林等村、碣石镇的新寮管区、内湖镇的内湖圩及其将军堂村和桥冲镇的松竹寮等村。西路钱鼓则流传于东海镇的新铺村、城东镇的关田埔村、大安镇及东管堂等村。

  据东埔村的钱鼓老艺人温座、李徒和郭祥义等人回忆,东埔建村已350多年,那么,钱鼓舞是明末清初随着居民的先祖从福建迁移陆丰定居时带来这个舞蹈并代代相传下来。其他有钱鼓舞的乡村也大致相同,有的传说是从东埔村那里通过各种渠道问接传过来的。西路钱鼓舞则以新埔和大安传开各地。东路钱鼓的动作刚强,演技接近南派武功型,伴奏的主奏乐器笛子较短较粗。发出的音量高吭宏厚、服装较接近戏曲的武侠式;西路钱鼓表演动作较柔美,主奏笛较长较细,音色柔美悠扬、服装较为文雅。为了纪念0,有钱鼓舞的乡村,每年秋收后必陆续集中练习跳钱鼓舞,以赴春节到附近村镇作“闹春"表演。

天下民宿

  陆丰各村钱鼓舞伴唱曲,至今还采用福建闽南语演唱;其伴奏器乐曲(如“柳青娘”、“双清”、“钱鼓尾”、“画眉跳架”等)与甲子镇民间器乐曲——甲子“福建八音"曲牌,不但词牌名相同,而且旋律曲调也基本相同,伴奏(主要是笛子、大管弦、云锣、刮仔、双音、五劈等)也基本相同;他们的钱鼓曲班所保留的“八仙贺寿”的曲牌和器乐曲的曲调及唱词与陆丰的正字戏“福建仙"的音乐唱腔也基本相同;其曲唱班的小戏道白,现在也还保留着福建闽南语。由此可见.陆丰的钱鼓舞是从福建传来的。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建国前的钱鼓舞一般由身着古代武侠服装,头戴童帽(相当于正字戏“八仙贺寿"中蓝采和所戴之帽)的一对少男少女表演。表演者中一人手拿一个边上装有若干铜钱,摇之发响的六角形单面皮鼓,鼓面直径约六至七寸,并绘上彩色花鸟图案;另一人双手各拿两块约6寸长的竹板,作摇颤击打、表演舞蹈动作之用。演员在乐队奏完“柳青娘”和“双清”等钱鼓舞笛套音乐之后云步出场,先在围观的群众中绕一大圆圈,然后在圈中心的一个约1平方米的四方形内沿着边线作各种动作和区位变动表演。大圆圈与中间小四方表演区构成一个旧铜钱图案,这与“钱鼓舞”的名称是相呼应的。据传全舞共有108步的舞蹈表演组合动作(大部分是重复的),主要有勒马、穿针、织绣、插花、画眉、牵盆、相会、黑虎、碎拍、啄鼓、凤花摆尾、苏秦背剑、魁星踢斗、金鸡独立等动作,其中以最后的高抛接钱鼓为表演热潮来结束全舞的表演。 BNBVISTA.COM

  各村钱鼓舞传说各有传奇:新铺村艺人洪木潘、陈鑫等说钱鼓舞是表现货郎郭华常卖胭脂于刘宰相门口,与其女月英相爱,因门户不对,刘宰相不美其愿,月英与郭华1相约奔走他乡,舞蹈所表演的正是他们出走路上的情景。东埔村的钱鼓舞故事有神话色彩,是反映正月十五夜松园寺看花灯中,云英与沈郭和相爱的故事,舞蹈是反映一女子(即小姐云英)和一囡(即丫环春桃)去寻见沈郭和的情景。

天下民宿

  钱鼓舞伴奏的管弦乐器主要有笛子、大管弦(龙舌兰根胫所做的胡琴是正字戏高腔曲的领奏乐器,也叫“提琴”);打击乐器有大鼓、大锣、大钹钦仔、云锣、“刮仔”(即潮州的床头钹)、双音(或三音)、五劈(五块竹板所做,也可以“七劈”)等。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钱鼓舞音乐与福建的南音近似。曲调古朴幽雅.它有两个特点: 天下民宿

  (1)钱鼓舞乐曲多属羽调式,它的属音(即“角”音,古琴二三四谱是“六”音)唱时要往其上方音来回颤动,俗称活“六”音,产生近于潮乐的“活五"曲的效果,但情绪又不同“活五"调那样悲伤,听之使人感到别具一格。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2)钱鼓舞乐曲每乐句的结束前,常常拉长最后一音(或稍拉长),并通过圆滑的倚音装饰后,用迅速下滑来逗句,显出特别的民族韵味。

天下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