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祠祭典的历史渊源:
祭屈初始于屈原殉国后,汨罗江两岸人民在每年的端午节自发组织龙舟竞渡、祭屈仪式纪念屈原,祭礼由巫师主持。汉代三闾大夫祠庙设立,官府祭屈活动成为历朝沿袭的祀典。历代官府端午祭奠,有史料可考的有南朝宋湘州刺史张邵亲临汨罗祭祀,并请颜延之作《祭屈原文》。唐天宝七年(748)唐玄宗下敕重修屈子祠,并命地方官“岁时致祭”,将祭祀屈原正式纳入朝廷的祀典之列。此后,历朝数次给屈原追赠封号,官府数次修建庙宇,每次加封和修建都由州、县1亲临祭奠,有宋知潭州府事真德秀、湘阴知县胡哲,元湘阴知事宋仁仲、孙天才,明湘阴知县黄知让、戴嘉猷等。至清代官府到汨罗祭祀屈原更是有明确规定,祭日为五月初五。雍正九年(1731),加县域屈原行祠春秋二祭,祭日为正月和七月的上旬丁日。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祭祀规定废除,地方1只有不定期的祭祀活动。抗日战争和“0”期间,纪念地遭到破坏,祭祀活动中止。1980年地方1祭祀活动恢复,每年的端午节龙舟竞渡都由地方官主持。国际、国内名人来纪念地祭祀亦由地方1陪同。
据《湘阴县志》记载:清时每年五月初四,地方官到汨罗净庙(打扫)省牲(宰杀猪羊)行三叩首礼。祭日(初五)设整猪、羊各一,帛一(长1丈8尺的白绢),爵、簋、豆(均为古时食物盛器)25件,内盛白酒和稻、稷、粱四色,米饭、加工的鱼和猪、鹿、兔肉、韭、芹菜以及栗或荔枝、榛或核桃、菱、芡(或莲肉)等食品;开祭时秉烛焚香,击鼓鸣金,鸣炮奏乐,之后,由司仪(礼生)唱读祭文,唱毕。地方官及其他朝廷命官着蟒袍补服,行三献爵六叩首礼。整个祭典活动庄严隆重,带有强烈的湘楚文化色彩。当地民间一直沿袭这种古老的程序祭祀屈原。 BNBVISTA.COM
屈子祠祭典的相关制品及作品:
1.祭祀器具:长袍、马褂、礼帽、香炉、烛台、酒具以及盛装食物的盘碗等。
2.相关作品: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南朝颜延之《祭屈原文》;南宋真德秀《祭屈原文》;2005年中国岳阳汨罗江国际龙舟节祭龙仪式祭屈原文;2005年端午杨氏龙舟队祭屈原文(此为民间祭屈活动)。
祭屈活动都由专事祭祀的儒生(当地称礼生)主持。两千多年来,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每年在端午节龙舟竞渡之时,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流传至今,所以儒生是整个祭祀过程的传承者。这些儒生基本上是承师辈口头传授而掌握这门技艺。目前,掌握整个祭祀流程的儒生经普查,有如下6人:杨基良、何迪仁、杨治华、黄华山、周台干、冯林苍。
屈子祠祭典的主要特色:
天下民宿
1.群众性。屈原在汨罗江畔生活了九年,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屈原投江后,当地群众立即组织救捞,并在江边修建了祠宇,每年端午节前都要自发性地组织祭祀,同时,还要举行龙舟竞渡纪念屈原。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2.地域性。祭典是龙舟竞渡前必须进行的程序,也是汨罗当地独有的活动。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3.季节性。在汨罗,只有端午节的时候才举办龙舟竞渡,因此,祭祀活动也只在此时进行。
屈子祠祭典的存在价值: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1.历史价值。祭祀活动已经存在两千多年历史,自战国至今汨罗人民一直沿袭这项古老的祭祀仪式,流传至今,可以说是研究楚文化的活化石。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2.科学价值。屈原是中华民族的爱国典范,由他而衍生出汨罗江畔独特的端午习俗,尤其是祭祀过程中儒生唱读祭文的那种既高亢明亮,又具悲壮深沉的曲调,极富汨罗江民间礼仪文化特色。所以,整个祭祀流程,又是楚地民间礼仪文化的传承。
3.教育价值。祭祀屈原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通过参与这项活动,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可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龙舟竞渡可以说是人民群众丰衣足食的具体表现,祭祀典礼也是人民群众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祈福,符合中华民族对美好事物积极追求的传统。
BNBVISTA.COM
BNBVISTA.COM
屈原 (前339~前278)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 ),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2-3] ,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屈原是“楚辞”的......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