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司马懿得胜鼓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司马懿得胜鼓》是盛传在河南温县的民间打击乐,她古朴典雅,粗犷豪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所创,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

  司马懿得胜鼓的历史渊源 BNBVISTA.COM

  公元3世纪中叶,魏、蜀、吴三国鼎立,各称雄一方,相互争夺天下。魏国大将军司马懿为了夺取斗争的胜利,命军中乐师根据音乐中宫、商、角、徵、羽五声的关系原则,选用大鼓、大镲、鞭鼓、云锣、月锣5种各具特色的打击乐器,创编了《得胜鼓》鼓曲。该鼓曲问世后,一直在军中沿用。将士出征,以鼓乐相送,壮扬军威;将士凯旋,以鼓乐相迎,隆重庆贺。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四万步骑北伐辽东叛将公孙渊,北渡黄河途经家乡温县时,在县城南门外济水河东岸的虢公台上,宴请地方官吏和父老乡亲。宴会上,司马懿命乐队演奏得胜鼓助兴,震天动地的鼓声隆隆作响,久久在天地间回荡,令人心旷神怡,荡气回肠。司马懿更是神采飞扬,欣喜若狂,慨然作歌:“天地开阔,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济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激动人心的情景令众乡亲感慨万分,他们被得胜鼓优美的鼓声所震慑,纷纷恳求将此鼓曲赐给家乡。司马懿欣然应诺,立即令人予以传授。由此,得胜鼓便由军队传入民间,被后人称之谓《司马懿得胜鼓》。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司马懿得胜鼓历经沧桑,经历了三国时期的诞生期,晋代时期的鼎盛期,隋代至清代时期的传承期,中华民国时期的低潮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复兴期,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 天下民宿

  司马懿得胜鼓的艺术特征及基本内容

天下民宿

  司马懿得胜鼓演奏乐器较多,表演队伍庞大,少则百余人,多则数百人,场面宏大,十分壮观。其艺术风格深邃凝重,古朴典雅,粗犷豪放,气势磅礴。演奏时鼓声隆隆,锣声锵锵,宏伟壮观,威武雄壮,具有一种震天动地的感召力量。 Copyright BNBVISTA.COM

  司马懿得胜鼓鼓曲共十二回,每一回的开端均用5声响鼓起头,每一回的结尾均用24声响鼓收尾。演奏司马懿得胜鼓的乐器共有5种,各具特色,各显神威。大鼓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也是其中的主奏乐器,声音洪亮,粗犷豪放。演奏时一般为一人一鼓单独击打,也可一鼓双人交流对打。大镲声音洪亮悠长,激越高亢,演奏时演员昂首挺胸,双臂将大镲高举于头顶,划双圆圈翻花击打。鞭鼓因用马鞭击打而得名,该鼓外为圆柱体,内为圆锥体,其构造新颖,响声清脆奇特,别具特色。鞭鼓棒由竹子精制而成,长约50厘米,点缀以红绿彩线,棒头系一条五寸长的皮质鞭梢。演奏时演员左臂向左平伸,左手托鼓,右手持鼓鞭高举过头顶侧身击打。云锣和月锣因形似月亮而得名,寓意为采天地日月之光辉,纳宇宙万物之灵气。云锣和月锣原为二人各执一器进行演奏,中华民国后改为将云锣和月锣分别固定在同一个锣架上,由一人同击二器进行演奏。演奏时演员左手持锣架,右手用木制的锣板击打。云锣响声浑厚,古色古香。月锣小巧玲珑,声音清脆明亮。大锣又名传锣,原在仪仗队的前面,拴于杠下由双人肩抬击打,作“鸣锣开道”的用场,后加入打击乐的队伍中参加演奏。唐朝时,相传乐器马锣加入鼓乐中演奏。马锣较云锣稍大,圆形,面平,为青铜制。演奏时,演员左手提锣,右手握锣板敲击。演奏中,有将马锣垂直抛向空中五尺高,落下后用左手接锣继续敲打,或二人相互抛锣击打的特技表演,十分精彩壮观,可惜此技艺于清光绪年间已失传。该鼓乐的乐器配置比例为,大鼓12面,大镲24副,鞭鼓、云锣和月锣各24面,大锣2面,共为一套。

BNBVISTA.COM

  司马懿得胜鼓的基本特征

天下民宿

  司马懿得胜鼓构思精巧新颖,题材结构完整,文化内涵深邃,艺术表现力丰富。 天下民宿

  首先,司马懿得胜鼓将易文化阴阳五行哲理、天体运行自然规律和军事学等传统文化,有机巧妙地融于鼓乐之中,具有文化内涵的深邃性。在乐器选配上,她选用了5种各具特色的打击乐器配伍演奏。该鼓乐每一回均用5声响鼓开头,俗称“老五锤”。五与吾谐音,寓意着以我为本,将士们闻之,遂产生一种自尊、自信、自荣和自豪之感。同时,她代表着五声(宫、商、角、徵、羽)、五行(金、木、水、火、土)、五方(东、西、南、北、中)、五季(春、夏、秋、冬、中夏),寓意着五声同歌、五行和谐、五季俱荣、五方归一,寄望着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天下太平、华夏腾飞。从曲式结构上看,该鼓乐共十二回,每一回表示一个月,且每一鼓班的大鼓置数为12面。它们均代表一年的12个月和一天的12个时辰,象征着月月打胜仗、年年奏凯歌之意。

天下民宿

  第二,司马懿得胜鼓所在区域,在司马懿故里安乐寨村及其周围村庄,具有乐种区域的独特性。据《晋书·宣帝》记载:“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南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该区域坐落在温县城西南13公里处的清风岭上,是三国末年司马懿次子司马昭修建的晋王城。该城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城内有10余个村庄,今仍沿用当年的名称。晋王城分内城外城,安乐寨村位于内城,原名安乐宫,为司马氏家族及王妃们居住的王宫。安乐寨村西百余米处的上苑村,是司马氏游玩的上花园。安乐寨村东1公里处是禅房村,是司马氏禅定修行、顶礼膜拜和晋佛上香的地方。村东北1公里处的东、西招贤村,是司马懿设立的招贤馆,用于广集天下贤才招贤纳士的地方。村东北1.5公里处的辛庄村,为司马氏练拳习武和狩猎处。村北1.5公里处的护庄村,原名护驾庄,为护卫和保驾晋王城的驻军之地。此外,安乐寨村南3公里处的小营村,为司马氏镇守黄河渡口的驻军营地。村东3公里处的作礼村,是司马氏设立的读书讲学、育人说教和作乐习礼的场所。 天下民宿

  第三,司马懿得胜鼓参演乐器种类较多,数量较大,非常适宜组织宠大的表演队伍参加宏大场面的庆典演出。演员少则百余人,多则数百人,既可以在固定场所表演,又可以走村串乡沿街做行进表演,十分便于众多的民众观看。演员和观众同欢同乐,既美化生活,又陶冶情操,因而形成了表演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和民众参与的广泛性。 天下民宿

  第四,该鼓乐已形成了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千百年来,司马懿得胜鼓以顽强的生命力深深地植根于社会大舞台和民众的沃土。通过历朝历代的文化积淀,依赖民风民俗逐步得以传承和发展,已成为温县安乐寨村及周边地区民众参加节庆、庆典、祭祀、社火、庙会等传统节日组织文化娱乐活动时不可缺少的一个主要项目,形成了该鼓乐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