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夹弦,又名两夹弦,也被人们称为“大五音”,是主要流行于山东西部以及河南东部及北部,江苏北部,安徽省北部一带的地方戏。因为它的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众按照其方言习惯称它为“两家弦”“大五音”,它与流行在黄河以北的聊城德州滨州地区的“四根弦”(也称“一勾勾”“河西柳”“哈蟆嗡”)有密切的血缘关系。

  2008年,二夹弦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地区有河南省开封市、滑县和山东省定陶县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二夹弦是在鲁西南一代流行的曲艺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花鼓丁香”主要流行在鲁西南地区,因为经常上演《休丁香》(《张郎休妻》)而得名。

天下民宿

  二夹弦的基本唱腔为大板、二板。另外还有三板、北词、娃娃、山坡羊、捻子、赞子、砍头橛、栽板、哭迷子等腔调。伴奏乐器以四胡和柳叶琴为主,辅以二胡、板胡、三弦、横笛等。打击乐器与京剧相同。在唱法上,除老生受高调梆子影响用“二本腔”(假声)外,小生、旦、丑、净均以真声为主,尾声翻高用假声,保持了传统的演唱特色。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二夹弦的传统习惯是唱功重于做功,所以它的唱腔是戏剧布局的核心。初期,生、旦角都用本嗓演唱,红脸、花脸行当都用二本腔(假嗓)演唱。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两夹弦得以迅速发展,角色行当齐全,音乐、唱腔基本形成,唱腔基本上用真嗓,尾音翻高的用假嗓,只有红脸用二本腔演唱。从这一时期开始,两夹弦唱腔就基本固定下来。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二夹弦的唱词有两种不同的结构表式。一是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的上下句式,韵脚为上仄下平,下句押韵。在这种结构形式中,亦有一种字数多少变化不定的长短句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的唱词,虽仍为上下句体,但句体的排比罗列、韵脚的要求等不太严格,垛句上下的呼应也不一定对称;另一种结构形式是“三、三、二”结构的娃娃句体,这种词格,除第四句和第七句跳韵外,其余各句均为同一韵脚。第三句为“平、平、仄”,中间三句为“仄、平、仄”,最后两句为“仄、平”。在实际应用中,对此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BNBVISTA.COM

  二夹弦所用的语言,为鲁西南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声韵基本相同,但其四声调值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语汇称谓不尽相同。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文场乐队配置、大小不等,一般是四至八人。使用的乐器以四弦(也叫四胡)为主,它类似二胡,有四根琴弦,分别夹着两股马尾进行演奏,以发出双印,音量较大,琴师在演奏时常戴有金属指帽按弦,音色铿锵有力,其它弦乐器有二胡、矮秆坠胡,有时也用小提琴、大提琴配合。拨弹乐器有琵琶(早年是使用柳叶琴、与山东拉魂腔所用相同,现已改为通用的琵琶)、中阮、三弦等。管簧乐器有竹笛、笙、闷子等。 BNBVISTA.COM

  在武场音乐中最关键的是司鼓,它是文武场音乐的总指挥,兼奏手板、边鼓及堂鼓。云锣、木鱼、小钹等使用很少,一般不另设专人,而由操持大锣、钹的人分别兼奏,唢呐由弦乐师兼奏。

天下民宿

  二夹弦经典传统剧目有所谓“老八本”(《头堂》《二堂》《休妻》《花墙》《大帘子》《二帘子》《花轿》《抱牌子》)之称,另有《站花墙》《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吕蒙正赶斋》《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等90余出,多是反映民间的小戏,还有不少是从柳子戏等地方戏中移植过来的。新中国成立后,二夹弦创作(或改编)了大量反映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剧目,使两夹弦这一剧种获得了新的生命,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山东二夹弦演员黄云芝(艺名“小白鞋”)以细腻、婉转、悠扬的唱腔和优美、轻盈的台步而闻名,黄云芝促使二夹弦戏曲在重唱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舞蹈技巧的提高,使二夹弦戏曲成为完美综合艺术的统一体。

Copyright BNBVISTA.COM

  1952年和1954年。山东省第一届和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黄云芝演出现代戏《离婚》和整理的传统剧目《站花墙》、《换亲》获得演员一等奖,马福勤、李京华等获得三等奖,剧目获得一等奖。并由上海制片厂灌制了唱片,黄云芝出席了全国群英会。1959年10月,毛泽东在济南观看二夹弦《三拉房》等剧目的演出。同年11月,山东柳子戏、两夹弦、柳腔联合演出团进京汇报演出,菏泽专区演出了二夹弦《三拉房》《站花墙》《拴娃娃》《三进士》等剧目,在北京演出期间,受到1、1、陈毅、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