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兴国山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兴国,地处赣南的将军摇篮,又被誉为“山歌之乡”。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兴国人常用山歌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国山歌。

  当地至今流传一首歌谣:“会唱山歌歌驳歌,会织绫罗梭对梭。罗隐秀才造歌本,一句妹来一句哥。”诉说了兴国山歌的久远历史。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它由唐末诗人罗隐所创。史料中还有太上隐者,山都木客舞唱鼓吹的的记载,苏东坡还为之赋诗“山中木客解吟诗”。山歌本是山民在田野山林相互唱和的歌。进入两宋时期,“跳觋”从闽西流传到兴国。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法师们把兴国山歌引入“跳觋”,使它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法事活动,一部分是娱乐,也就是唱山歌。逐步地,兴国山歌的形态变得更加多元,出现人物、情节、故事、表演,随之出现有男有女的觋公、觋婆(男扮女装),也逐渐深入到庙会、婚嫁、建房、祝寿等民俗活动。至此,兴国山歌出现了两种平行交错、共同发展的趋向:一是山野田间的即兴唱和,另一种是职业歌师的室内娱乐歌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兴国山歌成了苏区有力的宣传武器,鼓动了一批批人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1996年,文化部正式将兴国命名为“山歌之乡”。

天下民宿

  兴国山歌生活气息浓郁,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三打铁、联唱、轮唱;有锁歌、盘歌、斗歌、猜花、丢观音、绣褡裢、藤缠树、树缠藤等。按表演形式来分,主要有以下几种:山野田间唱和,因情因景因人而变化,内容涵盖情歌、生产、生活、时政等,;跳觋,分南河山歌,一为情歌,一为插科打诨的搞笑歌,由觋公、觋婆装扮演唱,以及东河山歌,即祝赞歌;民俗歌,婚丧嫁娶、庙会、祝寿、建房、小孩满月等,演唱者多为职业歌师;叙事山歌,多为一问一答、一正一反式对唱,有较强的故事性,常常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赛歌,歌手聚会打擂台,考肚才,比机敏;舞台化的新山歌,多为改编后的表演性山歌、山歌剧。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在长期演变中,兴国山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有一套完整的、相对固定的演唱程式。山野之歌多为七言四句体,而室内演唱的山歌则长短不限。每首歌开头,都有一句“哎呀嘞”作为发端语,然后用一、二个比兴句起兴、定韵。歌腹部分可长可短,少则一、二句,多则数十甚至上百句,行腔中起伏跌宕,错落有致。结尾的前一句,用“心肝格”(心肝哥、心肝妹,现今多用同志哥、同志妹)作呼应语,随后就是一句画龙点睛式的结束语,俗称“杀板”。歌手(主要指室内演唱的歌手)手执小锣一面,在中间有拖腔之处敲击小锣,得以片刻休息。即兴性、叙事性、群众性。兴国山歌长于叙事,甚至能演唱整本《三国演义》。 “唱歌从来冇歌本,灵番刁钻考肚才”,基本上是即兴演唱,随口而出,全凭歌手的歌才与智慧。演唱形式多种多样,只要能上下勾连,人人都可随意接腔,常常出现一人唱来万人气氛热烈的场面。

天下民宿

  兴国山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类型,传承和记载了客家文化。涵盖了客家人的繁衍生息诸多方面。研究、解读兴国山歌,发掘其精华,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凝聚客家乡亲。以山歌为纽带,发挥联谊功能,能促进世界各地客家人的团结。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