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昌地处赣东抚河上游,百姓礼佛甚笃,每岁菩萨生日,便要举行迎神赛会,聚众演剧。明正德(1506~1521年)《建昌府志》载:“广昌县近年居民,互相纠敛钱财,宰杀猪羊,扮装各样戏文。近而抚(州)、赣(州)、饶(州)、信(州),远而闽浙等处军民商贾,莫不1,动至数百千人,如此者,半月乃罢。” Copyright BNBVISTA.COM
至明万历间,又兴起了一种“神戏”,尤以甘竹镇的舍溪、赤溪和大路背三村最盛。三村纷纷组建戏班,设立宫庙,祀奉秦朝蒙恬、王翦、白起三元将军。每至正月新春,各择吉日,游村出赛,鸣锣开台,搬演孟姜女连台大戏,一年一度定为俚俗。
广昌三村的孟戏剧本,渊源有自,不尽相同,赤溪两夜本,六十四出,舍溪较赤溪多出《开山》《打钱》《赐福》三折,为六十七出,连演两夜半;大路背三夜本,六十八达岭出。据老人传说:舍溪、赤溪的唱本、道具与神像,是从洪水中所得,长期来,由少儿戴着面具装扮演出,当属傩戏一类。大路背一路,移植于明《长城记》,其中《送寒衣》一场,与晚明刊本《摘锦奇音》《词林一枝》《尧天乐》同出一源,所唱[山坡羊][下山虎][驻云飞]六首词曲完全一样,即系青阳腔一派。三种剧本的重点场次也有差别,舍溪、赤溪突出 “杀坏杞良、葬夫跳海”的情节,大路背则以宫殿赐带、携骨还乡为结局。但三路的孟姜女都姓许,孟姜女传为许姓,最早出现在明代万历之际,广昌三种“孟戏”,便是晚明戏曲的遗存。
Copyright BNBVISTA.COM
三路“孟戏”音乐,均唱曲牌体南北曲,俗称吁河高腔。明嘉、万年间,广昌及周边地区的各种戏声腔频频入境,如弋阳腔、青阳腔、海盐腔、徽池雅调、陇东调、昆曲,相互交流,急遽融合,新腔老腔共存一体。舍溪、赤溪高腔曲词浅显,音调平平,“滚唱”接近口语,很少联套。大路背高腔,文词雅致,唱腔委婉,曲牌结构严谨。三路孟戏都以小锣小鼓伴奏,干唱帮腔,唱词间常插入道白,有唱有念,具有“夹白混唱”的特点,在几个单音或短小腔句之后,突然用小嗓翻高唱出“衣”音,别有风韵。 天下民宿
广昌孟戏的传承以社区为单位,一村一庙,一庙一班,世代相传。各村的代表人物有赤溪的曾珍生(鼓师),曾礼仁(小旦);舍溪的魏士元(小生)、方正兴(小旦);大路背的陈立庆(鼓师)、谢梅生(小旦)等。 天下民宿
2006年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