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流长校十番锣鼓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校“十番锣鼓”是流行在长校村、江坊村一带的民间器乐演奏活动,“十”指其乐器多,“番”指其花样翻新,在长校,凡是逢年过节、迎亲贺寿、上梁入屋、扫墓祭祖、迎神出案、游族谱、抬龙灯等,都用“十番”,特别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一条龙灯就配有一堂“十番锣鼓”,因此在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

  明永乐年间,“十番锣鼓”在南方盛行,长校镇到邵武一带做纸的工匠,闲暇之余,参与当地的“十番锣鼓”演奏自娱自乐,返乡后把这种娱乐形式带回,后流传开去,成为当地人逢年过节、志事贺喜,自娱自乐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文化艺术活动。十番锣鼓的演奏者,过去多为民间职业性鼓乐班“堂名”中的乐手和寺院中的道士。不少民间艺人分散在农村亦农亦艺,他们随时可被“堂名”班主或寺院当家道士招聘去参加民间婚、丧、喜、庆等活动的演奏(道士不参加民间婚礼的演奏活动)。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十番锣鼓”原只有铜鼓、哒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后融入了碰铃、笛子、二胡、板胡、六角琴、杨琴等乐器,有坐着演奏或路上行进演奏两种方式,演奏人员分为两组,一组负责打击乐,一组承揽丝弦乐,队形是丝弦乐在前,打击乐在后,乐队由笛声引路。乐队选择何种曲目,由笛子手决定,笛子送出一个音符,众乐手立即同步跟上。笛子手即要有较好的技艺,又要有很强的节奏感和协调能力,以和谐整个乐队的演奏。打击乐的第一位是十番锣鼓的总指挥,他左手执铜墙铁壁鼓、哒鼓,右手握一鼓棰,时而击铜鼓,时而击嗒鼓,时而敲鼓边,时而敲鼓檐。

天下民宿

  目前,长校镇长校村、江坊村“十番锣鼓“各成一队,演奏队员共计40余人,经常在参加县文艺演出活动时调演“十番锣鼓”,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