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象山龙灯锣鼓为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
  象山龙灯锣鼓具有独特的打击风格和音响效果,尤其是石浦地区龙灯锣鼓别具一格,世代相传,繁衍不绝。象山南部的龙灯锣鼓在明嘉靖年(1566年)左右形成,时值昌国设卫,戚继光屯兵,民间庙会盛行,龙灯作为庙会巡游的领路龙参与其中。而象山东北部地区的龙灯锣鼓在开始形成,民国是鼎盛期。目前,象山舞龙队多达二十余支。旧时,象山西部、中部却无舞龙队,近几年来,也引进创新了现代舞龙艺术,如:母子龙,以舞台表演为主,但无传统的龙灯锣鼓。

  象山县龙灯锣鼓是若干锣鼓谱组合而成,打击方法、锣鼓谱、音响效果基本相同,有些村将各种锣鼓谱自由、灵活组合起来,形成本村独具特色的龙灯锣鼓。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象山龙灯锣鼓的锣鼓谱有二五七、三五七、三五八、三六九、地地包、铁盔、快板、正板、行板、笃笃对、冷板、宽心锣、慢板、万花锣、梅花锣、粗十番、三番等。三番锣鼓又改用大锣为中音锣、大钹改为闹钹,取消号头角(一种传统的号角)。其由紧急风、冲头、马腿、宽心锣、滚头子、长治等锣鼓谱组成。演奏时,齐奏多,分奏和领奏少;站奏多坐奏少,声音短促,每个音象刀切一样,音低沉有力,舞龙时快节奏的多,节奏快,龙滚得也快,龙就显得象闪电一样灵活,说明滚龙灯越“乐力”(很有活力)。龙灯锣鼓以号头角(也称号头尖)的声音作为主旋律,又作为龙吼。进村时,都以号头角作为龙吼,该村民听到“龙吼”就出村以鞭炮相迎表示欢迎。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改革开放后,很多村逐渐恢复了龙舞活动,这些民间舞龙队伍活跃在乡村,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BNBVISTA.COM

  信息来源:宁波市文化馆(宁波市展览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天下民宿

  信息来源:宁波市文化馆(宁波市展览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