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本袋制作技艺为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本袋,又称“香包”,古称“香囊”、“荷包”,亦称“佩帏”、“容臭”。香包中配以研成细末的细辛白芷、丁香等中草药,散发出的香味能驱虫防蚊。屈原《离骚》中有句云:“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篱”、“辟芷”、“秋兰”都是香草,“纫”是连缀之义,“佩”即佩帏,整句意思就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戴在身上。说明香包在屈原所处的战国时期已是一种饰物。到唐宋时期,香包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男官吏佩带的香包中不再放置香草,改放手巾细物等,称之为“荷包”。而嘉兴市一带农村制作的香包内,放的是用历本纸包的晒干研细的桃枝叶,所以当地人都称香包为“历本袋”。

  吴彩英(1934年出生)是桐乡著名的民间手工艺术家,人称“巧手婆婆”,她绣的历本袋远近闻名。吴彩英绣的历本袋,面料大多用绸缎(现多为彩色皮革),形状各异,有方形、正方形、八角形,还有十二生肖、爬山老虎等动物造型,一般长10厘米以内,小巧玲珑,制作十分精细。香包图案很漂亮,有松鹤、牡丹等花鸟,还有武松、吕洞宾等故事人物,十二生肖、爬山老虎等更是栩栩如生,惹人喜爱。一直以来,香包大多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以除秽辟邪。吴彩英也在每年端午节当天,从桃树上采摘新鲜桃枝叶,晒干后研碎,用历本纸包好后放入香包。据吴彩英介绍,过去香包都佩戴在身上,或作为定情之物赠给心爱之人,而现在不同了,人们大多将香包挂在汽车或房间里,有人纯粹是因为香包精致漂亮而买的。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历本袋(香包)制作技艺具有三重价值:其一,历本袋(香包)历史悠久,对研究我国丝绸织造工艺的发展历史有一定的价值;其二,历本袋(香包)色彩艳丽,工艺精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其三,历本袋(香包)大多用于民间端午节,有除秽辟邪之说,对研究当地民俗有一定的价值。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历本袋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下民宿

  信息来源:嘉兴图书馆

Copyright BNBVISTA.COM

  信息来源:嘉兴图书馆

天下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