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词调又称台州词调、才子词调,是台州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由南词、昆曲和民间小曲等曲种的声腔、音乐,结合本地方言,逐渐演变而成,曲调以“词调”为主,分散板、中板、流水板等,唱词所用的语言道白,均为台州书面语。所用的乐器有二胡、洞箫、竹笛、三弦、琵琶、扬琴、檀板、碰钟等,以二胡为主要乐器。演奏节奏均以婉约平和为主。音乐轻柔婉转,优美动听,声腔悦耳爽心,抑扬并蓄,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曲艺音乐艺术。除临海外,还流传于黄岩、椒江、温岭天台仙居等地。临海词调主产地在临海,已流传了近500年。

  临海词调起源说法不一。据近代著名学者、邑人项士元(1989—1959)所著《临海文化史》记载:“词调发端于南宋乐师张镃所创的海盐腔,元初杂剧家杨梓加以整理发展,明中叶海盐腔盛行于嘉、温、台一带,明末演变成词调。”又一说,词调是由昆曲演变而来。甚至还有词调起源于唐代之说,词调究竟起源于何时,有待考查研究。宋代以著名词人陈克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佳作迭出,词格高丽,他们的作品常被艺人们谱成词曲,广咏传唱,大大促进了临海词曲艺术的发展。

天下民宿

  清代中期,词调在临海颇为盛行。道光十四年(1835),词调优秀艺人林心培(号镜心),善度曲,县令胡基培离台时,林心培特地写了一曲《留览雅笺》赠行;同期的董林(臣炜)、洪珍薮(锡麟)等人以善于吹唱闻名。光绪年间(1875—1808),台州又有宋淑兰、杨月悟、周新甫、秦月波等人,对词调都有较深的造诣,月悟、月波二人精丝竹、谙音律,淑兰尤好改编剧目;艺人则以高星基、于秋生最负盛名。清代后期,临海词调处于旺盛时期,项士元在《慈园音乐琐谈》中记载:“吾台音乐集团有‘成文’、‘近圣’二社。成文社之组织始于清道光、咸丰年间,以词调名,其学传至天台。”自清乾隆、嘉庆年以来,临海演唱词调的集社有:杨月悟发起的“昭德社”、杨吾生的“成文社”、陈建华的“近圣社”、叶统法的“风韵社”以及“道遥社”、“薰风社”、“易风社”等七社,入社成员有近百人,多以文人学士、优闲子弟者组成,称为“长衫派”,故有“才子词调”之雅称。而后期那些入社成员因出身清贫的低层劳动者,则称“短打派”。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形式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临海词调是一种坐唱民间曲艺形式。在演唱和演奏时,参加人数可多可少,多则十多人,少则三五人,大家团团围坐,手持各种乐器自拉自唱。艺人们在风清皓月之夜,集结自娱演唱。在佳节之时,社员们轮家演唱,为诸文人雅士消愁解闷。有时受邀为富贵人家贺喜祝寿后助兴,每次只唱一、二出戏,多则谢绝;唱后不取分文,但须盛宴招待,以示其身份之高雅。民间“斗会”也是词调集社的活动场所之一。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曲调 天下民宿

  临海词调音乐优美柔婉、缠绵动听,深受临海乃到台州百姓喜爱。词调的声腔丰富多彩,旋律抒情流畅,飘逸清幽;节奏富于变化,调腔抑扬优美。具有不同速度、不同情绪、相对稳定的板式曲牌约30余种。主要曲牌有:男工、女工、平和等,这些曲牌既可叙述曲折离奇的故事,又可适应情节的需要,抒发喜、怒、哀、乐的感情。

天下民宿

  声腔

天下民宿

  词调的声腔非常讲究“字清、腔圆、音准、板稳”八个字。强调“句句有神,字字有功”,行腔自然,圆润抒展。《白兔记》中的《出猎》一场,李三妈为表达自己的悲苦生活以及想念智远的一段唱腔中,短短十几个字的唱词,竟婉转叠唱了51板,听来酣畅淋漓,声情并茂,不难看出老艺人们在声腔的运用上,有着深厚的功底和感人的魅力。 Copyright BNBVISTA.COM

  30年代之前

天下民宿

  20世纪30年代之前,参加词调演唱、演奏活动的均为男士,并根据戏剧人物角色分生、旦、净、末、丑诸行当。唱女角的男士也模仿昆剧、京剧用假嗓小腔来演唱。唱词所用的语言道白均为台州书面语,即台州官话。所用的乐器有二胡、洞箫、竹笛、三弦、琵琶、扬琴、檀板、碰钟等,以二胡为主要乐器。演奏节奏均以婉约平和为主。1934年台属六县联立的简易师范学校在紫阳街紫阳楼办了一个词调学习班,吸收了蒋桂青等少数女学生参加。排练了《大庆寿》、《白蛇传》、《出猎遇母》、《马融送亲》等戏,在当时县政府大礼堂演了四个晚上。从此临海开创了女子登台演戏,女扮男角,把词调较为完整地搬上舞台演出的先河。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50年代

BNBVISTA.COM

  20世纪50年代,词调在临海市政府的重视下,成立了“临海城关业余词调剧团”。为了适应众多教唱、学唱的方便,将词调的工尺谱翻录成简谱。到60年代,临海词调到了最鼎盛时期。1962年临海文教局组织了词调演唱队,参加了浙江省文化厅在宁波举行的“弹词书会”演出,以坐唱形式演唱了《小宴》、《断桥》、《拜月》等三个节目,获得了好评和奖励。1964年又先后排练了《凤仪亭》、《马融送亲》、《渔家乐》等大戏和《僧尼会》、《牡丹对课》等一批折子戏。同时创作了《还猪》、《一根绳子》、《红管家》等一批现代小戏,其中《还猪》获台州地区文艺会演音乐二等奖。“文革”时期,临海词调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作为腐朽没落的产品,受到了抑制,打入“冷宫”。 BNBVISTA.COM

  90年代后 Copyright BNBVISTA.COM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临海词调受到临海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怀。一些民间艺人,经过挖掘、收集、整理后,词调又获得新生,走进百姓中间,重新返回舞台。尤其是1994年1月,临海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市委、市政府领导极为重视,把词调列为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部门也加强词调挖掘、保护工作,做了许多的具体指导,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一大批热衷于词调的爱好者,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尽心搜集一批失散的传统剧目和曲牌。其中卢三军撰词,宋志仁、邵志根作曲,大胆突破词调传统的作曲规律,采用了领唱、合唱二声部复词等手法,写出的《江南长城千古丰碑》,在临海大地唱响。该作品在浙江省曲艺征文比赛中获优秀创作奖。2000年8月,罗连星等人自发组织了演职人员35人,成立了临海词调剧团,排练了折子戏《拷红》、《对课》,大戏《朱买臣》等节目。几年来,他们在临海各地坐唱和演出50多场,足迹遍及临海城乡,观众人数达7万多人。2004年,他们参加了台州市第二届民间戏剧展演,《吕布与貂蝉》获演出银奖、演员奖、组织奖三个奖项。同时,从1989年开始,临海市先后举办了六届“中国江南长城节”,临海词调作为本地的优秀曲目,成为每届长城节的重头戏,参加了演出。2004年,省文化厅拨款10万元艺术保护基金,对临海词调进行扶持和抢救。2005年5月,临海词调被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与黄沙狮子一起,作为具有杰出保存价值的优秀民间艺术,同时又申报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几年来,已上演的《吕布与貂蝉》、《断桥相会》、《牡丹对课》、《僧尼会》、《朱买臣》、《马融送亲》、《拷红》等传统剧目,先后上演,深受群众拥护和欢迎。词调成为临海和台州人民的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成为临海人民的精神食粮。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