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地先民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绍兴的水稻生产在人民劳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必然影响到稻区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越地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于越先民用辛勤的劳动和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作为当时当地反映民众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宗教意识、俗神信仰等心态文化和百姓传统的生活风俗习惯等,都是涵盖广泛的稻作文化这一庞杂系统的范围。
“民以食为天,食以米为主”,围绕水稻种植和稻米之食,越地先民既创造了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稻作生活经验,在绍兴民间还产生和流传着许多与之相关的故事、传说、农谚、歌谣,灿烂的稻作文化深受农民欢迎而世代相传,有的延续千年而不衰。 Copyright BNBVISTA.COM
绍兴一年四季主要农事习俗有:敬土地神,迎春牛,春分祈祝新年,清明祈五谷神、祭祖上坟,立夏开秧门,夏至祭田神,农历十月尝新米,遇旱、虫灾时,祭神灵驱灾。农家还习惯在新置的农具上号字,内容一般针对其功能,寄托户主对丰收的希冀;越地农谚不仅具有地域特色,而且形象生动、通俗贴切,易懂易记,朗朗上口,都是水稻生产实践长期积累的经验之谈;越地民间由水稻种植而产生的饮食习俗,以及饮食器皿文化、酒、醋文化,稻作医药文化,饮食文化等等,显示了于越文化独特的风采和多元化、多功能的特点。绍兴的稻作文化,不仅从古代文献和考古发掘中,得到有力证实,也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和去年全市“非遗”普查中所采集的大量民间口头文学资料中,如活化石、活丰碑般,直接或曲折地得到印证。其中瑰丽多姿的稻作起源神话、神奇妙想的稻米传说、丰饶有趣的稻米故事,以及大量歌谣、谚语,充分体现了稻区民众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传统思想理念,反映了绍兴民众温柔敦厚的性格和丰富细腻的思想情感。绍兴的稻作文化,具有传承价值、史学价值、经济价值、人文价值、民俗学价值以及学术研究价值,是一份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2009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