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象山渔民号子为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
  象山渔民号子,由传统渔业生产上的渔民号子和海洋运输业中船工号子等组成,统称渔民号子。它是渔民、船工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自发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和强烈的海洋生活气息,充满着渔民(船工)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雄壮、豪迈、朴实、奔放的个性,向人们提供了了解和熟悉象山渔民豪爽、粗犷、开朗的性格的载体。

  象山三面环海,境内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更有著名的大目、猫头、渔山三大渔场。清中叶至民国直到建国初期,江、沪、浙、闽等东南沿海各省数以万计渔民聚集三个渔场围捕大黄鱼带鱼等经济鱼类,大部分渔船都在县内的石浦、爵溪等地停泊、加工鱼货及生活补给,为此,石浦(东门)、爵溪就成了象山渔民号子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

天下民宿

  象山渔民号子在唐宋时期已经初步形成,清康熙年间至民国期间达到繁荣程度.。六十年代中期,由于手工化捕鱼作业逐渐被机械化所替代,繁重的劳动逐渐变得轻松,号子的生存空间不断萎缩,渔民号子渐渐消失。 BNBVISTA.COM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前,象山渔区都以木帆船为捕鱼和海上交通的主要工具。船上一切工序全靠手工操作,集体劳动异常繁重。各种工序都要喊号子以统一行动,调节情绪,为此,形成了丰富的号子。象山渔民号子按工序分为:“起锚号子”、“拔篷号子”、“摇橹号子”等二十多种;按操作所需要的力度大小又可分为:大号、一六号和小号,各类号子之间相互灵活通用。 BNBVISTA.COM

  象山渔民号子以其品种相对较全,曲调粗犷优美,有着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象山渔民号子作为象山海洋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在象山县海洋文化大县建设的进程中,已列入了抢救、保护的行列,并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取得了实质性的保护成果。2006年象山县组织的渔民号子队获全国号子邀请赛一等奖;2008年象山县被浙江省文化厅列命名为浙东海洋渔俗文化生态区;2009年“象山渔民号子”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象山县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正积极创造条件,朝着全国海洋文化(象山)生态保护试验区目标迈进。 BNBVISTA.COM

  信息来源:宁波市文化馆(宁波市展览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信息来源:宁波市文化馆(宁波市展览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天下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