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是
湖南地区最有影响的地方小戏,它是由各地农村劳动山歌、民间小调、灯舞和对子戏、地花鼓发展起来的。大约在十八世纪末,各地陆续出现了不同名称的花鼓戏雏形,十九世纪中叶,各地花鼓戏一方面由凑拢的临时戏班和半专业戏班、专业戏班发展,另一方面由演出“二小”戏向“三小”戏、多角戏发展,先后在清道光、
咸丰年间形成剧种。特别是它吸取了各地方大戏的艺术营养,渐趋成熟。后以流行于不同地域和声腔、剧目、舞台语言等方面的差别分为
长沙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花鼓戏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在人民群众中有很深的基础,各路花鼓戏均用名自的地方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采用各自的民间小调为戏曲曲调。由于他们曲调优美动听,形式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表演艺术朴实、明快,并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所以越来越为人民所喜爱。
花鼓戏在二界岭流传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了。1949年解放初期,花鼓戏在河南、安徽等地流传,后经过发展繁衍,又传到安吉梅溪等地,1952年,花鼓戏正式从安吉流传至长兴二界岭。大约在1955年,艺人柳学富等开始组织人员,成立花鼓戏班子,从事业余演出活动。每逢农历新年,戏班子便有频繁的演出活动,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要演到正月三十。当地戏班子不仅在长兴如包桥、泗安等地演出,还到过安徽广德、江苏溧阳、南京仪征等地,这足以体现花鼓戏在当时的兴盛情况。20世纪60—70年代文革时期花鼓戏被禁演,20世纪80年代后始又恢复,并且一度繁荣。 BNBVISTA.COM
信息来源:长兴县人民政府 Copyright BNBVIS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