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响口佛教音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成祖(1403年)以前,这可从两个方面得到佐证。一是据当地望族族谱记载,明成祖时弥陀寺香火鼎盛,那时音乐已经在庙里传承。二是从弥陀寺僧人传承辈份歌诀可推知。歌诀如下:清静觉海洪源广,悟本真常慧性宽,祖道兴隆传法演,普周沙戒定心安。至1950年寺庙拆除时已经传到“沙”字辈,可知辈份有二十四代,按二十年传一代计算,至今也应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目前,会内存有一普济亲笔抄写曲本,封皮内有沙然题名,沙然为普济徒孙。曲谱封面为兰布面,中间有一竖行字“中华民国七年旧历六月初七”,字为繁体,时日应为1918年7月14日。
南响口音乐会乐队有固定编制,10名乐手为满班,包括5吹4打1圆帽。只有5吹或4打为半班。5吹实际是泛称,其中只有4吹,包括笙2名、笛1名、管子1名,还有云锣1名。云锣是打击乐器,不属吹管乐器;4打包括铙1名、钹1名、歌子(小钹)1名、鼓1名。5吹称为文乐,4打称为武乐,圆帽只有诵经、参灵、拜佛时才随班。
南响口音乐会在演奏上一般采用四调:正调、背调、皆止调、小工调,还有一个越调。音乐演奏转调时不需更换乐器。管子有时要更换大小引子。几样乐器中尤属管子要求功夫最深,素有头管之称。南响口音乐会在念曲当中的借字现象也是梵呗音乐的一个特征。念曲时明明念了“六”音,却发“凡”音。
南响口梵呗音乐经过几百年的传承,保留着其佛教音乐的原汁原味。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现在传承举步维艰,急需抢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