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曲种。又称“滑稽”。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一带,以方言演出。独脚戏兴起于1920年前后,早期多由一人演出,艺术上受到江、浙、沪一带流行的“小热昏”、“唱新闻”、“隔壁戏”等说唱形式的影响。独脚戏创始时期的艺人王无能,曾演过文明戏的丑脚,江笑笑、刘春山也各有专擅,当时称为“滑稽三大家”。他们的表演也吸收了文明戏和相声的一些表现手法,形成“说唱”与“滑稽”的拼档演出,在剧场、游乐场和广播电台表演、播音,迅速受到群众的欢迎,遂使独脚戏形成独立的曲种。

  独脚戏早期以口技、杂学唱一类的节目为多,以后又发展了以“学”为主的《学电台》、《学话剧》、《各地堂倌》、《关店大拍卖》及以“说”为主表现人物故事的《金1》、《七十二家房客》、《阿福上生意》和以“做”为主的《钉巴》、《关亡》等节目,使独脚戏的艺术表现手法形成“说、学、做、唱”四类。“说”、“学”、“唱”近似于北方相声之处较多,“做”则以直接扮演人物,在舞台上表演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表演的夸张幅度大。角色的语言、对白,又以相同于相声组织“包袱”的手法,来产生笑料,喜剧效果强烈。这种“做”的手法已逐渐渗入到以说、学、唱为主的节目当中,成为重要的艺术手段。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独脚戏现在一般以二人合作演出为主,也有一人和三人合演的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独脚戏演员进行了大量的艺术改革和实践,整理了一批优秀传统节目,如《调查户口》、《宁波音乐家》、《水淹七军》、《拉黄包车》、《七十二家房客》等,多已收集在1963年出版的《独脚戏选》一书中。同时还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品,如《看电影》、《两个理发员》、《啼笑皆非》、《啥人嫁拨伊》等。独角戏是指单人直接面对观众的演说式的幽默表演形式。一个公开的独角戏通常是现场喜剧(暂译自StandUpComedy)的一个环节,正如"今夜秀"开场那样。在一个独角戏里,演员是不能单枪匹马的。当然后援团(戏院或电影里的)是不会说话的。当演员单枪匹马时,思想或许很尖锐,但这是自言自语,不是独口。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

  独角戏独立构成一种艺术形式,但是通常附属于一个大一点,以对话为基础的节目,起到提供事物与观众发生关系的另外一个角度并用以剖析一个事物的本质的作用。独脚戏原有的“做”(起角色作夸张的表演)的特色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和强化;另一方面,一些滑稽戏的优秀片断又成了独脚戏新曲目的来源。笑笑剧团成了培养独脚戏演员的摇篮,几年中,滑稽演员在其中进进出出,络绎不绝。这一阶段,唐笑飞、朱翔飞、包一飞、笑嘻嘻、袁一灵、杨笑峰、朱培声、王森、筱0、筱快、杨柳村等受到观众瞩。姚慕双、周柏春、程笑飞、小刘春山、俞祥明、田丽丽、张醉地等也脱颖而出。这一批有成就的艺人,在1945年抗战胜利,市面复兴百戏纷呈后重新回到曲艺阵地。从抗日演剧队经过多年磨炼的张樵侬、杨华生在抗战胜利后几年也来到上海,入了独脚戏出的队伍。不少独脚戏演员有过几年的“戏剧生涯”,便滋生了演剧感情,于是以演独脚戏为主,间或演出滑稽戏,成为曲、戏剧两栖演员。

天下民宿

  抗日战争时期独脚戏演员不仅编演了大量宣传抗日和爱国的曲目,如《包公阴审白川》、《西洋景》等,还参加了多次全市性的赈灾义演等慈善活动,如“救济水灾游艺会”(1936年)、“江苏救会劝募播音会”(1938年)、为上海救济儿童1落成举行播音宣传大会(1939年)、救济中山难民慈善播音大会(1940年)、‘沪福利协会筹募公益经费’滑稽大会串”(1944年)等。

Copyright BNBVISTA.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姚慕双、周柏春,程笑飞、小刘春山、俞祥明,以及杨华生、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成了独脚戏的三红档。姚慕双、周柏春的节目追求新潮,台风具有书卷气,编演或继承前人的代表作有《英文翻译》、《宁波音乐家》等,程笑飞唱功突出,九腔十八调学得惟妙惟肖,代表作有《开无线电》、《绍兴小姐》等。杨华生、张樵侬的作品注重入崭新内容,从内地带来了《西洋景》,还有笑嘻嘻、沈一乐的《钉巴》等。

BNBVISTA.COM

  当时,一些有成就的独脚戏演都以民电台为第一阵地,堂会、酒楼为第二阵地,很少去游乐场演出,仅在义演时才以著名演员身份到大世界等处露面。“唱电台”使演员与观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演员天天播音,听众日日闻声。

天下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