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过后枫未红(一一八)

                  ----混元霹雳锁云雷

 

    凌晨5时,天色未明。一碗热汤面下肚后,按约定的时间小面包车准时到达,每人12元奔赴天柱山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山路盘旋,7点多到达南山门,门票120,还有5天就是淡季票价80了,但是淡季过后还要上涨到160元,真的好贵呀!

 

 

    阴晦的早晨,山中还是一片模模糊糊,佛光禅寺尚无晨钟敲响,只能在寺前留下隐约的身影。

    佛光禅寺坐落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柱山马祖景区,与九华山藏王菩萨道场,庐山净宗道场,禅宗二祖,三祖,四祖,五祖道场,形成一个佛家文化"金三角"的大生态,大人文,大旅游的朝圣之地。

 

 

    佛光禅寺缘起于禅宗高僧马祖道一禅师,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唐代马祖道一云游至天柱山,在山洞中闭关修行,参禅悟道。当地信徒称山洞为马祖洞,在洞外建起马祖庵,即今佛光禅寺前身。寺中的木鱼石,为全世界寺院所罕见,巨石酷似佛教法器木鱼,重达二千多吨,上面间有木鱼亭,当年马祖道一禅师在此开坛弘法,讲经布道。独特的宗教神韵和丰富的自然景观,使佛光禅寺成为修行养性的最佳寺院之一。

 

 

    阴暗的天空开始下雨,披挂好雨具开始登山。

    天柱山在长江北岸、安徽潜山境内,其主峰海拔1489.8米,高耸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称为天柱峰,山也就此得名。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了一首赞美天柱山风景奇秀的诗“江上望皖公山”(皖公山即天柱山),诗云:“奇峰山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

 

 

    天柱山又名皖山,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是对天柱山雄奇景象的精彩描叙。

    天柱山自古即为中华历史文化名山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登临天柱山封号“南岳”。道家将其列为第14洞天、57福地;三祖寺是佛教禅宗的发祥地之一,传说中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曾在此弘扬佛法,寺院有一座觉寂塔,可惜年久失修,如今已经不为游人所开放。

 

 

    天柱山过去还有潜山、皖山、万岁山称。据说,称万岁山是因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时,亲临皖山设台祭岳,敕封皖山为“南岳”,被誉为“江南第一山”。又因春秋时为皖国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所以又称为安徽的“源头山”。在祭岳时,人群高呼万岁,所以将此山称为万岁山。后隋文帝诏废,隋唐以后,南岳改为衡山,天柱山被列为国内五大镇山之“中镇”。其余四镇是:北镇医巫闾山(在辽宁省)、东镇沂山(在山东省中部)、西镇吴山(在陕西省陇县)、南镇地稽山(在浙江绍兴)。

 

 

 

    离南大门不远处的山道旁有一“霹雳石”。俗称雷打石,高约10余米,混圆苍黛,中开一线,宽不足尺。断面齐整,如刀削斧劈。北面有清都统李云麟于咸丰辛酉年题刻的“混元霹雳”四个一米见方的大字。此石的东北,隔路横立一石,偌大断面上的石纹,酷似闪电光束,直指霹雳石缝,一组奇景,巧趣天成。

 


    霹雳石西北石龙峰顶往上有一岩石形似猪头,张口仰望南天, 雨中于此立足放眼,见其“猪头”昂首张口,仰望南天,欲呼无声,恰如俗语“八戒念经,有口无心”,故又称八戒念经。

    风雨中匆匆走过霹雳石和猪头石,天蛙峰便在眼前了。

 

 

    天蛙峰本是座绿色的小山峰,形状极像趴着的一只绿色巨蛙,由山下望去还似有些高度,当年余秋雨先生游至此地,误以为是天柱峰便打道回府,回去后写下了洋洋洒洒六千言的天柱山游记,可惜,到天蛙峰,天柱山景点才只展开了十分之一罢了。

 


    我真的不禁要为余秋雨先生惋惜了,他其实只要再往上爬一点点便可知天柱山的大部分的真容。只是这个小小的天蛙峰挡住了天柱山所有的精华,使之终不得知天柱真面目。

    雨点越来越大,我们步履匆匆的冒雨向上攀登,探海松弯曲着健美的躯体,伸出长长的手臂,仿佛在探秘浩渺的云海,飞来峰通天拔地兀立在远方隐约的雾霭之中。

 

   

    上行到天柱山庄路口,大雨中一位山中旅店老板劝说我们到小店暂时避雨住下,待雨停后方可继续游玩。暴雨中果真难以登山,遂与老板讲好价钱,50元一室进店小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