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四六)—-武夷峰隘战闽北

   

 

      闽北游击区位于闽浙赣三省边界,以福建北部为主,包括福建省的崇安、建阳建瓯政和、松溪、浦城、光泽、邵武、顺昌、南平将乐、建宁、泰宁屏南、古田、周宁、寿宁浙江省的江山、庆元、龙泉以及江西省的金溪、贵溪、资溪、广丰、铅山、上饶等二十六个县近四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山高林密,峰危隘险,具有开展游击战争的各种有利条件。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之后,国民党军即调集重兵,对闽北苏区发动了反复的“清剿”。闽北红军游击队在黄道、黄立贵、吴先喜、曾镜冰等人的领导下,依靠闽北地区的有利地形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闽北三年游击战争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935年1月红军游击队主动撤出大安、转入游击战争至7月游击战争取得初步胜利为第一阶段;

     1935年8月黄龙岩会议确定红军游击队实行内外线结合、兵分三路打出外线至1936年12月开辟新区和坚持原有游击根据地为第二阶段;

 

 

     1937年1月国民党军发动新的残酷“清剿”至1938年2月红军游击队力促国共和谈成功、实现北上抗日为第三阶段。

     闽北三年游击战争,不但钳制了大量的国民党军,在战略上配合了主力红军的行动,而且保存和锻炼了闽北党的各级组织和红军游击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作出了贡献。

 

   

 蒋鼎文二级上将    顾祝同一级上将        刘和鼎上将         张钫北洋略威上将军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主力转移后,驻闽“绥靖”主任蒋鼎文、驻赣绥靖主任顾祝同指挥刘和鼎、张钫、赵光清所属各部共10万余兵力,以闽北苏区首府崇安大安为总攻击目标,大举“清剿”闽北红军游击队。

 

 

      此时,中共闽北分区委、闽北军分区领导下的武装力量有红58团(原属红7军团建制)、独立1团(即红1团)、独立2团(即红2团)、广浦独立营、西南独立团以及各县独立营等地方武装,共计5000人左右,其中大部红军主力在敌后作战。

     至年底,闽北苏区大部丧失。仅有以大安为中心的一块狭长地带还掌握在中共闽北分区委、闽北军分区和红军游击队手中,形势十分严峻。

 

   

     黄道烈士         曾镜冰福建政协主席        曾昭铭烈士             王助 烈士

 

 

 

     1935年1月,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在大安主持召开闽北分区委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李德胜、曾镜冰、曾昭铭、吴华友、王助等领导干部。

     会议决定:闽北党政领导机关及直属单位随军分区分批撤出大安,在原苏区地盘内坚持游击战争;撤退已公开身分的干部,留下地下党员,建立秘密的党组织和交通联络网,继续领导斗争;加强四渡桥阵地的防守力量,阻击敌之正面进攻,同时通知各主力团在大安外围牵制国民党军,以保证领导机关的安全转移;各县、区可根据实际情况,改变领导方式,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大安会议,是在强敌压境的关键时刻,作出了闽北由苏区斗争方式转变为游击区斗争方式、红军游击队由阵地战转变为游击战的正确的战略决策,从而为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大安会议期间,铅山方面敌第21师、第12师由北,崇安方面敌独立第45旅等部从南,以钳形攻势逼近大安,并加快了推进速度。

 

   

     饶守坤中将            陈仁洪少将          孙克骥少将          刘文学 少将

 

     10日拂晓,敌约2营兵力在炮火掩护下,疯狂向四渡桥东侧高地进攻。陈仁洪鉴于阻击任务已完成,遂率部乘阵地烟雾弥漫之际,悄悄撤出战斗。11日拂晓,敌炮火对着无人坚守的阵地猛烈轰击2小时后,方提心吊胆地进占四渡桥阵地。

 

 

 

      四渡桥阻击战军分区教导1中队共歼敌500余人,粉碎了敌人迅速夺取四渡桥阵地的企图,掩护了闽北党政军机关安全转移。此役及随后进行的阻击战,为闽北苏区由苏区斗争方式到游击区斗争方式的转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敌人占领四渡桥后,复向五渡桥进攻。闽北独立第1团在五渡桥东侧阵地阻击,歼敌300余人。

 

 

 

     15日,敌人继续向大安推进,红58团团长黄立贵令所部和原红7军团第19师第53团第3营营长饶守坤迅速抢占位于大安南部的路口两侧山岗隐蔽。两面夹击,使敌首尾不能相顾。经激烈战斗,歼敌1个营,击溃敌1个团。

     与此同时,闽北军分区独立1团在崇安老鼠排设伏,歼独立第45旅1营多人。

 

 

     由于红58团等主力部队的奋力阻击,敌在10天内只前进了15公里。25日,当敌到达小浆时,闽北党政军领导机关及直属部队、工厂、医院等单位1000多人,安全撤出大安。26日,敌军占领大安。撤出大安,标志着闽北红军游击队以退为进,向山区进军,从此转入全面游击战争。

     1935年2月,闽北分区委将机关由原来的1000余人减至约400人;成立分区政治部,曾镜冰任政治部主任,王助任副主任。

 

   

      汪林兴烈士               黄立贵烈士               温卿绍 烈士

     成立崇安中心县委,由曾昭铭任书记,成立西南战区委员会,以汪林兴任书记,苏维埃政府主席温卿绍、总工会主席吴华友、总工会青工部长王荣生等充实和加强各县的领导。

 

 

     2月12日,重建闽北红军独立师。黄立贵任师长,卢文卿任政治委员,张燕珍任参谋长。独立师下辖4个团,每团编制3个营。第1团由红58团第1、第2营为主编成,张燕珍兼任团长,卢文卿兼任政委;第2团由独立1团为主编成,胡佑民任团长,刘胜任政委;第3团由红58团第3营、闽北军分区警卫营第2、第3连、教导1中队和部分机关工作人员编成,祝为根任团长兼政委;第4团由独立2团为主编成,丁日升任团长,彭喜财任政委。全师共2000余人。闽北分区委要求闽北红军独立师在敌强我弱情况下,既能分散隐蔽,又能集中歼敌,机动灵活地开展游击战争。

 

 

 

     1935年2月14日晚,独立师偷袭江西铅山县紫溪,毙伤敌100余人,俘敌80余人,缴枪200余支,取得了独立师成立后的首战胜利。紫溪战斗后,独立师第1团乘胜扩大战果,在铅山县杨村,歼敌第21师100余人。

紫溪、杨村战斗后,独立师第3团从杨村突袭盖竺、涂家村,共毙敌100余人,俘200余人,缴枪300余支。

     盖竺、涂家村战斗后,黄立贵师长率独立师师部和第1、第3团在元宵节舞龙灯时,化装巧袭陈坊驻军,全歼敌第12师1个连100余人,缴枪100余支。

 

 

 

     分区领导机关和直属部队在黄道率领下,行进至距望村7公里左右的铅山县东坑时,军分区司令员李德胜借口侦察敌情,只身在篁村投靠了国民党军。

     黄道立即率队冒着倾盆大雨,向崇安方向星夜转移。当部队行至桐木关附近时,李德胜引国民党追兵跟踪而至,将黄道及其所属部队分割包围。吴先喜率独立师第4团前来救援,经过激烈战斗,分区领导机关和直属部队终于突出重围到达三港。

 

 

     部队损失惨重,不少伤病员因无法突围,被李德胜放火烧死,军需辎重全部丧失。唯一一部电台也为免落敌手,被战士们扔至山涧中,闽北分区委和闽北红军游击队从此失去了与中央领导机关及兄弟部队的联系。

     李德胜的叛变,在军中引起了不小的波动。一些意志薄弱者,经不起国民党反动宣传和残酷战争的考验,或逃跑,或叛变,致使军心不稳。2月末,在三港对机关部队进行整顿。

 

 

     为肃清李德胜叛变造成的恶劣影响,开展“反叛徒、提高革命信心、坚持革命斗争”的教育。

     通过反叛徒斗争,革命光荣、叛变可耻的思想深入人心,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迅速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组织上也更加精干,为闽北三年游击战争的坚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月2日,独立师第1、第3团约500人,转战至建阳县五里考,与 “清剿”军两个团遭遇。激战两昼夜,突出重围。独立师伤亡100余人,但毙伤第11师、第76师300余众。

     4月29日凌晨,独立师第2、第4团在金钟山和甘溪镇之间打一伏击战,歼灭“搜剿”之敌。经3小时激战,独立师歼敌200余人,缴枪200余支。独立师伤亡20余人。是闽北游击区开展游击战争以来以最小代价获最大战果的一次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