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五十)—-飘忽不定斗闽中 

 

  

  

     闽中游击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包括莆田福清、永泰、仙游的大部和闽侯长乐惠安的部分地区。这里西面靠山,东面临海,福(州)厦(门)公路横跨其中,水陆交通方便,又是福建著名侨乡之一,经济、文化较为发达。但西部的莆(田)仙(游)永(泰)边和莆(田)永(泰)福(清)边地势起伏,高山连绵,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1930年,福建省委派邓子恢到莆田,创建了中共莆属特别委员会和福建红军游击队第2支队,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并在莆田外坑乡建立了闽中地区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1931年12月福清县龙(田)高(山)暴动,歼敌800余人,震动八闽。

 

 

     1934年春,福州中心市委遭破坏,书记陈之枢等被捕叛变。脱险后的市委常委王于洁和巡视员黄孝敏先后建立了福清、莆田两个中心县委,并组织工农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1935年5月,以王于洁为书记的中共闽中特委成立后,统一领导闽中地区的革命斗争。

 

 

 

     闽中游击区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之“八省十五个地区”中一块独立的游击区,他们在与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以莆(田)仙(游)边、福(清)永(泰)边和莆(田)永(泰)边的常太、罗汉里等游击根据地为依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无数次“清剿”,独立坚持了近三年之久的游击战争。

 

福清龙田镇南西亭村北宋古井

 

     1934年6月,福清县委在南西亭地区领导农民举行暴动,事后县委书记何文成被捕,翌年2月在福州就义。刘突军接替任县委书记。8月,福州市委巡视员黄孝敏从上海返闽至福清。

 

 

黄孝敏曾是福清党组织创始人之一,对福清情况十分熟悉。他的到来无疑大大加强了福清党组织的领导力量。

 

   

     黄孝敏烈士              陈炳奎烈士墓          池亦妹仔烈士          鸡角弄刑场

 

     黄孝敏与刘突军会合后,在角楼村召开会议。将福清县委改为中心县委,黄孝敏任中心县委书记,刘突军(烈士)、何胥陶(烈士)、余长锁、陈金来(烈士)、陈炳奎(烈士)、陈振芳(福建省委书记)、池亦妹仔(烈士)等为委员。陈振芳兼任福清共青团书记。决定离开城市,扎根农村,建立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福州中心市委被破坏后,叛徒练文澜带领宪兵破坏了莆田县委机关和仙游县委和莆田、仙游两县的共青团组织。

   

     王于洁烈士                 潘涛烈士             黄国璋 福建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11月,福清中心县委在西区成立了30余人的中国工农红军福清游击大队,刘突军任大队长,黄孝敏兼政委。

     1935年3月,闽东连江县委书记魏耿、西南团团长杨采衡和共青团书记陈云飞等20余人抵达海口镇加入福清游击大队,加强了闽中红军游击队的力量。

 

 

     随后,福清游击大队在深山密林中的罗汉里建立游击根据地,并以此为依托,在福(清)闽(侯)边和福(清)永(泰)边开展了游击战争。

     1935年5月,莆田和福清两个中心县委在福清西区的樟溪召开联席会议,讨论闽中地区的形势,制定斗争的方针和策略。

会议决定重建中共闽中特委,王于洁为特委书记,黄孝敏、潘涛、刘突军、余长锁等为委员。

 

 

 

     将福清游击大队整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1支队,魏耿任支队长,黄孝敏兼政委,吴德标任副支队长,杨采衡任参谋长。

将莆田县所属的两个游击队集中整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2支队,以郑金照任支队长,潘涛兼政委。

     闽中特委的成立,对于闽中地区的斗争结束分散状态、实施集中统一领导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闽中三年游击战争能够坚持下来并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闽中特委成立后,原福清和莆田两个中心县委改为县委,陈炳奎任福清县委书记,林阿郎为莆田县委书记;成立永泰工委,陈云飞为书记。不久,又成立广(业)常(太)兴(太)特别区委会,由陈建新负责。1936年11月,特委又成立了福州工委(黄尔尊任书记)和惠安特别支部(曾炉任书记)。在常太和罗汉里游击根据地各村建立赤卫队、贫民团、妇女会和儿童团等群众组织,站岗放哨,帮助游击队到白区搜集情报。

 

 

 

     1935年1月,国民党军将闽中划入第11绥靖区,派第9师第25旅进驻莆田,负责对闽中游击区的“清剿”,并把地方武装划归绥靖区司令部统一指挥。同时在闽中各县进一步强化保甲制度,实行“连坐法”。

 

 

 

     从1935年10月至1937年2月,第11绥靖区采取“分进合击”战术,先后5次发动对罗汉里和常太游击根据地的残酷“清剿”。他们烧杀抢掠,昼捕夜搜,妄图将红军第1、2支队一网打尽。然而,他们费尽心机,到头来只落得个损兵折将,以失败告终。

 

 

 

闽中工农红军游击队以“飘忽不定”的战术,广泛出击,开展了蓬蓬勃勃的游击战争。

     罗汉里游击根据地开辟后,红1支队先后肃清了刘春水残匪及吴守师、黄阿大等另两股土匪,站稳了脚跟,解除了后顾之忧。

 

 

 

     1935年7月,红1支队夜袭琯口,全歼股匪30余人,缴枪30余支。1936年11月,红2支队再次袭击琯口,镇压了一向与游击队为敌、清乡队的鹰犬、该镇联保主任潘德仁,缴枪11支,并在大街上公开进行抗日救国宣传。

1935年9月,红1支队突袭一都联保处,歼敌十余人缴枪10余支。

1935年10月4日夜,红1支队80余人奔袭大洋田赋处,击毙铺差1名,俘敌10余人,缴枪8支。

 

 

 

     1935年11月,红1支队在东山寨被敌军包围,游击队将寨门紧闭并冲上寨门顶,居高临下,以机枪向敌猛扫,迫敌不能靠近。对峙到夜幕降临,游击队安全返回罗汉里。

1935年11月,红1支队攻占闽候大义乡,缴枪20余支,解救被该民团扣押的壮丁六七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