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隧道的梦幻国度

——埃塞俄比亚探奇》

(2012.9.20—9.30)

 

 

离开肯尼亚,我们没有像许多旅游者那样,向南,飞往热度极高的“钻石之国”——南非,而是选择了向北,去了常常只被看到贫穷、战乱、危险度极高,因而很少有人问津的国家——埃塞俄比亚(以下简称埃塞)。这个选择,请允许我近乎大言不惭地用一个词来评价——“英明”。因为它不仅把我们后来的埃及约旦行自然而然地串联起来,而且埃塞行本身给我们带来了远超预期的心里震撼和视觉享受。

埃塞地形复杂,高低落差近5000米,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自然风光绮丽、多样。然而作为非洲大陆唯一没有殖民历史的古老国度,它的人文特色更为突出,堪称世界极品,这也是我们游走埃塞的根本理由。我们的行程很简单,以亚的斯亚贝巴为中端,一南一北只看了两样东西,拉里贝拉岩石教堂和奥莫河谷原始部落群。

 

序篇:拜谒露西,扫盲埃塞史

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是我们行程的第一站。在这里,我们参观了埃塞国家博物馆。这是一栋简陋、不起眼,却令世人瞩目的小楼,因为这里保存着人类最老的骨头。

1974年,一副人类骨架化石在埃塞南部被发现。她虽然是一位20多岁的年轻妈妈,但320万年前就能直立行走的特殊经历,让她有幸摘得“人类老祖母”的冠,并因人们庆祝发现她播放的一首披头士音乐获得“露西”之名。2010年,一位360万年前的男士骨骼接着在埃塞出土,成为“露西祖父”。

和一般博物馆通常把镇馆之宝放在比较靠里的地方不同,露西的“居室”离门厅很近,以至于我们思想上还没做好准备,人就唐突地站在了这位“世界名人”的跟前。“啊?这就是露西?”老妻有点不敢相信,也有点诚惶诚恐。


 

露西骨架化石(原件)


 

开步走的露西(骨架复原品,曾展于上海世博会)

 

说来也真怪,尽管我们不懂英文,听不了讲解;不懂考古,看不出门道,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清晰地感受到露西的气场。从我们进门起,她好像就没停止唠叨:“想老祖宗啦?是该回来看看,这里可是你们的老、老、老家啊!“我们不知道中国人和露西是不是真能攀上亲,但露西的拉家常让我们产生了隐隐的乡情,对人类大明星热闹的围观也不知不觉变成蛮有亲情的“儿孙绕膝”了。

 

 

 

露西时代的俊男靓女

 

惜别“老祖母”后,我们开始在埃塞的历史文化走廊中漫步,发旧的服饰、有趣的生活用品、古老的农具和狩猎武器,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绘画作品什么的,纷纷从我们眼前走过。

 

这不知是哪年拍的照片,众多的原始部落使埃塞成为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天堂。

 

不知这是不是手抄本的圣经。早期基督教从公元1世纪就已经在埃塞传播了,远比欧洲承认基督教要早。现在埃塞62.8%的人信仰基督教,其中43.5%信奉埃塞(东)正教。另有35%的人信仰伊斯兰教。

 

海尔塞拉西皇帝的宝座。他1930年加冕,1974年被废黜。说来也巧,他1971年到访北京时,老夫老妻竟分别在各自工厂里见过。

 

这幅画代表了埃塞上世纪后半期的一段历史,海尔塞拉西被废黜后,建立起亲苏的“社会主义埃塞”,经过多年战争,1991年该政权被推翻。

 

皇权后期和亲苏政府时期,由于错误的政策和战争,埃塞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并屡次爆发大饥荒,民不聊生。80年代,国际社会曾联手为其赈灾义演,主题曲是“We are theworld”。

 

博物馆一圈转下来,就像小说读了梗概,虽谈不上精彩,却给了你触摸埃塞历史文化的钥匙。不,应该还不止于此。露西是货真价实的,她尽管只是一把老骨头,但埃塞的故事从她讲起,既生动、煽情,又顺理成章,对她的拜谒不经意间构成了我们在埃塞时空隧道中徜徉的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