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巴以隔离墙
 

  从特拉维夫耶路撒冷的沿途,公路两侧相隔不远就会出现一片村镇。这些村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从很远处便可看到高耸的尖塔,还有塔顶依稀可辨的新月标志,我想这无疑便是清真寺了。看来,这里就是那些阿拉伯人的小镇了。

  在以色列人口中,除犹太人以外,阿拉伯人大概占人口比例的13%。其中大部分阿拉伯人拥有以色列国籍,他们有合法选举权,有维护自己利益的党派组织,甚至可以出任政府部长、国会议员等职务。除了已经有以色列国籍的阿拉伯人,同样是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这些散居在以色列各地的巴勒斯坦人由于所处地区位于约旦西岸,根据以色列巴勒斯坦权利机构达成的协议,巴勒斯坦人可以有自己的自治政府。区别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组织哈马斯政府控制区加沙地带,这部份松散分布的巴勒斯坦人自治区被统称为约旦西岸巴勒斯坦自治地区。

   由于历史原因,以巴冲突不断。所以,沿途能看到的村镇如果有很高很厚的长长围墙包围起来,那就是巴勒斯坦自治地区了。隔离墙为灰白色,足有6米左右的高度,部分顶端好像还有电网的设施。另外,墙头相距不远还安装有摄像头。

以色列政府从安全角度的出发,不断加紧隔离墙建设。他们希望用这种钢筋水泥的高大墙体,能够把巴勒斯坦人自治地盘全部封闭起来,达到避免冲突的目的。所以,以色列人称这种墙为“反恐墙”。

   知道马上就要穿越隔离墙,前往巴勒斯坦,我的心跳明显加速了。一方向,是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充满神秘的诱惑;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充满传奇色彩的巴勒斯坦骄子阿拉法特。

  小时候,阿拉法特这个名字,不断充斥在各种新闻报道中,我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吧。那时候我们也许不清楚他是谁,但是在我们的耳边,这个名字出现的频率高得惊人。

  阿拉法特亲身经历过四次中东战争的洗礼,毕生致力于争取恢复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民族权利的正义事业,并于199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隧道的尽头总会看到光明。”———就是这个信念始终支撑他的努力和斗志,然而,就在他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也始终没能看到“隧道尽头的光明”。

   现在,我们已经在这高高的隔离墙前面了,墙的另一侧,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这是隔离墙以色列的这一侧,很干净,不着一字。

 

 

 

巴勒斯坦的那一侧就不一样了,满是涂鸦,还画了很多卡通人像。

 

 

以色列,占领者。”

 

 

“我不是恐怖分子!”

 

 

“要桥梁,不要墙壁。”

 

 

   进入巴勒斯坦地区,随处可见的国旗。 整个约旦西岸巴勒斯坦有3个被区域,北部为纳布卢斯、杰宁、盖勒吉利耶和拉姆安拉,南部为希伯伦、伯利恒,第三个区域为杰里科。
 

 

    出乎意料,巴勒斯坦并非我想象的满目疮痍,大街上一派平和的景象。只是大街上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和巴勒斯坦士兵让人有了一丝紧张的感觉。
 

 

联合国维部队士兵

 

 

巴勒斯坦部队军官

 

 

巴勒斯坦部队士兵

 

 

本来就是个缺水的地方,现在有了隔离墙,里面的巴勒斯坦人一定会更加不方便的。

 

 

   坐在在这里,远远的可以看到对面的房子,那是隔离墙另一侧的耶路撒冷。里面的人很难出去,外面的人很难进来。咫尺之遥,仿佛相隔万里。他们期盼着隔离墙拆除的那一天。毕竟,和平、美好,是人类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