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      多云转晴

       今天邮轮抵达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以前对乌拉圭的认识只限于乌拉圭的足球,其他有关这个国家都不甚了了。乌拉圭的全名叫乌拉圭东岸共和国,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就因为它在乌拉圭河的东岸,所以就叫这个名字。乌拉圭位于南美洲的东南部,北同巴西接壤,西与阿根廷交界。而它的首都蒙得维的亚就和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就只隔着一条乌拉圭河。乌拉圭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非常高,人均生活水平在南美洲名列前茅,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看过对乌拉圭的有关介绍我才对这个国家有一点点的了解,以前还以为它只是一个贫穷的小国呢。今天有机会多走一个拉美国家,真令人兴奋。

      九时集中上岸,蒙得维的亚港口上空云霞满天。

蒙得维的亚港口是拉美国家历史较悠久的主要港口之一。万吨巨轮停泊码头,集装箱排列整齐,港口一派繁忙。

 

港区内很有一种艺术的氛围,路边一些好像不经意的摆设,使得这里不像是个物流穿梭的港口,却像是一个艺术园。沿着走出港口大门的小路,我们边走边看,这里有一个搬运工人的雕塑;

这里有一副锚;

这里还有一个大齿轮,上面用各国文字写着“欢迎”。

涂上粉红色的锚,看上去一点不会感觉沉重。

 走出港口,大巴送我们游览市容。城市不大,很少高楼大厦,路上没有什么行人,街道非常干净。基本上没有生活垃圾,也不见有清洁工在打扫。 

 

很多街心花园都有雕塑

我们首先在独立广场上停留。

 独立广场乌拉圭人民引以为傲的地方,广场中央矗立着乌拉圭之父阿蒂加斯跨着战马,腰挂战刀的铜像,铜像高17米,重30吨。生于1764年的阿蒂加斯,一生戎马倥偬,把自己的生命全部献给了乌拉圭的独立解放事业。1850年逝世后,他被人民尊称为“独立之父”,他的遗体就安葬在铜像下的墓地。

 

 广场的一侧是城市之门,意味着共和国之都从那里开始。

 

 广场四周都是现代化的建筑,看起来跟其他发达国家没有什么不同。 

 独立广场停留了半个小时后,大巴继续前往,这次停在了国会大厦广场。

国会大厦乌拉圭规模最大的建筑物,大厦共4层,占地好几千平米。大厦外部墙上有大量精心制作的浮雕。

国会大厦花园中有四组铜像,分别代表法律、公正、科学和劳动,作者是意大利雕塑家詹尼诺·卡斯蒂利亚尼。下图是其中一组。

 国会大厦没有人出入,只有一个母亲带着孩子在大厦前面的石阶上玩耍。那孩子长的活泼可爱,我们得到他妈妈的允许后给他拍照,他大大方方地摆了个甫士,真是可爱极了。

两个老人在大厦旁边休息,我们互相say hello,他们的小狗却冲着我们“汪汪”地叫,逗得女主人哈哈大笑。

远处有一座像帆船的建筑,我们以为是酒店,导游告诉我们,这可是这个城市里最高的建筑物,那是电讯公司大楼。

蒙得维的亚的马路虽然不是很宽敞,但路况很好,基本上没有堵车现象出现。

一路上经过了他们的富人区,外表看富人区的房子也不见得特别的豪华。

富人区里的教堂,哥特式建筑,看上去已经经历过不少岁月的沧桑。

路树是高大的梧桐树,浓密的叶子铺就一条绿荫大道。

路边的土著人雕塑,刻画着当年乌拉圭原住民的形象。现在他们的后裔都基本上没有或者不在乌拉圭了,现在乌拉圭的基本上都是西班牙意大利人的后裔。胜者为王啊,但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没有先进的外来文化输入,这些拉美国家能够跟得上现代化的脚步吗?

一帮青年人在街边的草地上踢足球。别看乌拉圭只有区区三百多万人口,那可是个足球大国,曾经两次夺得世界杯冠军呢。在足球方面我们中国真是汗颜啊。

 我们来到了一个路边的公园里,这里有一组被乌拉圭政府颁布法令宣布为“重点文物”的雕塑。

雕塑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前面是一个池塘。这是一组纪念十九世纪时乌拉圭常用交通工具之一—牛拉大篷车的艺术作品,是乌拉圭著名的雕塑家Jose Belloni在1934年完成的。雕像表现了一辆由3套(6头)牛牵引的木制大篷车在大草原上缓慢行进的场景。表现了乌拉圭人早期生活的艰辛及其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的大无畏气概。因为是受保护的重点文物,周边有保安看守,我们想靠近一点拍照都不行。

在公园里还有小贩在卖一种当地的饮料叫马黛茶和独特的杯子。

  马黛文化是拉美国家特有的茶文化。巴拉圭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都有出产。导游说马黛茶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喝了使人顿觉神清气爽。我尝了一下,好苦!完全不像我们中国的任何一种茶。

马黛茶壶的品种很多,大多数都是用葫芦镶金属边做成,但也有用金属或硬木雕刻而成的。壶身刻有各种图案,非常漂亮。他们喝茶不像我们端着杯子喝,而是拿着像小勺一样的吸嘴在茶壶里吸。一般卖茶壶都配吸嘴,但吸嘴的材料又分很多种,价钱也有很大的差异。一套材料好工艺精的茶具可以作为上好的工艺品来收藏。

       大巴经过了1930年举办第一届世界杯的足球场,,而在本届乌拉圭以四战四胜的战绩勇夺世界杯冠军,而那一年正好是乌拉圭独立100周年,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啊。

 路过海边,蓝天白云下的海滨漂亮极了。

海湾里游艇桅杆林立

 尽管海水不是那么清澈,但还是有不少人下海游泳。

 居然还在异国之乡看到了孔子的雕像!底座上还有“有教无类”四字。

见我们觉得诧异,导游跟我们介绍,这个雕像是台湾1985年台北市长送的。在乌拉圭,从小学到大学是全部免费的,国家每年在教育这方面的投资非常给力,乌拉圭人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都较高。看来乌拉圭真正的做到了“有教无类”啊。

      大概用了两个多小时就游览完毕,离下午四点开船的时间还有四个小时,不少人都去港口附近的商店购物去了,我和曹姐却先回船上,吃饱喝足再出来。没想到港口对面的一条街道是工艺品一条街,各种颇具特色的工艺品琳琅满目。看看这个街口随意摆放的一部手工制作的三轮车,你就会觉得乌拉圭人的想象力之丰富和动手能力之强。

 随便走进一间商店,都是当地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光是葫芦就可以做出这么多的品种。

 

还有真皮做的面谱和其他工艺品。

在一间商店门口,我们看见一个极有民族风情的图板,于是我叫曹姐把头放进那头部的空白处,我给她拍了一个。旁边有个老外看见了,主动过来要我也走到图板后面,他来帮我们拍,于是便有了这一张令人捧腹的照片。

街道的另一头是一个工艺品的自由市场,各种小摊在街边随意摆卖,来自各个的游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常。一张桌子上摆着的用不锈钢刀叉做成的工艺品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一个普普通通的叉子和勺子,经过加工变成了卡通式的人物,这需要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啊!摊主看到我十分欣赏,他说这都是他自己做的,虽然言语不通,但从他的眼神里我读懂了他的那份自豪。征得摊主同意,我把他的作品逐一拍了下来,他在旁边笑眯眯的看着我拍,也不怕我抄袭他的创意。因为从别的商品知道这些手工做的东西价钱都不便宜,我就只是对他竖起大拇指说“very good”,没有问一下这些东西的价钱。直到现在我都在后悔这件事,其实我真的应该买一个回来留念的,哪怕它比较贵。

       在这条街上,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卖火柴的老人。(但有可能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老外的年龄都很难估计的)他身材魁梧,留着长长的花白胡子,笑眯眯的跟每个路人打招呼。我们看见他非常和蔼可亲的,就向他提出要拍他,他很爽快地答应了,并且很配合地做各种姿势,还很乐意跟我们合影。

 

看他摊上的东西除了几盒巨型火柴外,还有几本记事本、几种很小的工艺品,我不禁有点怀疑,这些东西卖不了几个钱啊,还乐呵呵的,看来老人根本就不指望靠卖这些东西挣钱,只不过在这里摆个摊子,跟外人多点接触,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而已。若是为了生活而愁苦的人,断然不会在眉目间都充满笑意的。

       这半天的游历,收获良多,所见所闻,让我对这个南美小国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