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2009年12月5日下午,从杭州返回途经柯桥。应朋友之邀停下来吃饭,路上意外地发现从天下民宿旅游空间上第一次知道并被天下民宿排在浙江第一个景点(占了英语字母排名的便宜)的安昌古镇正在此地。这样的机会岂能放过,对安昌的欲望一下子超过了对五星级酒店美味佳肴的欲望。饭后,俺便迫不及待地与安昌进行了约一个小时的幽会……

     

安昌古镇

     古镇位于绍兴市之绍兴县西北部,北靠杭甬高速公路,南距县城柯桥7公里,交通比较便捷。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被评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始建于宋朝,后毁于战火,于明清时重建,建筑风格传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一依带水,古朴典雅,为浙江省重点历史保护地,其特产安昌腊肠、扯白糖我闻遐迩。古镇的小桥颇有特色,“拱、梁、亭”各式,千姿百态,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美誉。

      安昌还出过很多历史上有名的师爷,做幕僚的传统直至民国尤然。把幕僚做成一种品牌,恐怕只有绍兴才有。现在,镇上还有一座绍兴师爷馆

      当然,上图的这座牌坊很明显是开发旅游后新建的。

      在绍兴师爷馆里,这位绍兴师爷的杰出代表,凝神挺立,目视远方,自有满腹的经纶和谋略。历史上,多少大事的背后,都有着绍兴师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故事。

城隍庙(安昌)

 

      第一个景点,是一座城隍庙,被开发成安昌古镇文史馆。踏进庙门,只见 阳光暖暖地照在廊柱上,仿佛古镇曾经的悠悠时光又回来了。

      绍兴人祭拜的潮神和火神,一左一右,列于城隍老爷身边。这水火二神,在这里既对立又和谐。

 

      这种木头上镶嵌石头盘龙柱子,还是第一次见到。

安昌古镇

 

      古镇最有名的特产就是这种随处晾晒着的黑乎乎的腊肠。这种传统工艺制作的腊肠,让不多的几个游人兴趣盎然。

 

      穿过这座石桥,才算真正进入古镇的范围。


 

      从这里开始,才算进入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古镇。

 

      这种饭店,一般只能在电影电视才能见到了。沽一碗老酒,四方桌边,长条凳上一坐,再叫上一小碟茴香豆,一粒豆子一口酒,时光似乎就此凝固。

      逼仄的小街,很静很悠闲也很生活。

      街即是市,市即是街,店铺、加工场、仓库全在这里了。

      一位大嫂在现场制作腊肠,俺拍照时她友好地笑了笑。

      这些晾晒在屋檐下的腊肠,在阳光下就像一串串动听的音符。当然拍照是随手的,卡片机也不敢追求什么特别好的效果。

      拉白糖的老人和他拉的白糖,是安昌一绝。他特意把他表演拉白糖的照片挂摊子前,是一种广告,也是一种自豪。俺向竖起拇指:拉得真长!他淡淡的说:这还不是最长的。看俺并没有买糖的意思,老人给了俺一个“真不识货”的眼神。

      新鲜的腊肠似乎是刚挂出去的,是准备卖的,还是自家吃的,恐怕主人自己也没有想到要去区分。这一串挂在这一岸梁下的腊肠,在照片似乎跑到对岸的屋檐下。时间在这里本来就有些迷离,没想到连距离也有些迷离了。

      一座六七百年的古镇,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是生活的真实。

      本来只想拍个乌毡帽留个念,没想到头上的一串腊肠跑了进来,却成了绝妙的装饰。

 

      在这里,陪同的朋友买了20斤的腊肠,30元钱一斤。图为小老板正在给我们剪下腊肠。此时,相机电池耗竭,只好用上手机来拍。新手机还用不大习惯,开始时拍得有点虚。

       看上去不怎么卫生,但小镇里保存下来都是这种原始的作坊。连带这种不注重卫生,也成了古镇的一种遗韵。

 

      桥上和河岸都晒着白菜。陪我去的朋友的姐夫曾经在这里住过,他说桥下的水当年是很干净的。


       河的右岸大多保存着比较完好的老房子,而左岸显然已经在六七十年代翻建过了。

      满街满街,晾晒着这种小镇里特有的腊肠,正是安昌的一大特色。

 

      当汽车堵塞了城市的街道,古镇的交通不再是乌篷船而是这种摩托车了。

 

      曾经的主要交通工具乌篷船,现在是作为一道风景而存在的。

      安昌保存了江南水乡比较完整的过年习俗。这种习俗,多次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出现过。而腊月时节的安昌古镇,热闹的场面,依然如旧时。

      这些水道,曾经是热闹的街市。现在,只在过年里会重现往时的繁华。 

      乌篷船和船夫,都是古镇的道具。没有生意的时候,头戴乌毡帽的寂寥的船夫,拿出随身携带的一瓷瓶黄酒,不时地沽上一口。喝的,是一种悠闲。

      现代的小广告与古韵悠悠的乌篷,貌似冲突,其实相得益彰。共同演绎出一种江南水乡特意的生活。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

      远处,又慢悠悠荡过来一条更小的乌篷船,船夫的头上依然是一顶崭新的乌毡帽。

      依河摆开的三张八仙桌,就是酒家的主要家当了。“绍兴嫩酒”的招牌不知道是不是店家对“绍兴老酒”一种别出心裁的颠覆。

      这样的风景随处可见。没有游人,或者只有像俺这样如果不是拿着相机就可以忽略的游人,商家的生意显得有些冷清,乌篷船的生意似乎也不好,但生活却是美好的,一种静谧中的美好。

      是风动,是船动,还是云在水里动?站在窄窄的石桥上,俺突然被这光与影的交织深深地感动了。

 

       是鸭,是鹅,还是两只哪里的鸟飞来这里成了祭品?

 

      街,也可以在屋檐下得到庇护。行人,免了雨淋日晒。只是这样一来,这街倒底是公共的场所,还是私人门前的延伸呢?

      一座古老的石桥与现代的电线和居民随意拉起的晾晒绳和谐在一起,交织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生活中。



      酱鱼干、酱排骨,这样随意的享用着阳光,享用着古镇特有的悠闲,然后被悠闲的享用着阳光的古镇人悠闲的享用。


乌毡帽

      乌毡帽,此时不是一种船夫的帽子,而成了一个酒店的名称。也许,这就是绍兴人古来有之的商业意识,也是绍兴师爷们对品牌的追求。只是,如果孔乙己至此一游,会不会问:知道这毡字有几种写法吗?


石雕馆

      石雕馆里的石雕展示着水乡建筑曾经特有的风格。“二龙戏珠,喜从中来”的石窗,分明是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祝福和向往。

      这些原来立在门口的石雕狮子,已经被岁月和风刀雨剑打扮得斑斑驳驳……

      这只装饰用的卧狮的运气要好得多,因为可以不用经风雨,它经过数百年后依然是如此的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