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爽季】郑板桥三绝 “字、书、画”流芳千古

拥绿园中悠悠行,细细观赏板桥字画

郑板桥--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人物,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

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

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艺术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

一生可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

宦游、作吏山东--再次卖画扬州等五个阶段。





故居陈列郑板桥的 “诗、书、画”。

板桥的竹石图

清康熙年间的板桥,坐对纸窗竹影

铺开笔墨画起了他最爱的竹子。

“秋风昨夜窗前过”,

他看见清风在竹叶间穿行,看见竹子摇曳的样子。

板桥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

他画竹并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

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

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

要“胸中无竹”。

这两个理论看似矛盾,实质却相通,

同时强调构思与熟练技巧的高度结合,

但板桥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

板桥这幅《竹石图》,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

直冲云天,他的叶子,每一张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

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

在构图上,板桥将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

处理得十分协调。

竹的纤细清飒的美更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

这种丛生植物成为板桥理想的幻影。

板桥的竹子,连“扬州八怪”之首金农都感叹说:

“相较两人的画品,自己画的竹子终不如板桥有林下风度啊!”


行书诗》轴,清乾隆七年(1742年),

  郑燮书,纸本,纵4645px,横2137.5px。

释文:

建节东行是旧游,欢声喜气满吴州。

郡人重得黄丞相,稚子争迎郭细侯。

诏下初辞温室树,梦中先到景阳楼。

自怜会识平津阁,遥望旌旗汝水头。

壬戌首夏呈龙眠主人钧鉴。郑燮谨书。

作品书唐代刘禹锡诗《奉送浙西李仆射相公赴镇》

(参见《全唐诗》卷三五九)。

据年款“壬戌”可知,作品书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初夏。

这年春天,50岁的郑板桥来到山东范县,

开始了他长达12年的“潦倒山东七品官”的宦海生涯。

此作品挺健流美,是郑燮所创“六分半书”的代表作。

关于“六分半书”的特点,

板桥曾自言:“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

《清代学者像传》称他:

“曲为别致,以隶、楷、行三体相参,圆润古秀。”

《墨林今话》评:“板桥书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极瘦硬之致,亦间以画法行之。”

故板桥书法结字疏密相间,笔法刚柔方圆兼取,

章法正斜相揖,错落有致,如“乱石铺街”。

这些特点在这件作品中都得以体现。

长廊墙上布满后人评之的书法墨迹---

     毛泽东评论郑板桥

赵朴初集郑板桥语句书法













这个赖少其,中国许多名胜古迹都是有他的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