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芳菲已尽,杨柳犹青。

闲暇时,一直在看两本书。《徐霞客游记》(简称《游记》)和《五岳游草·广志绎》(简称《游草》)。作者都是明朝人。徐霞客一生放弃仕途,寄情山水,从二十二岁踏上旅途,足迹遍及明代的两京十三布政司,相当于今天的十九个省市自治区。长期的野外生活,劳累和瘴毒,晚年“两足俱废”,返乡后半年,与世长辞,年仅五十五岁。徐霞客白天跋山涉水,夜晚挑灯作记,流传至今的游记有六十多万字。后人誉为“千古奇人,千古奇书”,“世间真文字,大文字”。

王士性,浙江台州人,《五岳游草·广志绎》的著者,年长徐霞客四十岁,进士及第,相继在河南北京四川广西云南山东南京等地做官。官迹所至,亦是足迹所及,到达的地方大抵与徐霞客相当。写下的游记与纪游诗结集为《五岳游草》,晚年息游之后,写出《广游志》《广志绎》两部地理学综合性著作。卒年五十一岁。

徐霞客关注自然,王士性感兴趣于人文,在旅行成风的明代,后先辉映。

读其书,想其人,思其想,不觉心向往之。

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率皆主张“不必矫情,不必逆性,不必昧心,不必抑志”,寄情于山水之间,心境澄澈,悠然忘俗,山水便是安置心灵的桃源

古人称,山水乃天地之文章,文章乃人心之山水。万卷书与万里路,是为扩展人生之两径。

先贤风范,我辈追慕。

在我,四十岁前,多假工作出差之便,游历了北京海南、华东和华中地区的所有省份。许是走马观花,不及细看,那些浮光掠影并未留下任何文字。四十以后,自费旅行,以游遍中国为目标,足迹遍及西北、西南、华南和东北,迄今已涉足二十四个省市自治区。自由行走,徒步跋涉,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一边体察欣赏,一边思索记录,书写心灵的山水文字。写下图文游记数十篇,散见于各旅游网站和论坛。

王士性宣称:“吾视天地之间一切造化之变,人情物理、悲喜顺逆之遭,无不于吾游寄焉。”信哉!

《徐霞客游记》开头两篇为“游天台山日记”、“游雁荡山日记”,《五岳游草》卷四亦有“入天台山志”、“游雁荡记”。雁荡山素有“东南第一山”之誉,天台山国清寺为千年古刹、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而雁荡山西侧紧邻的楠溪江则是中国山水诗的摇篮。有感于斯,我在暮春四月的细雨中,第一次去到浙东南,寻踪徐霞客,漫游楠溪江

 

出发前,丫丫为我买好了食品饮料水果,加上露营装备,行囊超过二十公斤。二十二日晚八时半,乘坐火车离开合肥温州。因为是普客,到站时间为明天中午一时半,上车后就躺在卧铺上睡觉。习惯了这种车旅生活,感觉和平常没有什么两样。到了第二天早晨醒来,照例去盥洗,然后提着热水瓶打来开水,泡上一桶方便面,开始早餐。我对饮食较少挑剔,方便面、面包、火腿肠,只要能填饱肚子就万事大吉。列车过了诸暨后,进入丘陵山区,山地海拔不过数百米,景色略显平淡。于是,重又躺到卧铺上闭目养神,留意收听列车广播的每一处报站:义乌金华、永康、缙云、丽水青田。正午十二时多,乘务员开始换票,我才爬起来午餐。罐装啤酒,就着香肠、猪脸、花生米、腌生姜,有滋有味,再来一桶康师傅方便面。温州这就到了。

出了火车站,向南步行五百米到汽车南站,乘坐开往大荆的大巴,一个半小时后,中途停靠雁荡镇(白溪)。大荆,即《游记》里的“大荆驿”,在乐清市东北隅。徐霞客曾两次游雁荡,皆由大荆至章楼(今岭脚),逾谢公岭后,至雁荡山灵峰。现在进入雁荡山景区,一般都从雁荡镇至响岭头村,有景区交通车直达,包车也不过十元钱。

雁荡山,又称北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境内,属括苍山脉。是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它形成于1.2亿万年前,被当代科学家称为“火山天然博物馆”,素以峰、嶂、洞、瀑称胜。

响岭头是雁荡山景区中心,自北而来的鸣玉溪和从西而下的碧玉溪在村头汇成白溪,东归大海。自响岭头沿鸣玉溪而上,步行十几分钟即可抵达灵峰景区

灵峰,是雁荡山的东大门,与灵岩、大龙湫合称“雁荡三绝”。徐霞客写道:“渡一涧,循溪西行,即灵峰道也。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欹。”真是比喻形象,仿佛高山都具有了生命,活生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景区入口设在鸣玉溪边,从网上搜索逃票攻略,感觉颇费周折。其实,从大门左前方竖有“朝天门”路牌的台阶往上走几米,然后拐进右侧的树林,循着小径走下去,就可以绕过检票处,进入景区。真是不费吹灰之力,立马省了五十元门票。

鸣玉溪对岸,即是天冠峰,高120米,宽150米,状如礼帽。它是雁荡山火山距今1.21亿年喷溢熔岩--流纹岩。峰下有响板岩洞。过果盒桥,东侧一条小路,可通谢公岭。沿着步道往西行里许,有风洞,洞下为照胆潭。即《游记》所谓“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游草》则云“风穴者,未至灵峰,左麓下一窍,大如斗,风蓬蓬出窍,人近之,六月皮毛栗起,云通括苍。”

前方鸣玉桥,桥北拾阶而上,为灵峰古洞。此处俗称倒灵峰,峰下原有洞,洞中有寺,元至正年间,山崖倒塌,巨岩垒叠,又形成了众多的洞窟。可是在漫长的岁月更迭中,古洞湮没失闻,直到1991年5月才动工开发,同年10月对外开放。内藏七洞,洞洞相连,迂回曲折,形态各异。出洞口,登上东、西瑶台,灵峰全景,一览无遗。东瑶台上有凉亭一座,是扎营的绝佳位置。

站在东瑶台上,近看群峰并肩林立,形态奇峭。而合掌峰高达270米,在群峰环拱中直插云天,最为奇雄。合掌峰曾名逍遥峰,由灵峰和倚天峰合成。因元代词作家李孝光《游灵峰洞记》中“两大石相倚如合掌”的记载,后得此名。《游草》云:“谓灵峰,两大石相倚,如合掌,入天数尺。”合掌峰四壁几乎垂直,但“掌”却并未合拢,只“指尖”相连,观音洞藏于“掌”中,左右分别嵌入白云庵和北斗洞。峭壁之间,有白色的烟雾丝丝缕缕地溢出,显出一份不似人间的神秘和奇丽。现代作家邓拓写诗赞道:“两峰合掌即仙乡,九叠危楼洞里藏。玉液一泓天一线,此中莫问甚炎凉。”

合掌峰左侧,有五老峰,“五石相撑,为人立而肩摩者,似庐山而小。”又有翔鸾峰,“两石首相对峙,影如照胆潭,如双鸾舞镜前。”其他诸如犀牛、金鸡、双笋、骆驼、伏虎等峰,别具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