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法罕亚兹德,攻略上言只需四个半小时,这在伊朗城市间移动,似乎算是短途的了。酒店帮我们叫了个车送去巴士站。在等出租车过来的时候,站在酒店门口和那个关照了我们好几天的中年帅哥大堂经理聊几句。他依然是一种英式管家般的殷勤礼貌,只是英语弱了点,

 

JJ问:“这家酒店开业多少年了呀?”她想多了解一些信息,好向后来人推荐介绍。

帅哥没听明白的样子。

JJ重复:“这家酒店开业多少年了?”

帅哥:“……多少?今天。”

我们也只得笑笑作罢,这种鸡同鸭讲的经历自打来了伊朗后,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想到伊朗币块用完了,拿着美元和伊朗币指着计算器问前台小哥酒店给的汇率是多少。他弄明白了我们的意思,按出一个数字“25100”。而我们之前在德黑兰换的是“26500”,于是我们按了个“26500”来讨价还价。小哥很纳闷,拿过计算机,复按了“25100”,指着这数字说:‘Good,good…’看他一本正经的神情,好像是他的这个汇率比你们的好,为什么你们不要呢!

 

这事后来被我们调侃了许久。

 

到车站现买的巴士票。一天只有两班到亚兹德,11点多一班,和下午2点多一班。幸好早到了一些,赶上能买上午的。伊朗的巴士站环境很不错,没什么人,也挺干净的,又有椅子坐,厕所也算干净,而且当地人也总是给予关照,问你坐几点的车啊,到点提醒你什么的。这天人不多,到点的时候,刚才售票给我们的小伙子还从柜台走出来提醒我们上车,帮我们扛行李。据我们的经验,在伊朗,他们帮你扛行李,是真的热心,或前面的服务附加的一种举手之劳的服务。

 

巴士站有个音像店。我和JF同学去了卫生间后,顺带去看了看。有《逃离德黑兰》这样的电影碟片,我们要找波斯传统乐CD。那些音乐CD的封面,也就是歌手都是男的。问那个男店主为什么没有女歌手,他说就是没有。后来他又搜寻了一些词汇,说伊朗境内没有,国外游。想来,伊朗女人虽然可以工作,看顾酒店等,但以某种广泛公开的形式出现,还是不被教义或者社会道德允许的。但伊朗电视电影里倒是有女演员,只是,你会发现,他们本土电视电影里男女演员,和现实中看到的男人女人一比,还是相貌平平甚至丑了许多。

 

在去亚兹德的巴士上,我们也看了一路巴士上播放的伊朗电视剧。虽然不知道说什么,但就是来来回回看那几个其貌不扬的男女演员在上面争吵纠缠各种苦情,表情和动作都很夸张,有点像早期的台剧。

 

巴士上的伊朗人都安安静静的,看电视,看书,或是闭目养神。车上发的东西也不怎么吃。这个巴士虽然也叫VIP巴士,但显然没有之前从德黑兰坐到卡尚的豪华,座位小且不能放斜椅背。一路没有上厕所的地方。在明晃晃的荒漠中颠簸了四个半小时到达亚兹德

 

到酒店安顿下来的时候,已是下午四、五点了。不过这是在伊朗,八九点太阳才下完,还有半天的时间可以逛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伊朗总睡得少的原因,日出而出,日落而息,一方面七点的天就大亮了,该起来洗洗吃早餐了,伊朗人似乎起得也不晚;一方面,总一不小心就在外面玩到十点、十一点,回到酒店一看,伊朗人还在庭院里吃晚饭,好像还早,于是我们也跟着不睡,倒腾倒腾,上上网,写写东西什么的,就到凌晨一点了……因为这是旅行,所以身体自觉打着十二分精神,但旅行结束回家后就发现透支了。

 

我们住的酒店,攻略篇里有介绍了,当地人的酒店,虽然没有热门的丝路旅馆有背包客氛围,但非常漂亮、有波斯风情,工作人员也非常友善。我们吃了晚餐才出来玩,而实际上厨房正式做晚餐的时间是八点,但还是能点藏红花米饭、烤肉、沙拉、炒蔬菜之类的。这个炒蔬菜令我们很吃惊,卖相如炒泥,看起来是将蔬菜捣烂了,加油加酱炒制的。虽然卖相不佳,但还可以下饭,再拌着JF同学仅存的那一袋金针菇小酱菜,这顿饭吃得心满意足。

 

回来之后常跟人说,伊朗吃得如何如何粗糙,都是馕和没味道的烤肉。其实在旅行中,人的适应能力很强,吃吃馕和烤肉,也会想方设法调节口味,让自己过得好些。这就像《荒岛余生》里的汤姆·汉克斯,在困境中找到相对舒适的生存之道。人类的文明进程不也是这么一个规律吗?所以,人在旅途,体力透支的同时,其实也没少吃。

 

而我们三个本来素昧平生的人,在这临时组合的旅伴中能结为有感情的小伙伴,跟这些吃饭经历很有关系。吃饭是真正停歇下来,好好聊天的时刻,一边把盘中也许粗糙的食物调制成美味的吃法,比如馕卷沙拉,馕卷固态酸奶,馕抹黄油,馕烤肉……各种卷各种抹;一边谈论旅途中遇到的各种人事物、接下来的计划,常常能把没趣的说成有趣的,如路边那些骚扰性的或傻傻的招呼‘Go to my home’,或是谈论自己平时的生活、人事思考。趣事太多,一个接一个的随时随处突然出现,头巾耷拉的方式、吃饭的坐姿、方便面头发帅哥、在飞驰中180度注目我们的摩托仔、酒店经理的答非所问、路上各种各样热心的行人……当时能为一句话打趣上半天,现在想来都是淡淡的回忆了。

 

磨磨蹭蹭地享受了晚餐,出来逛。太阳西斜,但阳光依旧明亮灼目。亚兹德比较有特点的是它的老城区,在前人的游记里便看到许多老城区的图片,土坯房子里迷宫般的甬道,无数的风塔,所以这里有“风塔之城”之称。都是荒漠中的小城,亚兹德卡尚相比,没有那么多豪宅,但土坯房子更成片,更具规模,而且却是还住着人,少数被用来当客栈或商店。

 


伊朗逛老城,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很干净,没有臭味。哪怕是周边游去到的一些荒废颓败的老城,也如此干干净净的,没有垃圾,没有牛羊马粪等异味。在东南亚旅行,乡村里还是常看到许多垃圾的,城市表面虽然不错,但犄角旮旯的苍蝇很多,更不用说那些芭东酒吧街的臭味了。国内也是这样,且不说农村小巷,只说北京的胡同,也是五味杂陈、视觉混杂的。而伊朗一向常被我们归为“不可去”的国家,或者印象里战乱的、民生萧条的地方。然而,他们这些村庄、城市却维持着一种难得的体面。人也是,大多数人不管有钱没钱,一般会衣着整洁体面,我们印象里好像也没遇到过旁边谁谁谁体味特别大的。在伊朗时没留意,但到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这个对比就一下出来了。我们在亚美尼亚雇过四个包车司机,两个有特别大的臭味的。其实这个问题,在国内也蛮严重的。

 

衣着整洁,不是要求奢华。就说意大利人,即便是个清洁工,下班后回到家,也会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或礼服去参加亲戚朋友的花园酒会。在土耳其,公交车或是巴士司机和那些巴士小哥,不管长得帅不帅,都清一色的整整齐齐的西裤白衬衫、西装的。我们国内有的地方,却以穿着睡衣、裤衩,趿拉着卫生间拖鞋出来逛街、参加活动为荣的,美其名曰越有钱越随意。这里不是有钱没钱、有个性没个性的问题,就像拍集体照,让大家都穿白色的衣服,而总有一些人偏不在意,有穿灰的、蓝的、红的、黑的,如此,这张集体照就没法拍出风格了。国内一度很流行那种以为越有钱越随意的看法。其实,早在很多年前,去长安俱乐部参加晚宴就知道,男的基本都是燕尾服,女士也是礼服长裙的。虽不及欧洲上流社会讲究,但也有那么几分味道了。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的妈妈总是打扮得非常漂亮,常穿套装裙,发型也打理得很好,画着精致的妆容。然而他们家却很小。但我至今还是很欣赏这样的女人,不因自己的环境而拘囿自己,反而让环境蓬荜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