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山~山腰有石皆诗草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盱眙第一山虽不高,却是历史文化名山

宋元以来,众多的文人墨客、

翰林学士、官府政要都慕名而来,留下了大量的碑刻和碑碣。

有第一山碑廊、东坡草亭、诫石碑、秀岩石刻、思廉墙~~~

所藏数量之多,在一般县邑很少见。

第一山现在尚存题刻166块,有摩崖88块碑碣78块

摩崖主要分布在秀岩瑞岩西域寺三处,


碑碣则存放在淮山堂、翠屏堂、明伦堂和玻璃泉等几处。

新建的秀岩碑廊有玻璃罩着陈列保护,拍摄时有反光

      唐温庭筠《旅次盱眙县》

      离离麦擢芒,楚客意偏伤。

      波上旅愁起,天边归路长。

      孤桡投楚驿,残月在淮樯。

      外杜三千里,谁人数雁行。

 

        唐骆宾王《早发淮口望盱眙》

养蒙分四渎,习坎奠三荆。徙帝留馀地,封王表旧城。

岸昏涵蜃气,潮满应鸡声。洲迥连沙静,川虚积溜明。

一朝从捧檄,千里倦悬旌。背流桐柏远,逗浦木兰轻。

小山迷隐路,大块切劳生。唯有贞心在,独映寒潭清。

 

         唐李绅《入淮至盱眙》

     山凝翠黛孤峰迥,淮起银花五两高。

     天外绮霞迷海鹤,日边红树艳仙桃

     岸惊目眩同奔马,浦溢心疑睹抃鳌。

     寄谢云帆疾飞鸟,莫夸回雁卷轻毛。

          唐白居易《渡淮》

      淮水东南阔,无风渡亦难。

      孤烟生乍直,远树望多圆。

      春浪棹声急,夕阳帆影残

      清流宜映月,今夜重吟看。

 

            宋王安石 《望淮口》

      白烟弥漫接天涯,黯黯长空一道斜。

      有似钱塘江上望,晚潮初落见平沙。

 

      宋晁补之《赴广陵道中三首》

    急鼓冬冬下泗州,却瞻金塔在中流。

    帆开朝日初生处,船转春山欲尽头

        宋 秦观《泗州东城晚望》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第一山题刻记录了宋、元、明、清、

民国五代名家、政要的手迹,

其字体有正、草、隶、篆、行,兼收并蓄。

其风格、流派不一,各具特色,若干大家手笔,堪称国之瑰宝。

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如宋代的苏轼、米芾、蔡元长、刘焘、杨万里,

元代的赵孟頫、余阕,

明代的李东、吴伯朋、李先芳,

清代的张鹏翮、陶澍等;

还有翰林、大学士、总督、尚书等高官,

列入《中国名人大词典》的就达32人之多。

第一山的宋四家组雕 

 米芾苏轼、黄庭坚、蔡元长并称“宋四家

宋代大书画家米芾(1051-1107年)塑像。

第一山因其诗得名,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米芾,字元章,襄阳人,人称米襄阳

历任地方官,徽宗时招为书画学博士,

官至礼部员外郎,宋礼部叫南宫,故称之为米南宫。

此人举止颠狂,又诨号“米颠

他深得王献之笔意,豪迈俊逸,

米芾还特别是米芾十分钟爱盱眙山水,

知涟水军时多次沉醉其中,

流连忘返,题有著名的盱眙十景诗流传千古。

塑像底座周围刻着米芾绝句,大多是吟咏第一山的。

确实,米芾的十景诗为盱眙提高了知名度,

正如清乾隆年间盱眙知县叶本

在《盱山十咏和米襄阳韵诗》所说的那样:

米老曾题第一山,更留十咏在烟鬟。

湖山千古生颜色,只在诗人翰墨间。”

盱眙有如此的知名度,确实与米芾的十景诗不无关系。

介绍一下十景诗:   

        第一山怀古》

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

莫论衡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

       玻璃泉浸月》

半山亭下老苔钱,凿破玻璃引碧泉。

一片玉蟾留不住,夜深飞入镜中天。
        瑞岩观清晓》

西山月落楚天低,不放红尘点翠微。

鹤唳一声松露滴,水晶寒湿道人衣。

    会景亭陈迹》

自是韶华不耐秋,水光山色一时休。

细将瓦砾分明看,片片飞来落叶愁。

   杏花园春昼》

风轻云淡午天春,花外游人载酒樽。

不是山屏遮隔断,牧童错指是孤村。

   龟山寺晚钟》

龟峰高耸接云楼,撞月钟声吼铁牛。

一百八声俱听彻,夜行犹自不知休。
        清风山闻笛》

铁笛谁吹一曲哀,清风约我上层台。

悠扬正到堪听处,怕惹闲愁却下来。

   五塔寺归云》

塔边云影任高低,闲逐清风自在飞。

四海望遥人久渴,不成霖雨又空归。

   宝积山落照》

怪石垒垒玉作堆,登临晚景更徘徊。

夕阳无限堪停好,莫到奇山空自回。   

八仙台招隐》

山径重重锁绿苔,松花曾见几番开。

群仙费尽招呼力,那得休官一个来。   

米芾题咏的都梁十景,除了西侧戚家山的“八仙台招隐”、

南侧宝积山的“宝积山落照”、东侧的“清风山闻笛”

翠屏峰的“五塔寺归云”,其余六景全在公园内。

米芾善画山水人物,多用水墨点染的泼墨法自成一家。

其绘画题材十分广泛,

人物、山水、松石、梅、兰、竹、菊无所不画;

米芾在山水画上成就最大,

但他不喜欢危峰高耸、层峦叠嶂的北方山水,

更欣赏的是江南水乡瞬息万变的“烟云雾景”,

天真平淡”,“不装巧趣”的风貌;

所以米芾在艺术风格里追求的是自然。

他所创造的“米氏云山”都是信笔作来,烟云掩映。

 

由于第一山风景宜人、积淀丰厚,

历朝重臣、历史名人和文坛精英纷至沓来,

赋诗作文,尤其是苏东坡,他有这样的诗句:

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

(《淮上早发》)。

他曾多次登临第一山,在盱眙留下了2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词。

在秀岩的摩崖石刻中,苏轼手书的行书《行香子》词最为著名,

词与书都是极品。

由于政治原因,署名被凿去。

这首题词明清县志都没有记载,盱眙县考古学者

秦士芝先生在八十年代初发现了它,引起文化界的关注。

经千年风雨,苔痕斑驳,文字残缺,

但依然透出大诗人的过人才情。

苏东坡的《行香子*与泗守游南山

 “北望平川,野水荒湾。

共寻春,飞步孱颜。和风弄袖,香雾萦鬟。

正酒酣时,人语笑,白云间。   

孤鸿落照,相将归去。澹娟娟,玉宇清闲。

何人无事,宴坐空山?望长桥上,灯火乱,使君还。”

词中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流露无余。

苏东坡在山上喝酒谈笑,一直玩到天黑,

路都看不清了,才打着灯火从桥上回去。

回去也就罢了,那知他余兴未了,

乘兴写出这首行香子词,这就引出了一段故事

泗州太守刘士产山东人,是个老学究,为人老实本份,

为官谨小慎微,当他看了这首词后,

吓得赶紧跑到苏东坡的住处说,

长桥上到晚就要宵禁,不准行人过桥。

如果有人触犯了禁令就要办罪。

你词中写道我同你一起打着灯笼火把从长桥上过来,

把我们触犯禁令事公布与众,就是老百姓都会办罪,

而况我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啊,你赶快把词收起来,

千万不要传播出去。

苏东坡连称不知情,赔不是。
   

黄庭坚《初见淮山》

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

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

劳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

想见夕阳三径里,乱蝉嘶罢柳阴阴。”

写出了诗人做官在外,长期旅途劳顿,

思家念母,愁怅欲归的心情。

 

第一山诗词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具有很高水平。

特别是南宋时期的第一山诗词,代表了那个时期的最高水平,

成了那个时期的代表作,许多诗词被书家收入宋诗宋词书中,

郑汝谐《无题》

 “忍耻包羞事北廷,奚奴得意管逢迎。

燕山有石无人勒,却向都梁题姓名。”

更直接更强烈地鞭笞了南宋统治者的无能与无耻。

杨万里《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

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

不因王事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

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无情。

登临不觉风烟暮,伤断渔灯隔岸明。”

杨万里在盱眙执行外事迎送接待任务,

看着那碧绿的淮水,当然会产生一种国土日蹙

和国势积弱不振的悲伤愤懑心情。

诗中写景所用的词是“半篙淮水”、“风烟暮”、

伤断渔灯”等,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戴复古《盱眙北望》

 “北望茫茫渺渺间,鸟飞不尽又飞还。

难禁满目中原泪,莫上都梁第一山。”

因为南宋的许多官员是从北方过来的,

他们时刻惦记着沦陷在北方的亲人,

往往登山引颈北望,寄托他们心中的思念。   

还有蔡戡、蒋介、王信等人的第一山诗,

当时都是很有影响的诗作。

朋友们:请先到淮山堂欣赏碑碣,

再到翠屏堂观看壁上《敬一书院记》,

作者鲁昱是清朝道光时盱眙县训导,类似教育局长。

《敬一书院记》中描写了当时的第一山格局:

有淮山云水,有泉石风月,有亭阁楼廊,有钟鸣鸟歌,

在这“仙境”之中,师生其乐何极!

翠屏堂还有一块珍贵的石刻“木兰堂”,

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手迹,

原为汪孟棠 “诞鹤园”(即汪家花园)的遗存。

唐宋以来,为何登临此山的达官骚人乃至天下顶级名流

多得难以计数?

南宋大诗人陆游来此作《盱眙军翠屏堂记》,道出个中原因:

盱眙为“天下重地”进京者和出使者、南舟和北舟往来必入淮。

早在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了与中原各国打交道,

就开邗沟入淮,沟通了江淮。

隋朝开大运河连通了南北与东西。

隋、唐、宋都定都中原,

东南漕运,由扬州、楚州溯淮水而上,经盱眙入汴河,

因此,来往于江南鱼米之乡与长安、汴京之间都必经盱眙。

在隋唐以来形成的逶迤千里的交通大动脉上,

盱眙恰好扼东西咽喉,据南北要冲,是一个重要枢纽。

在水运时代,再大的官、再大的名人也不能坐飞机,

要减少长途旅行的颠簸,只能走这条水道,

这帮人经常在汴淮交汇的盱眙落帆抛锚,漫游第一山,

弄出一些文人“雅事”来。

久而久之,山上群贤毕至,盛况空前。

这山也就成了誉满天下的文化名山

而题刻只是名士诗文的一小部分。

有意思的是,北宋还制定了一个水上交通规则,

也就是在山上发现的一块北“仪制令”碑,

碑文为:贱辟贵、少辟老、轻辟重。

南宋时宋金以为界,这里成了边城,

丢了它则长江难保,杭州危在旦夕,确实是“天下重地”。

陆游在《翠屏堂记》中指出:

南宋朝廷委派重臣来这里任职。

南山“异境”,筑“杰屋”二十六间,

以便往来官员休憩,便是当时的翠屏堂。

陆游称,曾游历了诸多名闻天下的边郡胜迹,

但都不能与淮水南山相比,

并叹曰:“我之文不足称也”。

今天读第一山诗词,赏摩崖碑刻

对我们的写作、研史、考古,

传承中华文化都有很大帮助。